分享

辰时腹部艾灸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及对肌肉结构参数的影响

 道佛儒医旧葫芦 2020-11-22

辰时腹部艾灸治疗

中风后下肢痉挛

及对肌肉结构参数的影响

      随着针灸深度介入中风病的治疗,艾灸疗法亦成为控制中风后痉挛的有效手段。临床中利用经络值时气血旺盛施以艾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以腹部艾灸为主要疗法治疗痉挛的文献较为少见,且未有结合艾灸时机的报道。故本研究选择胃经气血旺盛的辰时对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施以长时间腹部艾灸,并结合肌骨超声技术进行疗效评价,现报告如下。

01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中脑梗死、《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中脑出血和《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病证部分》中风病的诊断标准。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且有影像学资料支持确诊,病程在6个月以内者

②患侧踝关节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级在Ⅰ~Ⅳ级,且患侧踝关节临床痉挛指数(CSI)分级为中度或重度

③年龄30~60岁者

④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12分,能够配合治疗者

⑤自愿加入本试验,愿意配合本研究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02
治疗方法

观察组

(1)内科基础治疗:依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及《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予内科基础治疗,如控制血压、血糖、心率水平,防治肺部感染、营养支持、神经保护等,脑梗死患者另予抑制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等治疗。治疗期间禁用A型肉毒素、替扎尼定、巴氯芬等肌松药。

2)肢体康复训练:参照《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予肢体康复训练,包括抗痉挛体位摆放,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体位转移、站立、步行训练,针对痉挛的肌肉给予缓慢牵伸等抗痉挛方案。每日1次,每次40min,每周5次,共训练6周。

3)艾灸治疗:采用八卦灸盒行艾灸治疗。在八卦灸盒每个小灸盒内放置3个点燃的艾段(直径1.8cm、长度2.7cm),共计27个。患者取仰卧位,将八卦灸盒的中央灸盒对准神阙穴,并确保周围8个灸盒贴紧腹部。治疗于辰时(7:00-9:00)进行,持续2h,施灸过程中可通过翻开灸盖调控温度,以患者自觉皮肤明显温热为佳。随时观察艾段燃烧情况,燃尽时添加新的艾段。隔日1次,治疗6周。

对照组

仅予内科基础治疗及肢体康复训练,具体方案及疗程同观察组。

03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患侧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患侧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且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见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踝关节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级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患侧踝关节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患侧踝关节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肉结构参数相关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患侧胫骨前肌第一层厚度、羽状角度数及腓肠肌内侧头肌纤维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患侧胫骨前肌第一层厚度、羽状角度数及腓肠肌内侧头肌纤维长度均较治疗前增加(P<0.01),且观察组增加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见表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6%,高于对照组的80.4%(P<0.05),见表5。

04
讨论

灸法有温阳损之挛筋、补失养之虚筋、护痰中之伤筋的功效,故治中风后痉挛宜采用灸法。足阳明胃经自头面行过腹部,内属胃腑,外走髀关,下膝而后三分,别入大趾、中趾内外,其筋病“足趾支胫转筋,脚跳坚”。邪客胃经经脉、经筋致痉挛,中风日久筋益消,则下肢痉挛更甚。故本研究选用胃经所过、胃腑所在之处作为艾灸治疗部位。八卦灸盒以神阙为中心,外周8个灸盒可全面覆盖胃腑、胃经腹部循行部位及任脉与胃经之交会穴。十二时辰对应十二经脉,当其时则脏腑气盛,胃经乃多气多血之经脉,辰时为胃经值时,当辰时则胃腑气充且胃经气血盛,予以艾灸更益于发挥其温阳、补虚、化痰的作用。本研究取辰时以八卦灸盒于腹部行艾灸治疗,可补虚、温阳、化痰,以疏经、柔筋而控制痉挛,有事半功倍之效。

痉挛的康复训练方案主要包括牵伸、抗痉挛体位摆放、直接肌腱加压、振动、放松技术、运动再学习、生物反馈等,可依据中枢神经调控肌肉启动次序,从外周效应器肌肉结构形态等方面对痉挛进行控制,是当前国内外相对认可的痉挛治疗方式。但其疗效往往受治疗师的经验、理解、手法等主观因素影响,不同年资治疗师的治疗效果可能差别甚大,而器物灸操作简便,国内外指南均建议痉挛治疗优先采用保守非侵入性的治疗方式,相较针刺、刺络拔罐等侵入性手段,采用八卦灸盒治疗与康复训练契合度更高,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当前评定卒中后下肢的痉挛程度主要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其准确性受制于检查者的经验、对量表的理解等主观因素,甚至患者体位改变亦会导致结果不同。而肌肉结构参数可较为客观地反映痉挛肌肉的形态,是近年来超声检查运用于卒中后评估的热点。关节的痉挛主要由主动肌的无力与拮抗肌的牵伸困难共同造成,因此肌力与可牵伸度是衡量痉挛的重要指标。其中肌肉厚度与羽状角度数反映了同一象限上肌纤维横截面积,是衡量可输出肌力的指标,肌肉厚度越厚、羽状角越大则该肌肉肌力越强;肌纤维长度参与构成了肌肉总长度,肌肉总长度决定了该肌肉可牵伸的范围,肌纤维越长,肌肉的可活动性越大。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患侧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级及肌肉结构参数相关指标(患侧胫骨前肌第一层厚度、羽状角度数及腓肠肌内侧头肌纤维长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说明辰时腹部艾灸联合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肢体功能与肌肉结构,总体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本研究采用现代超声检测观察中风后下肢痉挛相关肌肉结构变化,是经筋可视化评价方法的创新,体现了从治疗、评估两方面促使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技术融合互用。


来源林子涵,阮传亮,周文强,曾丽蓉,陈春燕,曾萍萍.辰时腹部艾灸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及对肌肉结构参数的影响[J].中国针灸,2020,40(10):1042-1046.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