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恶性肿瘤住院患者营养风险和营养支持与临床转归的研究

 SIBCS 2020-11-25

常颖,张晴,范锐心,黄娟

郑州人民医院营养科

  目的:调查恶性肿瘤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的发生率,分析临床营养支持对患者营养状况和临床转归的影响。

  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恶性肿瘤首次住院患者526例,应用NRS2002对其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分析营养风险发生率,并跟踪营养支持的应用情况,比较营养支持对患者的营养状况、住院时间和临床转归的影响。

  结果:526例恶性肿瘤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为46.58%,且年龄越大,营养风险发生率越高(P=0.002)。NRS2002≥3分的245例患者中,营养支持率仅59.6%,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应用比例为8.7∶1。给予营养支持的患者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无营养支持组(P=0.033),平均住院时间亦短于无营养支持组(P=0.041)。

  结论: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逐步提高肿瘤治疗中营养支持特别是肠内营养的应用率,以改善患者的临床转归,提高生存质量。

  营养风险即因现有或潜在的营养因素对患者的临床转归(住院时间、感染并发症等)发生负面影响的风险【1】。恶性肿瘤患者由于长期消耗和机体自身的特殊应激状态,较易发生营养不良【2】。许多研究已证实,营养风险高可对恶性肿瘤患者的结局产生不利影响【3】。我们应用营养风险筛查工具NRS2002【4】,对我院恶性肿瘤住院患者进行筛查,分析营养风险的发生率和高风险患者的营养支持应用情况,并比较应用营养支持对患者的营养状况和临床转归的影响,为合理应用临床营养支持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11月至2015年3月我院首次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526例。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为18~90岁;②符合恶性肿瘤诊断的首次入院患者;③入院>1d,次日8时前未行手术者;④患者神志清楚,可进行有效的语言沟通;⑤患者和家属均知情同意。剔除标准:①患者年龄<18岁或>90岁;②入院不足1d或行急诊手术者;③昏迷患者;④因同一疾病再次入院者;⑤孕期或哺乳期女性。⑥拒绝参加本研究者。

  1.2 调查内容和方法

  采用定点连续抽样的方法,从电子病历中连续收集我院普通外科、胃肠外科、胸外科、肿瘤内科和消化内科等住院患者2862例,剔除不符合标准的165例。将2697例患者参照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收集基础资料,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获得符合恶性肿瘤诊断的首次入院患者526例。营养风险筛查由统一培训过的专业人员完成。因严重胸腔积液、腹水和水肿等病情得不到准确体质指数(BMI)的患者,以血清清蛋白(ALB)<30g/L进行计分。根据营养风险评分标准,将总分≥3分定为存在营养风险,<3分为无营养风险。重点跟踪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统计其营养支持的应用情况,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BMI和肿瘤分期等资料,将其分为有营养支持和无营养支持可对比的两个组,并对其住院满1个月或出院时的营养状况指标和临床转归情况进行分析比较。

  调查患者入院至1个月或至出院时的营养支持方法和内容。营养支持包括肠外营养(PN)和肠内营养(EN)。本研究参照文献【5】并按照本院实际情况进行调整,PN以≥10kcal/kg/d的能量供给为基准,并经静脉应用氨基酸、脂肪乳、葡萄糖中两种以上营养素,至少持续3d。EN为经管饲或部分经口补充营养(ONS),给予≥10kcal/kg/d能量,至少持续3d。

  1.3 观察指标

  ①营养状况指标,包括血清总蛋白(TP)、ALB和血红蛋白(Hb)。②临床转归指标,包括感染并发症、总并发症、住院30d病死率和住院时间等。③并发症的观察和收集,通过咨询本院肿瘤专业医师,并参阅文献【6,7】确定。感染性并发症以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危重症医学会共同讨论。定义为机体正常无菌组织出现可识别的病原体,经培养结果进一步确认,并经临床、影像学或血液感染的证据支持【8】。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结果以x±s表示,差异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率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营养风险发生率

  在本研究526例恶性肿瘤住院患者中,245例NRS2002评分≥3分,营养风险发生率为46.58%。将患者按年龄分为三组,分析不同年龄组间营养风险的发生率,结果三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χ²=12.914,P<0.01),见表1。将患者按性别比较,男女的营养风险发生率分别为49.1%和43.8%,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²=1.664,P>0.05)。


  2.2 有营养风险患者的营养支持率

  在NRS≥3分的245例患者中,给予营养支持者146例,占59.6%,其中行PN者131例,EN者15例,PN与EN比为8.7∶1。

  2.2.1 有营养风险的不同部位肿瘤患者营养支持率情况

  将有营养风险的患者按病变不同部位进行划分,发现消化系统和肺部肿瘤的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而消化系统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率亦较高,见表2。

  2.2.2 营养支持对存在营养风险患者血清营养指标的影响

  在有营养风险的195例患者中,对有或无营养支持者进行资料对比后分为两组,有营养支持组126例,无营养支持组69例,比较其血清营养指标发现,有营养支持患者的TP异常、营养不良和贫血的比率均低于无营养支持组,但两组间三个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3 营养支持对有营养风险患者临床转归和住院费用的影响

  有营养支持组患者住院费用高于无营养支持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无营养支持组,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在营养支持组患者中,总并发症和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无营养支持组,但仅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33);两组患者住院30d病死例数均很少,未能进行有效的统计分析,见表4。

