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竹之韵

 jxyslza 2020-11-22

陶渊明曾经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桃花源的故事,在他笔下的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田可种粮,池可汲水,桑可养蚕,竹呢?当然可以制作生活用品,古代说“箪食壶浆”,“箪”,就是装饭的竹篾编制的器具。但是,我认为陶渊明笔下特意写到竹林,是说明居住环境的美丽,不会指竹的实用价值。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春,苏轼出任杭州通判时,从富阳、新登,取道浮云岭,进入於潜县境“视政”。於潜一位和尚慧觉在县南二里的丰国乡寂照寺出家。寺内有绿筠轩,以竹点缀环境,十分幽雅。苏轼与僧慧觉游绿筠轩时兴致勃发,写下了一首古体《於潜僧绿筠轩》,赞美寺院的幽雅环境: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

世间那有扬州鹤?

      表面上看,苏轼的这首诗没什么文采,其实,诗中包含一个典故:

据《晋书·王徽之传》记载,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为人高雅,生性喜竹。有一次,他寄居在一座空宅中,便马上令人种竹。有人问其原故,他不予正面解释,“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这“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便是借用此典而颂于潜僧。



公元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冬天所作。中唐诗人白居易当时45岁,任江州司马。当时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作者看见窗外积雪有感而发,心中孤寂之情愈发浓烈,写下了这首《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首诗用“窗户明”和“折竹声”从侧面描写雪下得很大,情景交融。我在江西给高中生讲解这首诗的时候,学生一看就懂,因为很多学生来自农村,知道大雪会压断竹子。在上海我再讲这首诗,就没有一个学生知道“折竹”是什么意思。




清朝“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为官清廉,关爱百姓。他曾经写了一首七绝,表明了他为官的行迹: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吾曹,我们这些人




旅居广西巴马坡月村,当地竹子很多,尤其的河岸,“略无阙处”。竹子种类也不少,除了著名的凤尾竹以外,还有不少我叫不出名的竹子,有粗有细,但都长得很高。由于气温较高,常年没有霜冻和下雪,所以这里的竹子并不限于只是春天萌生竹笋,这个季节也看到有刚刚脱去笋衣的嫩竹。不管是什么竹子,都能美化环境。我虽然不是什么雅士,但对竹子还是很喜欢的。我也喜欢拍摄竹子,但广西的竹子都是丛生的,构图非常困难;不像江西的毛竹、撑竿竹都是一根根的,不会挤在一起。所以,要拍出竹子的韵味,就得不懈地探索。


第749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