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德新║回忆祖屋二、三事

 梅州文学网 2020-11-25

回忆祖屋二、三事


梁德新

  

  我年届七十有些事在脑里挥之不起。下面从我的童年的往事写起。

  

  梅县松源镇园岭村“儒林第”是我的袓居。20世纪50年代初我祖屋出生在这里度过了我的童年。

   “儒林第”全景

  

  我记事时起对父亲的印象模糊。父亲是小学教师,1948年蕉岭中学高中毕业后在松源小学教书。1954秋年他以社会青年的身份考入湖南长沙师范大学数学系。那时父亲是带职带薪读大学,还有钱寄回家。

  

  我家厨房里有一幅地图贴在吃饭桌前的墙上,祖父会指着墙上的地图告诉我,父亲在湖南省长沙市读书。

  

  父亲读大学后,家里有祖父、祖母,母亲,我与弟弟,全家5人生活。祖母人长得漂亮是个女强人,各种农活会做。祖父在泰国曼谷做生意时,祖母是个得力的帮手。祖母常与本屋的几个妇人吵架,这与她的性格好强有关。母亲人缘好,各项农活会做,深受祖父和祖母的关爱,她与邻里相处得好。

  

  祖父喜欢我穿花衣服,花衣服是从皮箱里取出,但是只能穿几天,洗干净后放回皮箱,下次再穿。此后二伯母说出原由,祖父看到我像女孩,要我穿花衣服,他喜欢女孩子,他看到我穿花衣服时很高兴。

  

  有一天晚上,我家对面的祠堂做戏,戏班有人击鼓伴奏。我好奇用手摸鼓面,被戏班的打鼓人敲中我的手,我因手受伤而哇哇地哭。此后还到松光坪广场(松源中学足球场)看马戏表演,我看到一个小女孩骑马在广场上奔跑。

  

  我家有一架大时钟,每小时报时一次,时钟的铃声很响,整个横屋都听得到。母亲的房间有一架德国小闹钟。机械时钟每年要洗油一次,我还看过母亲把小闹钟拿到松源墟洗油。那时村中人极少佩带手表,我父亲和二伯有一块进口的铁达时手表。1986年我到肇庆旅游时还看到父亲戴那块手表。

  

  墟日这天,我与弟弟有时跟随祖父到松源墟,祖父回家时买些日用生活用品。我们到松源墟时要经过园岭小学,学校的张炽光老师会与我祖父交谈,张炽光老师与我父亲是原来的同事,他们交谈有话题。1985年,我与张炽光老师在同一间学校工作,他还记得我祖父的姓名。

  

  儒林第屋后有一条水渠,水渠里的水漏到屋中,水从天井中流出,人们用流出的水磨镰刀。

  

  儒林第旁边的老求实学校是个荒废的校舍,旁边有一个水力磨坊。我们几个同伴会到磨坊下玩。磨坊磨番薯干时,我们趁工人不注意时,偷番薯干吃。

  

  园岭小学离我家约500米,我7岁时会跟随本屋的学生到学校里玩。

  

  祖父曾捐一架留声机给求实学校。我家有一副锣鼓是他出钱购置的,春节期间屋中的年青人会打锣鼓增添节日气氛。春节期间我与弟弟穿新衣服,腰上系一条银皮带。银皮带是祖父从南洋带回的。从家中的这些物件可说明,我祖父是以前是村中的富裕人家。

  

  童年时代,我长得白胖胖的,屋中的长辈关爱我。屋中有个年约60岁郭伯母,他儿子王任基是中山县一家医院的医生,她一人在家住。她非常关爰我,我经常在她家吃饭。1958年他到广州中山县儿子家住,还寄回玩具喇叭、皮球给我。

  

  我父亲读大学后与母亲闹离婚。1956年他们离婚时,我办给母亲,弟弟办给父亲。为什么母亲不带弟弟呢?亲友们说,弟弟头上有个伤疤,这是母亲偏爱我的原因。

  

