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言两语话太极(二十九)

 winriman 2020-11-24

武术自由谈

不拘一格,不循常规

新角度,新思维

▲5月5日

談拳說道

一、关于"拳道"与"人道" 生活中人们常說“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是一句諺語,原话是“All Roads Lead to Rome”,出自《罗马典故》。这句諺語告訴我们这样一个道理:通罗马的路绝非一条,且各有不同。然而,首要的共性前题必须是"道"下之路,称之为"道路"。有道才有路,路通才达道。 不同只是道的表象,内在的共性是:一阴一阳之谓道。通罗马的条条大路,必須是道下之路,路中有道。必然是曲中有直,直中有曲。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开辟适合自己的路,关键在于必须一丝不苟遵循道的本质,即一阴一阳,必须阴阳相对而合,相反相成。任何自以为是,孤芳自赏,另辟蹊径自认为能开创出所谓的"新道",只能是背道而驰,痴人说梦,遗误终年。正因如此,我所传承的太极拳道之所以称之为"拳道",就是因为传的是拳,承的是道。拳可变,道惟一。其修为主旨是"以拳证道"。  

二、关于"拳性"与"人性" 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对性的理解和认知。于人而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情。关键是要分清什么是性,什么是情。毎个人的性,我们称之为:"个性"。换言之,人都有个性。有急性子的人,也一定有慢性子的主。各不相同的人之"个性",其共同特点是:性是先天而有,天赋而成。是看不见,摸不着,是人之本心的内核,是人心之本体,本真。统称为"本性"。心本空无,性却实有。因此,要心明必见性,所谓明心见性。             

再说性与情,性源于心,所以不可知、不可说、不易见。然而,情生于性,情是性的产物。情是性的外显表象,性是依托情来展示自己的存在。因此,性是体,情为用;性在内,情在外;性本静,情可动。性与情:一体一用,一内一外,一静一动。通常人之所见均为外表之情。也可以说:人之喜恕哀乐、七情六欲均发于性,属人之常情。要想见性,就必须在未发之处求得。 古人把"见性"之法门总结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并告诫后学:"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也就是说,一切的"发"均发于"中",虽然发而可发,关键在于"中节"二字。所谓"中节"即:虽发于中,但要做到发而有节制,发在"节骨眼"上。在发的过程中,时时处处不离可发而未发的状态。即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随屈就伸。 如果说"发"为动,未发即静。"发"为外象,"未发"即为内在之主宰。前人谆谆教导我们要明心见性,就要做到"性静情逸"。人之心性能"致虚极,守静笃"方可见真性,明本心。每个人明心见性的方法,可因人而异,但其道、其理却以一贯之。可以说仼何有悖此道、此理的创新之法,必定是旁门左道,甚至是歪门邪道。 我所传承的太极拳道源于楊门,楊氏先贤把拳之修为精辟地喻为:内有情,外有景;内外合和,情景交融!正因如此,拳道修为修的是拳,见的是性。见性而明心。归根結底太极拳道所求:以拳证道,修为在心!■

 5月11日

性靜情逸

古人在修身养性上,提炼为"性静情逸"四字缜言。这是先贤前人留给我们的无价瑰宝。太极拳之内功修为,就是内外兼备,性命同修。既然如此,就要牢牢把握"情逸"二字,即外显之情要做到:安逸、平和,亦如拳论所云:外示安逸,虽动犹静。一个修为太极拳内功之人,如果外示张狂,以力示人,争强好胜,争勇斗狠,不管嘴上套用多么美好的拳论用语,其实质已变成"说一套,做一套"。只能是背离太极之道,越来越远。 太极内功要求修为者,由外入内,由表及里,从而由情见性,就要真真切切的体悟"性静"二字之内涵真义。于人之本性而言,真性本属静。因此,养性就必须"求真",求真就必须从"求静"入手。太极内功修为,要求性静如山,情动似水。所言之性静,就是让自己做到:身处狼窝虎穴,心不动、性不乱,如入无人之境;面对任何强大对手,泰山压顶性不移,情不禁。心中无惧,目中无"敌",动如行云流水,胜似闲庭信步。 无论动静,一切如老子所言:道法自然。正因如此,真太极之修为,必遵从:损弃后天回自然的法则。通过太极内功修为,使自己做到拳论所云:"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在外界万变之境时,能做到,情逸则性静,性静则神凝。反之,性不沉静,情不安逸,心必乱,神必疲。久之,心乱神疲,必健康无存。一个战胜不了自己的"勇士",必然是一个外强中干的"弱者"。对阵真功高手,必败无疑。■

