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杨拳学习交流群《老师讲拳》:韩宝民老师讲解肘底看捶(下)

 流水无限 2020-11-22

传统杨拳学习交流群《老师讲拳》:韩宝民老师讲解肘底看捶(下)

附:各位拳友,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

          又到每周二《老师讲拳》的栏目了,今晚由我结合周一张炳立老师《每周一课》第十七讲肘底看捶,继续分解讲解与探讨。肘底看捶是杨氐太极拳85式中九大捶之一的第二捶,我们先看看都有那九大捶:1.搬拦捶(12,25,36,44,67,82式),2.肘底看捶(16式),3.撇身捶(24,35式),4.进步栽捶(34式),5.左右打虎(38.39式),6.双峰贯耳(41式),7.指裆捶(74式),8.上步七星(78式),9.弯弓射虎(81式)等九大捶。

     在《感恩太极》书中对肘底看捶叙述的歌诀是:左掌先走掤挒採,右掌推拿捋盖拦。继而左掌缠提托,肘下右拳暗藏险。肘底看捶既有劲点转换,又有掤,捋,挒,採劲的组合应用,,还有操,提,穿,托,推,拦,盖,拿,挤等技击手法。“肘底看锤”注重护住臂的中节部分。在技击方面最主要是护中节,拳论说“中节不明全身是空”。例如:我的左臂向前伸时,右手要成拳,放在左肘下,为的是防上对方使用抓捋时,我可以用右手抓捋摘开对方的手,以达到护中节的作用。拳论说的:“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满腔是空,下节不明,颠覆必生”不明三节,周身是空。

        太极拳身法的整个身体可分三部九节,三部即脊椎,两臂与两腿。

    脊椎三节∶一头顶,二胸背,三腰腹,此三节为人体之主干。

    两臂三节∶一两手,二两肘,三两肩,此三节为人体之上肢。

    两腿三节∶一两胯,二两膝,三两足,此三节为人体之下肢。

    身法又分上中下三盘。胸背以上为上盘,腰胯为中盘,膝腿以下为下盘。人体虽有三部九节,身法亦分上中下三盘;然而应用之时则须完整一气;以意行气,以气运身;节节贯穿,自能得心应手。

         肘底看捶双手护身中节,右手握拳又护左臂中节肘。

       肘底看捶第一动:接上式抱虎归山抹平圆与半个单鞭相同,实右胯,蓬转必沉,右胯坐实,收尾闾以右肩井穴与右脚涌泉穴上下垂直为旋转轴,向左旋转内扣右脚于正南。右胯为实占八成,左胯为虚占二成,向左旋转到东南偏南,往右折叠旋转至西南偏西,胯外旋里收。第二动右手外旋劲点由掌跟转换到小臂尺骨外侧,外撑坐腕斜立掌。左手微外旋横掌变掤于胸前,左手橫掌拇指尖与右手立掌中指同高,形成左小臂高于右小臂。左腿随膝盖领劲提膝,重心全部移向右腿,向左捋转平捋,平捋至东偏北30°。第三动左手挒,挒变採,操,提,托,穿于右小臂内侧于胸中线,右手掌变拳横于胸前,右横拳下盖,拦于胸前中线左肘下方。左脚随着捋转至正东方向落脚与右脚横开距一拳半,继续捋转偏东30°重心渐移左脚,右脚跟半步,重心从左脚又移右脚后坐,左脚虚步脚跟点地占一成,右脚实步占九成。气沉丹田,肩圈掤圆,命门后凸与双臂对拉,腰圈,胯圈掤圆,胸前为空的。虚领顶劲与尾闾上下对拉,命门与双臂前后对拉,三圈撑圆左右对拉,形成八面支撑。

肘底看捶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笫一动抹平圆扣右脚为什么扣不到正南?

        这是因为右胯没有主动带动右脚扣,如果右胯不转,光扣脚是永远扣不到正南的。再一个右胯旋转时,右胯根要松开。左胯要松虚。

二,笫二动捋转平捋时左脚为什么落不到正东?

1,右胯旋转度数不够,当双按掌抹平圆右转到正西偏南时,双掌与左胯呈90°,当双掌随右胯左转至正南方向时落左脚于正东方向刚好。

2,由于实腿胯没有松沉到位坐实!造成单胯支撑不稳,没有转到位就急于落脚。

三,怎样才能做到挒呢?

大家对掤,捋,挤,按比较熟悉和清楚,而对採,挒,肘,靠不是很清楚,特别是对挒劲掌握的不好。一般的说挒劲横向的劲多,是靠实胯与虚胯左右旋转发出。肘底看捶的挒劲在左手棚变挒,左手下採之前,挒变採,採变操,操变提,提变托。

四,肘底看捶左手掌与右握拳是在中线吗?

当然都在身体中心线上,左手掌在上,右握拳在下,既防上,防下,又防左,防右,还守中。

五,接抱虎归山抹平圆为什么出现二个重心转轴?

       这是因为没有始终以右腿,右胯,右肩为转动轴,而是左转到位又以左腿,左胯,左肩为转动轴向右转。这都是不正确的!抹平圆始终以右腿,右胯,右肩为转动轴抹平圆。

六,肘底看捶的虛实是如何转换的?

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定式”?什么是“转换式”?  