  1957年秋我在读圆岭小学读书,一个月后转学到松口镇仙溪小学,1958年春又转学到桃尧麻坝小学。因外婆的大女儿在印尼经商,她家中生活较好。她关爱我,我在他家麻坝村住了几年。

  

  1958年以后的几年里,弟弟王庆欣跟随祖父、祖母先后住在家乡、广州父亲单位、蕉岭姑姑学校、平远叔叔单位。他在肇庆我父亲那里读中学。后来他属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回家乡松源居住,后娶妻生了3个女儿。

  

  我离开祖屋儒林第后与我家中亲人有联系与本屋宗亲有交往。

  

  我读四年级时开始写家信,我曾与姑姑王桂兰、祖父通信。祖父寄有钢笔给我,有一次在信中夹5角钱给我,此事使我终生难忘。

  

  祖父病逝前留下有一小袋金器,至今村中还有人谈及此事。

  

  1987年夏,我弟弟病重住医院。此时我是个教师与学校请假到医院看望弟弟。家中有关金器的事要父亲与二伯协商处理,我父亲专程由肇庆回到家中看望病中的儿子及处理家中的事。祖父病逝时留下一小袋金器由弟弟保管。我弟弟从小跟随袓父和袓母居住。那时袓母随身带一袋金器。1968年袓母病逝时,此袋金器由袓父保管,当时二伯夫妇在场是那袋金器的见证人。祖父1976年病逝,此袋金器由我弟弟保管,祖父还写下有遗嘱。我弟弟病重期间,他把袓父的遗嘱交我们看。当时看遗嘱只有三人,我和父亲、二伯。遗嘱有如下字:留下金器不多,兄妹六人难分,留给亚庆结婚用,(亚庆是我弟弟)。日后父亲对我说,金器被弟弟卖去一部分。弟弟1987年夏病逝,三个女儿由他妻子抚养成人至出嫁。

  1987年父亲王志泉回家乡留影

  

  因我在梅县工作,儒林第宗亲都与我有联系。1992年秋,我妻子由其任教学校松口镇中心小学到松源中心小学进行教学交流,吃过午饭后她乘摩托车到祖屋见我家二伯,日后本屋宗亲都还提及此事。1987—2019年,本屋的6位亲人先后病逝,我都参加了他们的丧事。本屋宗亲如有喜庆活动,儿子结婚,女儿出嫁,他们会送有、送请帖给我。2018年冬我小儿子结婚,儒林第宗亲派代表参加我小儿子的婚礼。

  

  我与四叔有联系,他退休前在平远县工作后居深圳儿子家,我曾去过平远县和深圳他家中,他儿子也曾到过我家。他儿子是宗族文化的热心人,2015年他出钱印刷儒林第家谱。

  

  我父亲退休时是肇庆教育学院教务处主任。他1958年再婚,后母是个中专生,生有三个女儿。后母退休时是肇庆教育学院后勤处工作人员。我父亲2019年6月病逝寿年91岁。多年来我与他有信件往来,经常通电话,见面数次。1986年春节我与妻子儿子专程到肇庆见父亲。父亲还带我们去附近旅游。

  

  有关编《圆岭村王氏儒林第家谱》的事,本屋族人早年已有人提及。2002年的一天,我与父亲通电话,他对我说:我看过你写的书和文章,日后你有机会写绍曾公的发家历史吧!”