▲5月19日

问 拳

问:何谓太极拳所修之拳?拳在哪儿修得?答曰:太极拳之拳不在拳舘,也不在擂台,更不在市场。拳在生活的点滴里,在修行的过程中,在身心改变的征途上。 一句话:拳,永远在前行的路上! 拳有始无终,因为拳始终引你前行;拳有始有终,因为拳始终如一无二;拳无始无终,因为拳始于无,终于无。 拳的修为,是改变自我的过程。改变自我,始于自我习惯的改变;习惯的改变,源于心性的改变;心的改变,必然得到人生的改变。因此,以太极之理改变、重塑自我,就是拳修的过程和终极目标。没有之一! 我所传承的太极拳之拳,其修为主旨是:以拳证道。拳何以证道?道者,无出阴阳。拳者,无出开合。 拳论有云:动之則分,靜之則合。分則开即阴阳,合則一即太极。故:一开一合即为拳。一阴一阳之谓道。拳以动开静合实修实证阴阳之大道。 太极即阴阳合和。所谓:分阴阳,合太极。太极在哪里?就在你、我、他的生活里,就在每个人的生命中。 生活中有喜有忧,生命的价值体现在每时每日的生活里。生命有始有终、有生有死。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而宽度是无限的。整日思忧长度,不如用心在生活的每时每刻,体验生命的宽度。生命的宽度就在自己的心中,心有多广,命就有多宽。把生命中有限的长度,融合在无限的宽度里。生命就活出了其乐无穷的滋味。 体悟到了:什么是太极拳所修之拳。在实践以拳证道的过程中:知道了我是誰,找到了我在哪兒!最終实現:把握生命,享受人生! 妙哉!证道之太极拳!■

▲ 6月13日

解"秘"

记得当年白旭华师爷曾亲口对我说:楊家教家里人与教外人是不一样的。这在当年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并不奇怪。白师爷所說的"不一样"核心就是指:无极桩。

无极桩曾是楊家家传之秘,絕不轻易外传。即使是楊门嫡传弟子,也仅有极个別人得此秘功。当年在北平警察厅消防队,也仅是白旭华师爷和田兆霖一起独得健侯爷亲授,白师爷的徒弟中,据我所知也仅仅传授给了个別人。由此可見无极桩功为楊门內功功法中之内传秘功,楊家视无极桩为"看家"之秘。故此有"传拳不传桩,传桩不传无"之說。

当年父亲把无极桩传給我时,也曾严肃地对我说:无极桩是楊家三代对外不传之秘。是楊门的看家之功。无极桩你要站一辈子!

开始学习无极桩的那些日子里,心里不免有些嘀咕:难道這么简单一站,就是秘传神功?可父亲語重心長地叮嘱,又不容我置疑。虽然帶着困惑不解,我依然抱着"解秘"的心态,严格地遵照父亲的讲授,一絲不苟地认真习练无极桩功。经过長时间"看、听、摸、悟",在父亲严格的口传身授下,我終於明白了:楊家为什么把无极桩视为不外传的看家內功!沒有无极桩就沒有太极內功!

我下定決心:无极桩要站一辈子!同时要把当年的不传秘功,传授给所有需要的人!世上本无秘,当年不传也是无奈之举。今日传承,就要做到传而无求,承而无秘。

下面这篇转自'太极论功夫'平台上的一篇文章,文中讲述了关于楊家独有的无极桩修为的要領,因与我的传𠄘同源同脉,故可互为佐证。供诸位参学,或有所启迪。

***************************************

太极拳的练功秘訣  -  无极桩

转自“太极论功夫”

