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给上肢“补阳气”!一张方子,驱散关节风湿,改善冷、麻、痛

 用户08204546 2020-11-24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伤寒论》、《中医方剂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有一些读者,看了我的文字后,称呼我为“大师”。

我想说,我可不是什么大师。你切莫将“大师”的称号,放在我的头上。

因为据我体会,当下这个时代,“大师”似乎已经不是什么褒义词了。

我不过是一个中医学的入门汉,一个略略懂得几个道理的小学生。我不过是把我看到、想到的东西,表达出来,和读者们分享,试图营造一个学习中医、感受中医、相信中医的氛围。仅此而已。

今天,我想给你说说,中医如何用古老方剂,给我们的上肢关节补阳气,改善风湿关节痛的。

我给你说个案例吧。案例的主人公,叫做于己百。这位老先生,生于1920年,卒于2012年,是我国著名的中医临床家、教育家。他是当年甘肃中医学院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对推动后来甘肃省的中医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有一次,于师接待一个患者,女性,年56岁。

这个人最近半年以来,上肢关节反复发作疼痛,最近这一个月加重了。

她这个疼啊,是上肢关节又凉又疼。尤其是左侧上肢,疼痛十分明显,而且双手感到麻木。天冷的是时候加重。这个人曾经做过多次诊断检查,没有明确结论。后来好歹给定一个“风湿性关节痛”,经治疗后收效甚微。

她决定转投中医。

来找于师的时候,双侧上肢关节发凉疼痛,遇寒加重,双手麻木。脉象沉细而弦,舌淡苔薄白。舌体比较正常。

于师想了想,给开了一张方子。这个方子,我个人认为,很典型,也很明了。这就是祛风散寒、温经通络止痛。

怎个好方?但见——

桂枝10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6枚,制附片10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黄芪20克,细辛10克。6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次服。

需要说明的是,我为了还原于师的用药过程,将原方的本来面目抄录在上头。这里,严格一点说,制附片10克,超出了常规用量。细辛10克,更超出了常规用量。细辛一般主张用不过钱,即不超3克。于师的用法,自然有其道理,也是从患者的实际病情出发而设定。因此,这是值得商榷和注意的地方,一般人不要照搬,不要盲目学用。

但是,治疗的结果是喜人的。患者药用6剂之后,症状明显好转。接着再用18剂,诸证悉平。

这张医案,后来还被收录到《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这部临床专著中,供后人学习。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找来翻一翻、看一看。

这里面什么道理呢?我简单跟你说一说。

其实,到了冬季,上肢关节冷痛、发麻,这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上文医案里这个患者,从中医辨证角度来说,就属于“寒痹”。就是说,寒邪袭入筋骨,凝滞经脉,令气血不行,不通则痛。脉细,说明正虚。脉弦,说明有痛症。舌质淡,说明气血不丰。疼痛遇寒加重,说明病源于寒邪。

之所以这样,除了和自然环境相关外,还和患者自己素体阳虚、正气不足有关系。

怎么解决呢?就是温经散寒、祛风通络,还上肢以阳气。

其实于师用的配伍,非常简单,就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所述的桂枝附子汤配伍加减。桂枝附子汤的组成,其实就是桂枝、附子、生姜、大枣、甘草。其中,附子和桂枝温阳通经,生姜和大枣化生营卫气血。在这个基础上,于师以羌活、独活、细辛祛风湿、散寒止痛,再用黄芪补气扶正,鼓舞身体驱赶外邪,并提振体表卫气,白芍可以柔筋止痛。这就是基本意图。

其实,这个医案和配伍,都非常好理解,简单明了。它揭示给我们的,是中医应对上肢寒痹的一般思路。

什么思路啊?就是温阳扶正为本,祛风散寒为标。这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咱们的上肢,远离脏腑,所以容易形成阳气本虚、外感寒邪的局面。所以,解决上肢的问题,就需要扶正和驱邪相结合的办法。

我把这个写出来,供我的读者参考借鉴。

我深知,入冬以后,很多上了岁数的人,上肢可能会出现冷痛、酸麻的感觉。有一些老的风湿骨病,这时候得重新冒头了。我上头讲这个配伍,有借鉴意义,但是不一定完全适合每一个人。尤其是用量方面,常常需要调整。因此,希望非专业读者一定要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借鉴应用。这里头的诊断标准和细节,我在上文中都讲述了。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希望我的读者们,每个人都能上肢阳气满满,远离酸麻、冷痛。

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