  

  2015年农历一月十一日,是我人生最值得纪念的日子。我与本屋的宗亲前住祭祀“儒林第”一世祖、二世祖公太、婆太墓,这是我人生首次在祖墓前行香膜拜。那时我已从单位退休6年,可专心编写家谱。在编写家谱期间我与台湾、深圳的宗亲通电话,还专程到惠州市、广州市的宗亲家里收集资料。在梅州市城区居住的几位宗亲家我去了几次。在松源镇附近居住及在儒林第居住的宗亲们依我的要求提供资料。我在半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家谱的编写工作。10月《梅县松源王氏人文》(圆岭村王氏儒林第家谱)出版。该书被市县图书馆、嘉应学院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料室)福建上杭客家族谱馆、梅州市姓氏文化研究会等单位收藏。因为家谱是用新族谱的格式写,有些村庄的编谱人员与我有联系,有些是仿“圆岭村王氏儒林第家谱”格式来编谱。

  

  编写《圆岭村王氏儒林第家谱》是我多年的夙愿,现在家谱已出版完成了我的心愿。我特写《回忆祖屋二、三事》使读者们更好地了解儒林第的家族文化。

  

  相关链接

  

  1、我的家庭简介

  

  我的祖屋在梅州市梅县区松源镇圆岭村“儒林第”。“儒林第”是座式方型两层客家府第式建筑,屋内有三堂上中下三厅。中厅宽阔因没设厅棚高达2丈余,三横(左、右及后横),15厅(地下8厅楼上7厅),8个天井(有两个室内小天井),共82间房。“儒林第”后靠山,门前一条河,左边是求实学校,右边有一口小池塘,前有水,后有山,规模宏伟壮丽。

  

  据《梅县松源王氏族谱》记载:梅县松源王氏有一脉相承的直系世系表。松源王氏的根在北方,山西大原王氏始祖晋公为始祖。松源王氏开基祖是王氏76世念四郎(松源王氏1世)。松源王氏16世东挺公(儒林第开基祖)。“儒林第”建于清嘉庆年间(约1800年),由东挺公儿子祖绍曾公(松源王氏17世)建造。

  

  《梅县松源王氏人文》(圆岭村王氏儒林第家谱)

  

  据《梅县松源王氏族谱》记载:松源王氏14世赢文公是当时松源富户,留给子孙殷实财富。赢文公次子是卓轩公,东挺公是作轩公的长子。东挺公16岁时早逝,妻郭氏是童养媳,寿年94岁。封建社会有长子不离居之观念,分财产时长子也较优惠。东挺公无子,为保全家属房产,郭婆太只得向本族人中买儿子。松源王氏14世赢文公(“硕福堂”创建人)次子的后裔把一个儿子(绍曾公)过继给东挺公做儿子。郭婆太买儿子时是挑选聪明漂亮的男童,她选中了聪明漂亮的绍曾公。至今圆岭王氏族人还留下:“硕福堂”把有作为能做屋的儿子卖给了人家传宗接代。绍曾公年轻时长相英俊,人聪明,喜欢读诗书,善交际,人缘好。如今儒林第后裔,男的长相英俊身材好,女的长相漂亮肤肌白皙,这都以祖宗遣传基因有关。

  

  据“儒林第”老一辈口述:那时,东挺公经营祖上分的田地山林住在老屋。老屋是现求实学校遗址旁边。旧时祖宗留有一部分田地不分给儿子,给后裔轮耕,时间为三年或五年一个轮回,此田产为“公尝田”。有一个时期祖上的公尝田轮给绍曾公家管理。此时绍曾公年轻有为,充分发挥其管理才华。山场树林大树砍伐下来由水路松源河顺流如下运到潮汕地区卖,把卖树木的钱用于买盐和海产品,用船运到松源圩卖,在闽粤赣三省贩运粮食、烤烟、耕牛、菜牛等。绍曾公经过多年的努力,成为松源地方的富户。

  

  儒林第的开基袓东挺公(松源王氏16世),东挺公的儿子绍曾公生两子魁英、联进。儒林第由开居至今传至10代(16——26世)约250多年。2014年统计22——26世海内外后裔(含妻儿女)约150人。祖屋住有3户人家,有6户人家在松源圩镇建有新居,有部分迁居梅州市城区及国内广州、深圳、惠州、肇庆、顺德,有部分迁居美国、泰国、台湾等地。

  

