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懒惰的现代人,浅薄的读后感

 皮皮中尉 2020-11-24

本文导读:

我们把古人如此看重的读后感仅仅当成写一篇不痛不痒的文章,甚至连文章都不当一回事,这难道不算懒惰和浅薄吗?


今天的现代人无疑是最幸福的。得益于历史研究的“大数据”,现代人可以站在古人肩膀上纵论天下,而量化工具数学模型以及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又让现代人省却了思考运算的麻烦。但我们必须承认,发达的工具毕竟是把“双刃剑”,既能解放双手,也可能束缚头脑催生依赖感,让“主人”陷入懒惰的陷阱。要佐证这个判断,不劳惊天动地的大事件,仅用人人写过、从不陌生的“读后感”就可以。


今人眼中的“读后感”,多是看过一本书一篇文章后,洋洋洒洒写出心得体会即可。用心者思虑再三,直至内心深省,写出的文字触及“身心灵”;敷衍者要么求助知乎豆瓣“度娘”拼凑而成,要么干脆照搬套路一样交差。其实无论用心还是敷衍,读后感只是一篇读书笔记,与真读或者精读无关,更与真情实感无关。

古人眼中的“读后感”,就像“仁义礼智信”与“温良恭俭让”一样,曾经是一个博大且严肃的体系,而今只是一个名词。因为把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义符号化虚拟化,是今人易于接受不易排斥的手段。比如说我们今天要解释封建皇权,如果大讲特讲外戚宦官权臣三位一体、九品中正制或者两税法,一定惹得听众呵欠连天,但只要亮出一张紫禁城的画片,大家立刻心领神会,这就是皇权!

拜汉字包罗万象的内涵所赐,“读后感”这三个字在古人眼中绝非写篇读书笔记那样简单,而是一个复杂过程,而且因人而异,效果迥异。

“读后感”的“读”不仅代表阅读,还意味着发现、领会。比如读图、读心术、读取记录、阅读比赛等等经常用到的词汇。在远古时代,读,绝不局限在出声朗读这一个单调的动作,而是更接近于察言观色。

在依靠大规模围猎获取生活资料的原始社会,一个壮汉能不能“读懂”猛兽出没的规律,能否判断危险系数,不只关系到填饱肚子,还直接涉及伙伴性命。在结绳记事盛行,文字还没出现,大批先民还属“文盲”的岁月里,人们已经学会了“读”,但读的并不是文字。

及至文字出现,也多半刻在龟壳上涂在绸缎上,最价廉物美的方式是拿刀笔刻在竹简上,能识文断字的“知识分子”也是凤毛麟角。而那些最聪明最有见识的劳动者,靠的还是“读”所包含的察言观色,观察贵族官僚们说什么,然后据此做出判断。

这当中有个著名事例。商鞅打破贵族垄断在秦国变法时,苦于法令没人执行。后来他写了告示贴在咸阳城门上,说谁把立在门口的木头扛走就能获得五十金重赏!《史记》记载那天城门口人山人海就是没人敢动,第一看不懂,第二不相信。后来,一个太史公也查不出名字的秦人主动扛了木头果然得到了赏赐,这才有了舆论效应,全国知道商君有言必行。

虽然司马迁笔法简洁,我们也还能体会那位勇敢秦人“读”告示时的压力。他既要担心出力不讨好被人嘲笑,还要小心揣摩秦王和商君的用意别再触了霉头。他思考和决断的过程,就是察言观色。我据此深信,这位“勇敢者”一定能在后来的“二十军功等爵制”中尝到更多甜头,因为他领会了“读”的精义。

“读后感”的“后”不只是个介词,表明时间次序,更是代表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判断一只猛兽能否进入伏击圈,这需要猎手经年累月的锤炼,甚至是同伴生命的牺牲,研究前人文字经典,也需要夜以继日用心体会。无论围猎猛兽,还是钻研文墨,都蕴含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在其中,绝无可能一蹴而就。

