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时代下商业银行变革:“银行+”模式的未来构建

 殷国辉 2020-11-25

  2018年9月-11月,由中国电子银行网!(微信公众号:cfca-cebnet)主办的“报告行长大人”银行与金融科技行业创新实践文字竞演第二季——“竞争 · 融合 · 蝶变:与进化同行”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以下为热心网友通过中国电子银行网投稿系统(投稿)投来的稿件。

Bank3.0 图片来源:中国电子银行网 制图/王超
Bank3.0 图片来源:中国电子银行网 制图/王超

  作者单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总行网络金融部

  “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现代管理学之父 彼得·德鲁克

  一、新时代呼唤新模式

  过去5年的时间里,互联网金融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P2P网络借贷平台推出“草根债权”产品,众筹推出“草根股权”产品,余额宝等互联网货币基金推出“草根基金”产品,支付宝嵌入到互联网的各个支付端口,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互联网金融产品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将传统金融产品以新的形式呈现出来,产生了低门槛、综合化、高效联动等优势,缓解了传统商业银行的金融排斥(Sherman Chan(2004)将金融排斥定义为 :人们在金融体系中缺少分享金融服务的一种状态,包括社会中弱势群体缺少途径或方式接近金融机构,以及在利用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方面存在困难和障碍。),服务了商业银行无法服务的“长尾”群体,击中商业银行的“痛点”,对传统银行的客户资源和营业利润造成极大的冲击。那么,何为商业银行的痛点?商业银行的痛点是业务与风险之间的矛盾。审慎监管的需要使得商业银行无法像互联网金融公司那样发展风险较高的“长尾”群体,而在经济下行的现阶段,商业银行又急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夺制高点。

  对于商业银行,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又是一个最好的时代。那么,如何解决银行的痛点?金融科技的高速发展无疑为传统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年代从头翻牌提供了时机。在金融科技新时代,商业银行“躺着赚钱”的经营方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商业银行必须寻求新的商业模式,力求具备生产低门槛、可定制化、综合化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角逐中不断突破自我,创造新价值。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将商业银行的变革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商业银行依托物理网点的扩张追求规模效应。第二阶段,商业银行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建设线上渠道和场景以替代线下物理网点,寻求客户流量和服务粘性。第三阶段,商业银行依托金融属性实行“走出去”战略,构建银行与银行体系外伙伴形成新的边界交融,产生“银行+”的商业模式。

  二、“银行+”模式的定义、目的与核心逻辑

  “银行+”模式是通过强大的科技力量打造金融服务性开放平台,将银行体系内的产品、功能与服务进行集中管理与共享,与银行体系外的伙伴进行合作,结合各方资源优势,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快速创新,形成各种形式的跨界合作,打造以金融服务为核心的生态圈,满足企业和个人的“金融+”需求。

  由于公众消费不断升级,商业银行要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加人性化、定制化、综合化。因此,打造“银行+”模式的目的就是要转变传统银行产品的运营模式,将“自上而下”的产品和服务设计转变为以客户需求驱动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实现银行对消费者的“单一金融服务”转向“一站式服务”。“银行+”模式通过“单一金融服务”向“一站式服务”转变的服务路径,致力于实现两大功能:一是打造金融服务性开放平台,整合银行体系内的产品、功能与服务进行集中管理与共享。二是利用金融科技建设“金融+”业务接口,接入银行体系外伙伴和产品,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快速创新,打造以金融服务为核心的生态圈。

  “银行+”模式的核心是打造“金融+”生态闭环,“金融+”生态闭环不是指的业务流程或管理流程,而是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建立的一个完整产品服务流程。在“金融+”生态闭环下,商业银行与银行体系外的企业之间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展以资金运作为核心的交易活动,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的输出,从而形成BB2B(Business of Bank-to-Business的缩写)或BB2C(Business of Bank-to-Customer的缩写)的商业模式。为什么要打造以金融属性为核心的“金融+”生态闭环?其根本目的是降低客户成本,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降低客户成本应包含三个方面:一是降低价格,帮助客户省钱。二是提升效率,减少客户办理业务时间。三是提升用户体验,将金融产品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客户在金融产品使用过程中实现“偷懒”。 总结起来,打造“金融+”生态闭环,降低客户成本,就是帮助客户省钱、省时、省力。

  三、如何构建“银行+”模式

  构建“银行+”模式关键要打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闭环。要突破单一的金融产品服务,“金融+”生态闭环必须具备三要素:平台、连接和伙伴。“金融+”生态闭环要建立一个以金融属性为核心的开放式平台,通过“去边界化”将金融产品连接外部产品,并进行资源整合和服务输出,实现客户“金融内需求+金融外需求”的满足。而连接“银行+”平台和外部伙伴的是客户需求和互联网技术,即以客户需求为驱动,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多元接口,接入各种场景化服务,将客户引流到其需求的平台或产品上,逐一满足客户的所有需求,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闭环。

  “银行+”模式是金融科技时代商业银行变革的必然趋势,是商业银行谋求跨界合作、应对客户金融消费升级的必然选择。在新的商业模式下,商业银行需要做好“加减乘除法”四则运算,积极寻求商业银行的变革之路,谋求新的价值增长点。

  一是做足加法。金融科技时代下,商业银行最根本的一个变革就是要具备包容性,具备包容性的商业银行才能不去关注边界,关注核心。“银行+”模式就是要始终要以银行为枢纽,打造开放性银行,疏通各个接口连接现有银行体系外的产品,发展去边界化合作,提高商业银行产品和服务的包容水平。做足加法的商业银行通过开放式平台和银行体系外的伙伴相互连接、通力合作,实现“金融+”生态闭环上的相互引流,并且增加客户的粘性。