  民国初年,儒林第有王汉良、王延良、王岳清三人到南洋谋生,后来他们都回到家乡。只有王汉良赚了点钱回家乡在松源墟与人合作开“仁爱堂药材店”。王延良有后裔在泰国。1945年王永基居台湾。1990年后王任基居美国。

  

  儒林第历代人才有:封建科举时代朝廷赦封六品官州同儒林郎、国子监大学生、秀才;民国年间有人毕业军事院校官至军队团长、少校、上尉、军医。1950年后有人考上大学,这些人中有大学教授、省级作家、中学教师,国家干部、公务员。2000年后有好些人读了大学。在家务农经商的多,这些人中有人在城市及松源圩镇购置有店铺或建新居。

  

  祖父王汉良是“儒林第”建造人魁英公的后裔。

  

  王汉良的父亲是王学勤。王学勤除了耕种祖上分给的田产外还磨豆腐卖。祖父年幼时读过几年书,16岁时跟福建洪山寺姓郭的商人做店员。20岁时跟随来住与侨居地和家乡的水客到泰国曼谷谋生。他先做工后经商,曾做缝衣工人,后自己开店做衣服卖,与人合伙做药材生意。因做生意曾到东南各国远至德国、英国推销中药材。

  

  汉良公与妻张四妹遗像

  

  1937年春,祖父带妻子张四妹和儿女回家乡定居。1949年前,他曾在松源圩与人合伙开仁爱堂药店。他在南洋赚了钱,回家乡做了事业。原想与邻屋睦庐人买下池塘做一栋小洋楼,对方不肯卖地方,小洋楼没做成。儒林第近池塘的那杠横屋没完工留下地基,由他和宗兄王延良把祖上没完成的那杠横屋的工程。横屋建成时是1934年,完成了二世祖绍曾公的夙愿。1942年,他的二儿子王志田结婚,在儒林第设宴48席宴请亲友,整屋厅堂连楼上的大厅小厅都摆桌吃饭而轰动村中。

  汉良公合家照(1930年摄于泰国曼谷)

  汉良公泰国带回家乡的茶盘

  

  1949年前的几年,国共两党争夺政权,社会政局不稳,人心不安,货币贬值。祖父退掉仁爱堂药店股分回家闲居,此时,他的财资也已花尽。1952年土地改革时,祖父家的成份是上中农。要是他还有财产的话,那时也许会评为富农。

  

  祖父娶妻黄氏、张四妹,生四男二女还抱养一个养女。黄氏生长子王志宏。张四妹生志田、志泉、志刚(1932年生出嗣给本屋晋良做儿子在晋良家族另行简述)、玉兰、桂兰。他有2儿1女读了大学,2个儿子读中专。

  

  1991年志田、王志刚、王桂兰夫妇们合影

  

  祖父的三儿子王志泉(1928——2019),湖南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大学教师,退休前为肇庆教育学院教务处主任,落居广东省肇庆市。前妻张庭秀(1930—2007),梅县桃尧镇麻坝村人,离婚后在松口生活,生2子,王森欣(随母亲张庭秀到松口攺名梁德新)、王庆欣(跟随父亲王志泉)。王志泉的后妻王添招,松源镇满田村人,生3女。大女王小梅,外嫁肇庆,丈夫熊氏,生1女;二女王小华外嫁广州,丈夫邓氏,生1女;三女王小芳外嫁肇庆,丈夫钟氏,生1男。王小梅中专毕业。王小华曾任广州体育学院副教授,随丈夫居美国女儿嫁香港。王小芳肇庆市某中学高中部地理教师。我父亲王志泉于2019年夏在肇庆市病逝寿年91岁。

  

  王森欣(松源王氏23世)1950年生,1956年父母离婚随母亲到松口镇(改名梁德新),中学教师。妻钟利平小学教师,夫妻退休后定居梅州市新县城;生2子,大儿子王世澄(松源王氏24世)已婚,妻温眏玲,生1男王鸿(松源王氏25世)1女(王露)。小儿子王世源(王氏24世)已结婚妻吴莉梅,生1男王璟(松源王氏25世)。

