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语文课堂中多媒体教学的冷思考 参考论文

 新用户65147843 2020-11-25

多媒体教学具有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声音的能力,拥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较好的受控性、交互性,是经过完整演示、形成合理教学结构的过程。特别是新课程实施以后,语文教学更注重对看图说话能力的培养,从教材的编排上看,把课本印得漂漂亮亮的,也创设了一系列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情境。而这些资源的利用,都离不开多媒体的参与,它能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充分调动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有效的学习,提高综合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得到优化组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它的提出适应了信息化社会的特点以及培养人才的要求,为学生改变学习方法、培养创新能力、扩大知识面指明了方向。于是,多媒体教学、网络化课堂教学应运而生,凡是上公开课、展示课,无不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好像唯有此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才是上档次的课。诚然,多媒体教学有它的优越性及其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但它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用来弥补教师上课时“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不足。而有些教师把一节课的所有环节、所有内容统统纳入课件,甚至一个小小的提问也由多媒体代劳,这就造成多媒体独霸课堂、教师成为多媒体“奴隶”的局面。现结合实例来谈谈几点我的思考。

扼杀,还是发挥想象力

案例:《美丽的丹顶鹤》教学设计片段。

1.导入。

教师放一段丹顶鹤展翅高飞的录像。

2.学文。

①教师让学生找出描写丹顶鹤的句子。②学生说说丹顶鹤的外形特点。③把画有五只不同样子的丹顶鹤图片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说说最喜欢哪只?它在干什么?④放丹顶鹤飞翔的录像,让学生说说对丹顶鹤的印象。

案例评析:本节课上,教师为了适应低年级学生直观、感性思维为主的特点,采用了多种直观手段,让学生了解丹顶鹤外形美和动作美的特点,如放录像、出示丹顶鹤简笔画等。这种设计让学生对丹顶鹤的特点留下了真切的印象。但是,如果一味地用直观思维来清晰、明白地呈现事物的形象,那学生的想象能力该如何培养呢?

思考: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内容由于学生生活空间和知识面的狭窄,往往成为教学上的难点。而运用多媒体可以通过展现情境、模拟现象、叙述事实等方式突破课文难点,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习兴趣,但课堂上过度使用多媒体也成为教学的干扰因素。著名语文教师于漪指出,“‘观摩课’上,学生看看录像、听听音乐、谈谈感想,似乎‘有声有色’,却往往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作秀课’”。因为多媒体课件虽然给了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引起了多个感官的兴奋刺激,但其占用的课堂时间,远远超过学生了解课文或独自思考的时间。

在课堂上,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听得如痴如醉、讨论得有声有色,但过后这些为什么犹如过眼云烟,学生对课文内容仍一知半解?于漪老师指出,“多媒体只是教学辅助手段,过滥地使用多媒体教学,不仅无法体现出教师应有的基本功,而且严重忽略了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扼杀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课堂上,教师手按鼠标只管一路点来,学生随着屏幕所呈现的内容步步紧跟,从而失去了积极参与教学和思考问题的时间。这种做法虽有现代化教学手段包装,但其实质仍是“满堂灌”,对改进教学没有多大用处。更有甚者,多媒体还会被一些教师当做加大课堂教学容量、增强练习密度的“法宝”,成为他们固守应试教育阵地、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帮凶”,从而成了禁锢甚至扼杀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现代杀手”。

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所以,语文教学的另一个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低年级学生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世界在他们脑海中是多彩的,教师应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各种有益于想象的素材,为学生创设各种益于想象的空间、条件。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阅历比较少,需要用多媒体来帮助认识事物,但多媒体出现的频率不应过多,还是应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思考与想象上。

放弃,还是训练“双击”

案例:《小稻秧脱险记》教学设计片段。

教师问小稻秧是怎样脱险的,并请学生看《小稻秧脱险记》文件夹中的动画课件。然后让学生快速、自由地浏览课文,把最受感动、最震撼人心的句子复制到留言板上。教师接着问除了书上的知识,还想了解小稻秧的哪些知识?(生质疑)教师出示相关知识,并在留言板上写出自己的看法。

案例评析:这是一节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把整个故事制成了一集动画片,使人物的每句话都能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方式了解课文,抛弃了原有的纸与笔的学习方式,不得不说是对传统教学的一次挑战。

思考: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所以出现了学生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合理的训练是素养形成的基础。对学生来说,课堂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获得知识与发展能力,而不是复制一下、读读句子这样的“走过场”。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系统考虑,运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学生在通过多媒体教学、多种学习策略和多种活动形式主动学习的同时,不断地将反馈信息传递给教师,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地对教学过程实施随机调控,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交流互动、不断循环、不断调控的过程。

《语文课标》中提出了“语文素养”一词,并要求每位学生获得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语文素养,包括我们所说的听、说、读、写等能力。语文学习需要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入细微的理解和体会,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融入自身的思想认识,把语言文字描述的情景再现出来。教师如果单纯使用动画片代替学生的独特感受,就忽略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这显然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忽略,还是培养信息能力

案例:《莫高窟》教学设计片段。

1.学课文,浏览网页,理解课文。

教师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点击关键词浏览相应信息,完成练习。学生交流练习。

2.点击网址,浏览相关信息,加深对莫高窟的认识。

案例评析:这位教师做的网页内容丰富,画面精美。课上,学生只要轻轻一点,就能利用教师搜集和处理好的信息库获得成倍增长的知识,从而提高在课堂教学中获取新知识的效率。但怎么就把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变成了培养教师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再说,如果每节课都这样上,那教师连备课、做课件的时间都来不及。

思考:语文教学工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精髓是教师、学生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一种有助于认知活动的教学环境。由于多媒体的特点之一是可提供丰富的多媒体信息和资料,集文字、图像、声音、录像等于一体,因此多媒体是用于支持课堂教学的,但不能一味地强调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强调在单位时间里给学生尽量多的信息。这样会使学生无所适从,思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结果是学过的知识像过眼烟云,记得快,忘得也快。

虽然内容很丰富,获得的信息量很大,但真正能对学生学习起帮助的却很少,也很难激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反而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多媒体的使用也要因课堂的需要而定,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这么“丰富”的教学内容。要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注重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积极思维的主动性。

如果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材料,那么学生的信息能力能得到提高,并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可以教给学生一定4H8nBf8LwBVHVTortNP3LbedG4fBE4ecf3CCnKdhgNg=的方法,多花一点时间指导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本领。这样教师就不用花那么多的时间来准备课件,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万事万物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我们不能因为它的优点而对它放任自流、趋之若鹜;也不能因为它的缺点而对它敬而远之、畏缩不前。我们应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克服其缺点,只有这样才不会影响在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实现提升教学效率的目标。参考论文

参考文献:

[1]彭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王梅菊.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要求[J].文教资料,2006(9·中旬刊).

[3]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杨九俊,姚烺强.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5.

[5]刘明华.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1).

参考资料‘http:///index.php?c=show&id=402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