  二是做足减法。“金融+”生态闭环一个巨大优势就是建立起生态闭环上的资源配置机制,在商业银行运用加法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的输出时,可以充分发挥各方资源的协同效应,取长补短,实现闭环上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资源的重复浪费和流程的重叠,从而降低客户在交易前的进入门槛和来回切换场景的搜寻成本,缩减客户在交易中的时间和交易成本,压降客户在交易后的售后服务流程,达到商业银行、客户与合作伙伴的多方共赢。

  三是做足乘法。“银行+”模式所建立的开放式平台同时具备了信息中介和自助共享的特质,从而实现“人人是银行”的经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商业可利用开放式平台完成两个乘法运算,一是借助互联网自营销,实现客户指数式增长。二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信息批量化处理和批量化共享,从而将客户批量化向各种场景接入。

  四是做足除法。商业银行发展“银行+”模式是一场颠覆性的变革,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转型。因此,在金融科技时代,商业银行必须做足除法,把控风险,为新的商业模式的发展清楚障碍。一是要清除与合作伙伴的文化障碍。跨界合作必然面临文化与体制的冲突,尤其在开放性方面,审慎经营、追求稳健的商业银行相比合作伙伴整体持保守态度。因此,商业银行在发展“银行+”模式时既要融入开放性文化,又要建立内部的核心金融科技,力争“金融+”生态闭环的核心地位和主动权。二是要清除与合作伙伴的共享障碍。商业银行发展“银行+”模式必然面临信息、数据的共享问题,造成信息、数据的安全隐患。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一套事前授权、事中跟踪、事后补救的机制,确保客户掌握自身金融信息和数据开放程度的绝对优先权。

  四、中国商业银行发展“银行+”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随着金融科技的高速发展,商业银行业内和业外的竞争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商业模式已经不适合新的发展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进入银行3.0时代,积极探索和实践“银行+”模式,谋求合作共赢的发展之路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十年前,当BATJ(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的简称)进军金融业时,各大商业银行对合作与开放是持保守甚至抵触的态度。以至于2014年底,马云在蚂蚁金服的一次峰会论坛上说, “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如今,商业银行纷纷摈弃旧观念,积极寻求跨界合作,发展“银行+”模式。2017年,四大国有银行不约而同地与BATJ进行合作:中国建设银行与阿里巴巴达成战略合作;中国工商银行与京东启动全面合作;中国农业银行与百度达成战略合作;中国银行与腾讯成立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然而,让商业银行改变的不是马云,而是金融消费升级的客户,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商业银行与互联网科技公司之间的合作是时代的呼声,是商业银行变革的必由之路,是“银行+”模式全面开启的前奏。

新时代下商业银行变革:“银行+”模式的未来构建

  中国建设银行是我国最早开展“银行+”模式的商业银行之一,早在2011年,中国建设银行便提出了“TOP+”战略,其中,T是以技术和数据作为双要素,实现科技双轮驱动金融创新;O是能力开放,将包括传统银行业务、租赁、保险、基金等业务和数据以服务的方式向全社会开放,践行开放共享的经营理念;P代表平台生态。建设银行通过搭建自身核心平台,让金融服务平台连接合作伙伴平台,共同构建互利共赢的用户生态圈;+是培育鼓励创新和支持创新的文化,支持集团不断创新,实现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2018年建设银行加快“银行+”模式的商业布局,4月,建设银行在国内五大行中率先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增强自身金融科技能力。7月,建设银行推出了公有云的平台,将技术服务全面推向社会。8月,建设银行上线开放银行管理平台,将核心金融服务(如账户开立、投资理财、账户计算等)以标准的SDK(Software Development Kit,软件开发工具包)和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的方式发布,为第三方合作伙伴、客户、总分行提供标准化的接口,打开了核心业务对外输出的大门,构建完整的“银行+”生态体系。

  2015年,中国工商银行就致力于打造“三平台、一中心”的“金融+”生态圈,即通过融e联社交平台建设信息流,融e购商业平台建设商业流,融e行金融平台建设资金流,网络融资中心建设融资流,逐步向“金融+”服务提供商转型,实现信息服务、社交网络与支付、商品交易、融资等金融功能与银行体系外产品的无缝对接。

  2018年7月12日,浦发银行积极探索“银行+”模式,推出业内首个API Bank无界开放银行,通过API架构驱动,将场景金融融入互联网生态,围绕客户需求和体验,把金融与各行业连接起来,形成即想即用的跨界服务,构成一个开放共享、共建共赢的生态圈。浦发银行的API Bank无界开放银行是业内相对成熟的“银行+”商业模式,具备了“金融+”生态闭环的三要素——金融科技创新平台、连接器(API)和伙伴(中国银联、中移动、京东金融、华为、百度、科大讯飞、IBM、万科等企业),从而使得银行的金融服务无缝融入社会生活、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只要客户有需求,即可通过企业门户网站、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微信小程序、合作伙伴APP等各种渠道调用银行API,使得客户在第一时间、第一触点获得金融+教育、金融+医疗、金融+制造业、金融+社交等“金融+”需求的满足。

  此外,2018年9月17日,招行高管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招商银行正在重点建设零售经营平台,逐步开放用户和支付体系,通过API、H5和App跳转等连接方式,实现金融和多种场景的衔接。

  伴随着金融科技高速发展,金融消费不断升级,跨界竞争日益加剧,监管政策不断完善,一场商业银行的变革已经来临。在银行3.0时代,中国各大商业银行磨掌擦拳,正在积极布局“金融+”战略,为我们开启一个全新的“银行+”的时代。

责任编辑:王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