  

  如今祖父的后裔(22—25世)约有50人。现在祖屋儒林第没后裔居住。后裔分布在梅州市城区、广州、深圳、肇庆、顺德等地。祖父的家庭教育是成功的,他后裔中有大学教授、省級作家、中学教师、小学教师,国家干部,有部分人经商做工。祖父的裔虽然没出有杰出人物,大家以儒林第的门联“儒宗永继,林育后贤”为祖训家训。崇文重教,精诚团结,开拓进取,诚实做人,认真做事,以自身能力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2、“儒林第”的文物

  

  儒林第上了60岁的人都见过本屋的文物。每年春节的农历年十二月三十日上午,儒林第各家户在中厅的八仙桌上摆上“三牲”及斋盘,人们要在东挺公夫妇画像和绍曾公夫妇画像前列队行礼祭祀,祭祀时有屋中有一个长辈口念纪念祖宗历史及庇护后裔的话,然后大家观赏祖宗画像和百雀图。翰林王利亨画的百雀图布质画挂在中厅右方的墙壁上。这些文物要过了月半(农历1月13日)后才收起保存。1966年之前,这3件文物由本屋王发祥保管。

  

  据史书记载:清朝国库的资金,除了靠税收,还有一部分是向社会上的富户募捐。清朝中期以后任官的人中,有70℅是捐官者,30℅是靠科举考试任官的。那些捐钱买官位或买功名的人,首先要有钱,其次须具有相当文化。进士出身的人初任七品官县令(县长相当现在处级干部)。朝廷收买官人的钱是有收据的,钱上交国库。朝廷向捐钱人授功名匾,官服、官帽。其实官位10个,能正真任官者(有实权的县官、州官)约1—2个,任官者还要具备条件。如在职任官人遇有调离、死亡、犯罪而撤职等,这些已买官位人才可补缺。如无机会补缺,买官人一辈子也不能正式任官,只挂个官衔而已。

  

  清嘉庆年间,儒林第建造人绍曾公是松源地方的富户。绍曾公捐资巨资给政府,朝廷赦封六品官州同儒林郎。因绍曾公被朝廷授官,成为社会上的成功人士。他是个有能力的人。他虽然没正式做官,朝廷授六品官儒林郎属无实权的州官副职。

  儒林弟二世祖魁英公“儒林郎功名扁”

  

  绍曾公给子孙留下一座规模宏大的“儒林第”。朝廷敕封六品官州同儒林郎,属现在的副厅级干部。可说绍曾公在当时是个有社会地位的红顶商人(社会上有政治地位的商人)。当时绍曾公捐资巨资给政府,朝廷授六品官儒林郎用去多少钱,我们后裔不知道,村中族谱也无记载。留下“儒林郎功名扁”被后裔们幸保存下来。

  

  据《梅县松源王氏族谱》记载:儒林第二世祖绍曾公与翰林王利亨是堂兄弟。两人年龄相近,谋生的途径不同。王利亨深读诗书通过科举考试做官教书谋生。王绍曾谋生之路是通过继承祖业经商致富。

  

  王利亨十岁即丧父,兄弟三人全由其母含辛茹苦抚养成人,早年学谷由公尝资助。因家贫3次参加考试的盘费均由村中公尝和宗族热心人士资助。他得本村斐厦堂宗叔石卿公和儒林第绍曾公等人资助始得上京应考。他一生清贫,除任职时的薪金外,有部分收入是人们请他写字画画得点劳务费。王利亨为王绍曾写屋名和门联还画有“百雀图”。王绍曾出钱资助清贫的王利亨既,是友情又是资助朋友。

  

  王利亨作品“百雀图”

  