“定式”这一概念,主要表述的是拳架演练过程中某一单式动作完成后的姿势和静止形态,它集中展现了太极拳拳法的总体要领。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从与它相对的另一个概念——“转换式”(习惯上也称“单式”)谈起。以“单鞭”为例:套路动作的顺序是上接前一动作“按式”,再由右转向左完成一个完整的左右荡动动作,最后两臂呈一字形“单鞭式”。完成这一动作时,运动的整个过程称为“转换式”,而运动完成后的姿势和静止形态则称为“定式”。“定式”还有另外一种涵义:是从训练方法的角度来理解的,就是在每个单式做完之后,摆好拳架定在那里静止不动。当然,这种静止是一种相对静止,是相对于“转换式”而言的静止。这种“定式”是要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对静止,稳定拳架姿势,找到内在感觉,以达到积,淀功力的目的和效果。因此,这种“定式”也被称为“桩功”。还以“单鞭”为例:转换式完成之后,并不急于做“提手上势”,而是有意静止一段时间定在那里,这可以说是个静思揣摩的过程,然后再做“提手上势”;“提手上势”做完之后再定一会儿,以此类推,从而达到最佳的练功效果。

接上式抱虎归山定式,抹平圆按式开始到左手棚变挒,右手握拳横,右脚落脚为转换式,也是虚式。左手挒,採,操,提,托,右手握拳横,盖,拦为定式,也是实式。实式的结束,就是虚式的开始。实式的开始,就是虛式的结束。

七,肘底看捶是如何开合的?

1,先看什么开合?

        有人认为双臂打开就是开,双臂合拢就是合。如:开式左掤,单鞭,野马分鬃,斜飞式等。 合式海底针,云手,等等,这些都是不对的。太极拳的开合不是指外型的开合,而是指内在的开合。

所以说:

练太极拳是吐故纳新的过程,

是采气换气的过程,是开合转换的过程。

2,什么是太极拳的开?什么是太极拳的合?

       开合是由内而外的开合,是意气开合带动肢体内外,脏腑经络,筋骨肌肤的开合,开合就是吐纳,呼吸,收放,内气与外气的出入交换的过程。

1),开合是哼哈二气,就是丹田的一呼一吸,一开一合,一吐一纳。

2),开合呼吸是往来气通周身,带动全身之气的开合,吐纳。

3),开合是周身内外,脏腑器官,经络窍位,肌肤毛孔也都在开合呼吸,吐纳换气。

4),开:一开气开,窍开,百脉开,肌肤开,毛孔开。

        合:一合气合,窍合,百脉合,肌肤合,毛孔合。

5),呼:一呼气呼,窍呼,百脉呼,肌肤毛孔皆呼,排出体内浊气。

        吸:一吸气吸,窍吸,百脉吸,肌肤毛孔皆吸,纳入清新氧气,眼,耳,鼻皆参与吐纳换气。

5),由丹田先天自然呼吸法形成的周身一体的吐纳呼吸机制。

6),开合呼吸更有效地促进新陈代谢,清除体内垃圾,增强细胞再生能力,营养内脏组织器官和肌肤骨骼,培植太和元气,涵养浩然正气,充实混元内气,增强卫气能量,形成护体气膜。

7)开合能防病抗疾,延缓衰老,抗击抗打。

         所以说肘底看捶的开就是转换式,也是虛式。肘底看捶的合就是实式的开始到实式结束,也就是定式。

八,接上式抱虎归山抹平圆双掌劲点在那里?

        其实双掌抹平圆就是一个按式,按式的劲点在双掌根。抹平圆到正西偏南时,右臂撑圆劲点在小臂外侧,左手臂棚起劲点在大臂小臂的外侧,双臂撑圆,胸前为空。

九,肘底看捶左,右手劲点如何转换的?

左手:左手棚,棚变挒,挒变採,採变操,操变提,提变托。

右手:右手推,推变拦,拦变捋,捋变盖,盖变拿,拿变挤。

十,肘底看捶的棚劲不丢足如何做的?

先说说什么是棚劲不丢?

        太极拳要无处不掤,也就是身体的任何地方都有掤劲,都可以发出掤劲,这就是“掤劲不丢”。在练习拳架、推手、散手时,掤劲是不能丢的。在交手时,不只是手接对方的劲力,身体其他地方也可以接对方的劲力,所以,周身都要有掤劲。我理解,所谓“掤劲不丢”就是顺势引化对方劲力的这种意识不能丢,也就是在意识上不能丢掉掤劲,这是从广义上来解释掤劲。

对于掤劲,我认为重要的不是怎么认识这个掤劲,而是如何去练习掤劲。如何做到“掤劲不丢”,首先练拳身法要正确;其次,拳式要规矩。其实就是锻炼精神意念上的“掤劲不丢”。这样,你不仅能够做到掤劲不丢,还能够练出功夫。以掤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练习捋、挤、按等其他太极拳的手法和劲力。这是在拳架中练习掤劲。

        结合拳架练习掤劲,肘底看捶的棚劲也是不丢的:

(1)第一动抹平圆双按掌掤在双肩撑圆,就是肩圈撑圆掤劲不丢。

(2)第二动捋转右手外撑,左手棚劲不丢。

(3)第三动也是肩圈撑圆掤劲不丢,到定式三圈撑圆棚劲不丢,也就是肩圈,腰圈,胯圈撑圆。

        今晚的肘底看捶分解讲解与探讨就到这里!因为本人水平有限,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各位晚安!

                                韩宝民

                         2019年5月14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