  3 讨论

  2003年,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ESPEN)提出了NRS2002工具,并推荐使用其进行营养筛查【4,9】。我国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CSPEN)推荐临床工作者使用其为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1】。一些研究也表明,NRS2002可用于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筛查【10,12】。本研究结果显示,我院恶性肿瘤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达46.58%,这与于康【10】和谢浩芬【11】的研究结果接近,且明显高于蒋朱明等【13】对非肿瘤住院患者筛查得出33.8%的发生率,说明恶性肿瘤患者较易发生营养不良。且本研究不同年龄段的患者营养风险的发生率也有显著性差异,这与我们先前对非肿瘤住院患者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原因为患者年龄越大,其消化吸收功能逐步减弱,对疾病的耐受性也不断降低【14】。

  NRS2002应用指南中要求,对筛查≥3分的患者,应结合具体临床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营养支持【1,9】,且EN在保护患者胃肠道功能的同时不良反应较少,故对有胃肠道功能的患者应尽早给予EN支持。本研究对存在营养风险患者(即NRS≥3分)的营养支持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发现营养支持率仅为59.6%,其中给予EN者仅15例,表明我院现阶段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应用存在不合理性。将NRS≥3分的患者按照病变部位进行分组发现,消化系统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应用率明显高于非消化系统肿瘤。这与消化系统肿瘤患者由于消化、吸收障碍,更易出现营养不良有关【15】。因此,临床医师对其营养支持的重视度较高。

  对有或无营养支持的两组患者比较发现,有营养支持患者营养不良、总并发症和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无营养支持患者,但感染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收集的例数较少有关,但统计数值上的差异存在一定的倾向性,说明对有营养风险的患者,合理及时地给予营养支持,有可能提高其部分营养指标水平、缩短住院时间和改善临床结局,这与近期国内外的研究结论较一致【16-18】。我们将在后期的研究中,计划收集较全面的数据,扩大样本量来获得更有力的研究结果。

  我们综合本次研究的结果认为,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但临床的营养支持存在不合理性,且EN的应用率较低。本研究中发现的营养支持对改善患者临床转归、缩短住院时间的正向研究结果提示,在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应进一步加强营养支持的应用和提高EN的比例,以促进放化疗的治疗效果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 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52-191.

  2. 梁涛, 印义琼, 钟静, 等. 胃肠道肿瘤病人营养风险的筛查. 肠外与肠内营养. 2012;19(4):218-219, 222.

  3. Schwegler I, Holzen A, Gutzwiller JP, et al. Nutritional risk is a clinical predictor of postoperative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in surgery for colorectal cancer. Br J Surg. 2010;97(1):92-97.

  4. Kondrup J, Rasmussen HH, Hamberg O, et al. 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NRS 2002): a new method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 Clin Nutr. 2003;22(3):321-326.

  5. 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 (AGA) . 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 medical position statement: parenteral nutrition. Gastroenterology. 2001;121(4):966-969.

  6. 程庚哲, 林东来, 揭彬, 等. 营养支持对有营养风险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巴尔的摩和北京教学医院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2013;21(1):49-52.

  7. 王文磊, 田字彬, 薛莉, 等. 营养支持对营养风险病人临床结局及成本-效果影响. 齐鲁医学杂志. 2014;29(1):43-48.

  8. 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Consensus Conference. Definitions for sepsis and organ failure and 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innovative therapies in sepsis. Crit Care Med. 1992;20(6):864-873.

  9. Kondrup J, Allison SP, Elia M, et al. ESPEN Guidelines for nutrition screening 2002. Clin Nutr. 2003;22(4):415-421.

  10. 于康, 周晓容, 郭亚芳. 恶性肿瘤住院患者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足发生率及营养支持应用状况调查. 肿瘤学杂志. 2011;17(6):408-411.

  11. 谢浩芬, 徐琴鸿, 张明, 等. 宁波某三甲医院胃结直肠癌Ⅰ~Ⅲ期患者营养风险、不足、支持情况:前瞻性调查.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2013;21(6):339-344.

  12. 张晓芹, 王红, 王薇, 等. 恶性肿瘤患者营养风险及营养支持情况调查. 山东医药. 2013;53(35):53-55.

  13. 蒋朱明, 于康, 朱赛楠, 等. 我国东、中、西部中小医院住院患者营养不良(营养不足)、营养风险、超重和肥胖发生率及营养支持应用状况调查(中期总结). 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2008;16(6):338-340.

  14. 简荣汉, 苏葵花, 张敏, 等. 老年科住院病人营养风险筛查及营养支持状况的研究. 肠外与肠内营养. 2013;20(2):81-86.

  15. Sugrue M.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Curr Opin Crit Care. 2005;11(2):333-338.

  16. 陈博, 伍晓汀. 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 华西医学. 2011;29(2):305-308.

  17. Jie B, Jiang ZM, Nolan MT, et al. Impact of preoperative nutritional support on clinical outcome in abdominal surgical patients at nutritional risk. Nutrition. 2012;28(10):1022-1027.

  18. Jie B, Jiang ZM, Nolan MT, et al. Impact of nutritional support on clinical outcome in patients at nutritional risk: a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 Baltimore and Beijing teaching hospitals. Nutrition. 2010;26(11-12):1088-1093.

原文参见:肠外与肠内营养. 2016;23(2):71-73,7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