无极桩可追溯为为楊式太极拳的秘功。昔日,楊澄甫走遍大江南北,无逢敌手,其功夫就来自“无极桩”。历史上无极桩都是师徒相传,且属秘传。其实,各种太极拳的起势,便是无极桩,只不过从未公开这个秘密而已。无极桩的问世是由楊澄甫传给叶大密,又由叶大密授与蔡松芳。 1959年,蔡松芳征得叶师同意,将所得秘传公诸于世,才开始公开教授无极桩。同时,无极桩功显著的健身及治疗慢性疾病的功效,在广州地区及东南亚一带迅速普及,惠人无数。澳门、香港、美国、加拿大、印尼等地也相继成立无极桩分会。 该桩法简单易学,男女老少、体质强弱均可练习。不讲究行气,更不会出偏差。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对治疗慢性疾病和强健身心均有显著的效果。 习练无极桩的方法:正确掌握习练无极桩的方法很重要。俗话说:“学拳容易,改拳难”。练无极桩也一样,必须专一,不能三心二意、朝三暮四地练。有的人在初学自练中,把不同的功互相掺杂,自以为取其精华,这种学习方法往往容易走偏。 习练无极桩要求身体中正,“三点”成一线,这看似简单,但易学难精,要想达到上乘必须悉心勤练。练习无极桩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 两脚平行分立如肩宽,脚尖正对前方,脚跟平齐,全脚着力要平稳,两脚跟不宜浮起和用力。站立时脚的重心,前面大约用力六成,后跟大约用力四成,保持身体的重心不前倾,不后仰。 真正的秘诀是“三五三齐”,即:“五趾齐地”,即中心在脚底,五个脚趾要轻轻地贴住地面,既不能翘又不能抓。“五心齐意”,即两脚心涌泉穴、两手手心劳宫穴和头顶百会穴均要有意贯注。“五指齐气”,即两手手指要平均地有气贯到。 不少人在初学时站立比较随意,成八字脚,这是一个明显的错误。八字脚重心落在阴面的脚跟和足大趾上,全脚受力不匀,气劲往外、步伐不稳。脚平行则气劲落在脚阳面上,全脚着力平稳,气下降则顺应自然,可通调胃、肝、脾三条经络。站立时两脚应窄适宜,过宽气散,过窄则马步不稳。练无极桩时会产生脚趾自然贴地甚紧,足心含空,其劲收在涌泉内的现象,这一现象称为“涌泉呼吸”(涌泉穴属足少阴肾经,位于两脚心凹陷中),这是武功“发劲在足”所必须要掌握的基础功夫。 二. 身体宜正,头颈正直,眼睛平视,下颌微收,舌尖自然轻抵上腭。身体中正,内气容易发动,还有技击上的作用。眼睛平视也很重要,在家中可选窗口位置,户外练功时可选自感舒适的某一远景凝视。起功前慢慢把视线收回眼前尺许,然后闭目,闭目后仍然保持平视。平视则心平气静,气可下降丹田归元。目光下视,心气降,上视则心气升,均不可取。下颌微收是与头部虚领相一致的。这样“百会”可以朝天,有的人练功时搭拉脑袋或头向后仰,这样百会就偏离“三点一线”了。 当督脉气上升时,后颈自然会竖直,自觉头颈发涨绷紧,气由大椎穴轻轻升起,透过玉枕关(颈部枕骨隆起处,即风府穴,为督脉,是足太膀胱经、阳维脉之会),上至颠顶,气机直达头颈,太极拳中称为“虚领顶劲”。虚领顶劲是导引任、督二脉气机和打通督脉大椎穴的一个要诀。大椎穴在第七椎下,此穴很重要,内有细筋称为通天路。气机不上脑后玉枕关或头昏脑胀时,发放外气导引可令大椎开窍,解除症状,从长强至百会整条督脉容易产生气感。
  

舌抵上颚是起搭桥的作用,使气降回气海,并接引肾气归丹田。 三. 沉肩垂肘,两臂自然下垂。臂不宜张开太大,两手绵绵不用力,手指松开,中指轻贴“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即两手中指贴大腿裤缝处。中指贴风池穴是让内气接通。沉肩即松肩,可使气沉丹田,重心稳固。保持虚腋是因为腋下有心包经通过。初学者两手可放在最舒适的位置,不强求两手贴“风池穴”。 四. 涵胸拔背,松腰松胯。涵胸就是胸部要放松,涵胸自然能拔背,拔背则气贴背,劲容易通过。太极拳十大要领之一就是要涵胸拔背。腰要松而直,胯微向里收,不要凸臀。收胯是一个重要的要领,就是胯向内松,使上下气能通。胯犹如水闸,一松则气沉丹田,松到脚底。腰胯放松气才容易通“天柱”透阳经(脖子后面两条筋,术语称为“天柱”;头是诸阳之会,百脉所通)。 五. 上下三点保持成一直线。站好后,全身自感舒适稳健,轻松自然,身体便从脚跟到头整体稍向前倾,两膝微曲,使身体重心投影落在脚掌前面三分之二的两脚“涌泉穴”连线的中点上。即膝盖大概对正涌泉,这时可再意想从脚下这点向上引一直线对正“会阴穴”,上述两点再向上对正头顶的“百会穴”(在头的顶端,位于两耳尖连线与头面正中线的交叉点上)一边对一边放松,身体保持中正不偏。 “三点一线”是无极桩的精粹,这样既能使无极桩稳定,也是导引内气畅通的重要因素,许多人此线一经调正到位,使可感到内气充盈。“三点一线”体现了传统武术力主身体中正的要领,并成为楊式太极拳秘传的练功要诀。“三点一线”既简单又难以捉摸。此线在初学时可理解为是一条比较粗的虚拟线,随着功力提高,线会逐渐变细。 初学时,老师必须经常检查、及时纠正学员的姿势。有人曾对“三点一线”进行探讨,如测量和用函数表计算人体呈“三点一线”时的姿势是身体整体的前倾二度角。然而,单以前倾去规范练功的姿势和指导练功是不够的,还要根据练功者的外形和结合病灶的情况予以调正 从实践中可以看出,体形端正的人,其外形容易出现“三点一线”,而体形特殊者,则难以按此标准强求,他们有独特的练功姿势。由此也可以看出“三点一线”不是一个简单的直线、机械的倾斜,其实质是外形和内形之中正统一,是形和意的平衡。 这好比运动员在平衡木上做动作,由于技巧熟练,无论怎样运动都能保持身体的平衡,换成没有技巧经验的人,尽管在平衡木上慢慢的步行,也难以维持身体的稳定。■

爱智慧推荐

武术自由谈

 

武术是我们活动的平台

武术是我们联系的纽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