相传北宋文豪欧阳修青年时期文笔平平。他某日在旧书摊偶得前人编撰《唐史》时遗落的一本手稿,立即倾囊购回日夜观摩。据史书记载,欧阳修并没有对“大咖”的著作写过一篇读书心得,而是反复比较手稿中修改前后的差异,悉心领会前辈遣词造句叙事手法的精妙。而在他本人蔚为大观的文学生涯中,注重修改恰恰就是一大特色,据传《醉翁亭记》中仅开头一句“环滁皆山也”就历经修改十余遍,终成古今名篇。

可见,“读后感”的“后”,往往预示着“读”后相当长的时间,在同一主题同一步调下坚持不懈的过程。如果缺乏了时间的磨砺,没有哪个高人能在“读”之后瞬间得到警醒和提高。而对待时间的态度,恰恰就是今人与古人之间最根本的差别。

古人的世界里没有太多的物质享受,追求温饱就是大多数人的生活理想,至多锦衣玉食多娶几房姨太太。而今人不同,信息爆炸,物质极大丰富,有太多的欲望需要满足。古人更容易凝神聚力做一件事,今人希望一次性做完很多事。如此一来,时间就成了今人的奢侈品,再无人舍得在“读后”花费那些宝贵年华。

而“感”,更凸显今人古人的不同。古人追求的恐怕不只是片刻的感悟,而是融入内心引领毕生的信念。远居庙堂之高,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感,退隐江湖,耕读传家也是感。因而古人喜欢意会,喜欢参禅,喜欢长啸山林追求内心的快意。而今人不同,感受必须即时可得随时催生,否则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过期作废。

因此,古人的“读”更加宽泛,“后”更加持重,而“感”更加凝练。所以古代大家写书作文必呕心沥血,为的是传诸后世经得起时间检验。而古人对大家书稿文牍的解读,必须投入更多时间,花费更多心思,否则无从理解,更无从内化入心。当年李斯一篇不过千字的《谏逐客书》,引得年轻的秦始皇大汗淋漓并立即改弦更张,可见作文的人率真投入,读文的人也思虑再三,这才是“读后感”应有的姿势,这才是对文字的敬畏。

多年前,单位组织读后感征文比赛,我花了一周时间写了篇关于奥威尔《1984》的书评。这当中既包括我对这部小说的敬意,也包括自己在首次阅读后十年间的感悟。交稿之前,一位好友因无稿可交又被催逼太急,索性要了我的文章电子版,当着我的面删掉一半打印出来救急交差。

不料一月后结果公布,我的原作名落孙山,而好友的“烂尾楼”却高中一等奖!尴尬无比的好友只好请懵圈的我饱餐一顿权作“赔罪”。后来才偶然得知,所有稿件被分成十份,一一分送给充当评委的各部门领导。好友的“烂尾”文章因为立意新被评委视为佳作,而我们那一组的评委因为工作忙,临到组委会索要评比结果才仓促挑了几份。其实,他一份也没看……

我们把古人如此看重的读后感仅仅当成写一篇不痛不痒的文章,甚至连文章都不当一回事,这难道不算懒惰和浅薄吗?唉!

END



小编其人

小皮流流(另一网名:皮皮中尉):现为某主流媒体主任编辑,“天涯文学”签约作家,“360个人图书馆”原创达人;在本职中品味业务骨干的充实,在读书写作中聆听先哲的教诲,在陪伴妻子女儿的过程中体会最纯真的快乐。

历史推荐

罗振宇是骗子吗?

家有小女  自在欢喜

写作,绝不苟且

听说“小升初”改摇号了,我送女儿进了语文辅导班

家庭教育的难度,;绝对超乎想象

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家庭教育中最好的教材

小小说:《噩梦》

阅读能力,才是响当当的硬功夫!

为什么方鸿渐的女人缘这么好?

每周一至周五晚20:00,咱们在“铭语铭言”不见不散。

关注公众号

鼓励支持小编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