  翰林王利亨是名画家,《中国美术家名人辞典》入选其名字,书中的“百雀图”是他的作品。“百雀图”所画近百只麻雀,有百种神态、静动各异之雀鸟,构思奇巧,各尽其妙。如今“百雀图”已是件价值连城的文物。王利亨画的“百雀图”有数幅流传于世,其画面大都是卷柱式(参阅本书彩页)。儒林第的“百雀图布质画”是王利亨赠于本屋二世祖绍曾公,注有:赠宗兄儒林郎王绍曾还写上赠画的时间。这幅画也是绍曾公与王利亨友情的见证物。

  

  门楼名“儒林第”和门联“儒宗永继,林育后贤”是王利亨写的。后来因墙壁表面脱落原字迹模糊不清,才请人重写门楼名和门联。

  

  “六品官儒林郎功名匾”挂在中厅大堂上方,有幸保存下来。保存人是儒林第22世王志远,其儿子王林方夫妇把它存放在安全的地方,防文物贩子偷去卖掉。

  

  当时三件文物由本屋的王发祥保管,他为了保住王利亨画的百雀图,把画藏在棺材里。生产队干部数次追问要保管文物的王发祥交出百雀图,最后王发祥迫于无耐才把百雀图交出。“东挺公夫妇画像和绍曾公夫妇穿官服的画像属“四旧”文物在大厅前的天井当众放火烧掉。

  

  据生产队干部说:“百雀图”上交大队四清工作队,圆岭楼人王圆松知道此事。四清工作队有位叫位姓丘振文的是五华籍人,他钟爱文艺,被搜出的书籍有的被他选看后才烧掉。“百雀图”的下落丘振文也许知道一些。至今“百雀图”的下落是个迷。

  

  有人说:儒林第的《百雀图布质画》没烧掉,被人冒险买下被抢救下来。当时烧祖宗画像过程屋中没人可证明,烧画像过程也没明确交待,证明人也列举不出。

  

  据报刊报道:《王利亭自画像》曾被王利亭的不肖子孙偷出卖给文物贩子(文物的商人),旅新加坡华侨王延勳先生探得其下落,重金赎回。他视为家珍,将此图与诸名流题照拍摄汇集成册珍藏。

  

  如果儒林第的《百雀图布质画》没烧掉,这一价值连城的文物国家可把它追回,为国家书画艺术收藏品添枝增采。儒林第的《百雀图布质画》如果被人保存下来,希望热心人士帮助追回。

  

  保护祖屋文物是儒林第后裔们的职责,希望大家出钱出力维修祖屋保护文物。

  

  2020年2月26日

文章配图来源:作者提供,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

梁德新║广东嘉应学院专家教授到松源镇考察王氏宗族文化
梁德新║我的祖屋王氏“儒林第”
梁德新║广东梅州华侨与海上丝绸之路
梁德新║走近张资平

梁德新║忆50年前玩矿石收音机

梁德新║回忆五十年前的往事“学生大串联 ”

张长兴║千年古镇育人才——梁德新《客家乡情》读后

梁德新║我参与姓氏文化研究

梁德新║热心人帮助我写作

梁德新║刍论客家文化研究

梁德新║钟情于木偶艺术的邓学良先生

梁德新║我参加梁氏宗族文化研究二、三事

梁德新║与时俱进,终身学习

梁德新║我家的二叔是书法家

梁德新║“财储堂”的功名匾考证


作者简介

梁德新,广东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人,中学退休教师,曾任学校文学社辅导老师、梅县第10届政协委员(兼学习文史委员),现聘为梅州市旅游局《客都旅游》杂志社编辑。有文章在报刊发表,编著书数本,2009年吸收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对客家文化有研究,曾邀请出席由嘉应学院、三明学院、北部湾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客家研究所等单位举办的学术研讨会,参会论文入选会议论文集。有关客家研究文章和论文约5万字入录由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客家文化拾零》书中。

编辑:陈芳校对:陈芳

策划:饶云;责编王韫

投稿邮箱:790417844@qq.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