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0年第131篇:叙事视角下的《项脊轩志》文本解读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0-11-23

2020年第131篇:叙事视角下的《项脊轩志》文本解读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高中语文教与学》2020年第9期全文转载了夏永明老师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2020年第2期的论文《在岁月的长河中寻觅最美的风景——<项脊轩志>的叙事时空解读》。这篇文章为我进行文本解读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对教材文本解读已经持续了10年,虽然形成了一些个案研究成果,但并未从理论上对文本解读进行研究。此前,我倾向于借助于文学理论来解读教材文本,但总感觉这种解读方式以及解读的成果脱离了一线教学,无法实现有效的教学转化;后来,我又尝试从教学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但解读出来的内容新意不足。目前,我的文本解读研究似乎走入了一条死胡同,如何打开局面,让文本解读研究重新焕发出生机活力呢?这篇文章提供了一条经验,那就是将文学理论与文本内容进行有效融合,用理论指导解读实践,避免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两张皮”的现象。

首先,这篇文章借用的主要是叙事学理论,尤其是叙事学中有关叙事时间和空间的内容。这些内容在很多叙事学著作中都有涉及,作者主要引用的是浦安迪的《中国叙事学》和尤迪勇的《空间叙事研究》等著作。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文本解读的视角来自于文学理论,从某一种理论或某一种理论观点切入文本,这是进行文本解读的实用路径之一。本文提到,叙事空间主要分为故事空间、形式空间、心理空间和存在空间。所谓故事空间,就是故事发生的场所或地点。因此,“故事”与“空间”之间就产生了某种张力,尤其是情感方面的张力。这就是切入《项脊轩志》的角度。另外,叙事时间也是切入的另一角度。主要体现在真实的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与叙述者叙述的时间、顺序之间的差异,这也是可以产生情感张力的。除此以外,作者还借用了马正平先生对文章结构的研究成果,主要是“渐进”与“平列”、“重复”与“对比”等,这也是对叙事散文中“事件”与“事件”关系的切入点。

这些理论的存在,可以挖掘出文本内部不为人注意的细节和侧面。但这也是一线教师的短板所在。我曾经提出过,要进行文本解读,教师要“手有寸铁”,要有一定的工具和支撑。我从去年开始“重操旧业”,重新阅读各种文艺理论著作尤其是叙述学理论著作。这样做的目的自然是积累更多的理论,以便将其应用到文本解读实践中。但缺憾就是,很多内容不能有效地作用于文本,偶尔用一下文学理论知识,又会在论文中留下浓重的“理论痕迹”,似乎就是简单地将某种理论套用在文本中。因此,接下来的时间还要继续阅读理论著作,积累理论知识,尝试在文本解读中使用理论,最终达到“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境界。

其次,当通过理论把握发现了切入的视角后,还要依据文本本身进行分析。夏永明老师这篇论文,我认为最为精彩的内容就是将叙事空间理论融入到《项脊轩志》的“空间分析”中。“项脊轩”本身就是一个故事空间,这个故事空间具有怎样的特征呢?作者认为最主要的就是稳定性。项脊轩虽然经历过岁月的洗礼和人为的整修,但在整个叙事中还是具有稳定性的。我们经常说某些怀古诗词抒发了作者“物是人非”之感,其中的“物是”就是空间稳定性的表现。在项脊轩中,分别存在着母亲、老妪、祖母、妻子等人物的故事片段。正如作者所说:“项脊轩是证明以上事实存在的重要依据,是作者记忆的确认,作者通过这种确认把事实摆在读者面前。”但稳定性并不是叙事空间存在的主要目的,有时候“稳定”恰恰是为了反衬某种“不稳定”的存在,上述中的“物是”和“人非”只有结合在一起,才有价值,才会引起作者的兴亡之感。同样道理,作为稳定空间的项脊轩,只有在人物的不断出场、替换的过程中,才会承载巨大的情感意义。于是,论文作者又从两个角度对稳定空间进行解读,一是回忆性叙事与空间的关系,二是镜头式的展现与空间的关系。前者指的是,项脊轩作为稳定空间在归有光回溯性叙事过程中的作用;后者指的是,不同的人物片段分别之于项脊轩以及归有光本人的作用,宇文所安提出的“断片美学”,指的就是“镜头式展示”。于是,整篇论文从空间的稳定性切入,同时又从回忆和镜头两个角度展开,叙事空间理论和文本解读才得以水乳交融,这也是本文给我的启发所在。

当然,论文作者对《项脊轩志》中的叙事时间的分析也很独到。我们知道,《项脊轩志》中的时间呈现出复杂的交错状态,例如归有光母亲去世的时间、家族分裂的时间、“吾妻来归”以及妻子去世的时间、写作《项脊轩志》的时间以及增补《项脊轩志》的时间等,从时间的角度切入分析,自然也是很有新意的。叙述时间的存在,又体现为一定的叙事顺序,例如倒叙等。除此以外,作者还提供了两种分析叙事时间的角度,一是从时间的渐进与故事平列的角度,二是从时间间隔的角度,这些内容在叙事学著作中是较为罕见的,应该说带有作者独立思考的成分。更为重要的是,叙事空间和时间本身是不可分割的,任何空间都是在一定时间和过程中存在的,任何时间片段或故事片段又会呈现出空间性的特征。例如时间的“渐进”与故事的“平列”,前者是时间特征,后者是空间特征。对于叙事空间与时间的关系,作者把握得也很到位。不过作者对“时间”的分析内容中,有一些可能需要再斟酌。例如“时间可以考验理想的坚定性”“时间可以锤炼性格”“时间可以磨砺意志”等内容,可能与归有光的人生经历有紧密的关联,但与《项脊轩志》文本本身而言关联不大。这种分析作为“知人论世”的内容自有其意义,但用来分析文本,就显得针对性不足。

总之,这的确是一篇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得十分不错的论文,也给我进行文本解读指明了方向。不过还是那句话,如何将学术意义的文本解读和教学意义的文本解读有效关联,将文本解读的内容进行教学转化,这依然是值得思考的内容。当然,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成果,也未必要全部转化为教学内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