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八般兵器·总论

 狂龙666 2020-11-25


战争是交战双方综合实力在战场上的较量,军事装备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兵器装备是最重要的军事装备。军备竞争是一场无休止的运动,基础技术水平和客观条件的变化,使得新型兵器不断地产生并被次第地用于战争。


刀光剑影和硝烟弥漫是中国古代兵器分类的形象描绘,它代表了古代兵器的两大发展阶段,即冷兵器阶段与火器阶段。


提及中国古代兵器,人们会自然地想到'十八般兵器'这一流传甚广的通称,其实它是民间对古代多种武器的泛称,尤其是流传于武术界的说法。中国古代兵器,无论是在类型上,还是在形制上,以及战斗性能上,都是繁杂与多用的,'十八般兵器'只是对古代兵器的统称而已。

在古代文献中,最早出现'十八般武艺'说法的是南宋人华岳的《翠微北征录》。他说'臣闻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其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可见这一代称是指武艺而言的。


元代以后,'十八般武艺'一词广泛地出现在戏曲小说中。在《水浒传》第二回中最早列出了十八般武艺的具体名称,它们是∶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戈、戟、牌、棒、枪、杈,其中的戈、戟、钺是已经淘汰的兵器,链与挝(又称飞爪,系在长绳上的投掷兵器)是极少在战场上使用的兵器,这其中还有元代才推广使用的火器铳,上述十八种兵器是元代人对宋代兵器的不太准确的分类。


明代的《五杂俎》及《涌潼小品》中出现了又一种说法。谢肇湍记载了明英宗曾用于选拔武将的十八种武艺,为∶弓、弩、枪、刀、剑、矛、盾、斧、钺、戟、鞭、锏、挝、殳、叉、钯、绵绳套索、白打。最后一种是拳术而非兵器。

到了清朝,褚人获所著《坚瓠集》中记载的十八种兵器为;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戈、戟、牌、棒、枪、枞。至此十八般武艺全部演化为十八种兵器了。


十八般武艺可能是习武者或武举考试中对各种武艺的泛称,并没有严格的界定,在古代战争中或古代兵书中并不见这种提法。由此可见,这种称谓是对古代兵器的一种不太严格的概括,它表示了古代兵器的复杂多样性。


关于十八般兵器的具体称谓,说法不一,比较常见的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镜、棍、槊、棒、鞭、锏、锤、抓、拐子、流星。


我国古代使用冷兵器的历史有三千多年。兵器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最初的兵器是由生产工具发展演变而来的。冷兵器是对古代无火药类兵器的一种形象的称呼,它是士兵在战场上直接用来杀伤对方有生力量的器械和装置,如刀、枪、剑、矛等。


最早的兵器是原始人手中的生产工具。随着武力冲突规模的升级,部落之间的战争迫切需求与生产工具不同的武器,来增大它在战场上的杀伤力。


公元前21世纪,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建立。由此时起,我国进入了文明社会。为了专制国家安全的需要,职业军队应运而生,夏代设立了制造兵器的手工业部门,进行大批量的兵器生产。于是,专用的兵器从生产工具中分离出来。考古工作的成果表明,在相当于夏代纪年的文化遗址中,夏代军队在太量装备石质兵器的同时,开始装备了矛、镞、刀、匕等少量的青铜兵器。


在冷兵器阶段,由于制造兵器的材料不同,在夏、商、西周、春秋时期主要使用青铜兵器,战国以后,主要使用的是钢铁兵器。


冷兵器大致可分为格斗类兵器、远射兵器、防护类兵器。若将格斗类兵器以其杀伤距离来分,又可分为长兵器和短兵器。兵器的长与短,是相对而言的,学者们一般将安装器柄后兵器的长度等于或超过人体长的兵器称为长兵器,凡不安柄或者加柄后仍短于身长的兵器则称为短兵器。


格斗类长兵器主要有∶戈、矛、戟、殳、铍、刀、斧、钺等。它们的基本构造是在一根长柄上安上不同形状的锋刃,使其具有不同的杀伤功能。长兵器是冷兵器阶段交战双方使用的最基本的攻击性兵器,它的质量好坏、数量多少、形制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影响战争的胜负。

格斗类的短兵器主要有;剑、匕首、短刀、金钩。它们只是作战双方在近距离搏斗中才使用,是辅助性的攻击兵器。有的学者将这种兵器称为卫体兵器。


射远兵器在早期是弓,战国以后弩被大量地应用,它们可以在较远的距离射杀敌军人马,是冷兵器阶段威力较大的兵器。
防护类兵器有甲、胄、盾。护身用的是甲,有皮甲、铜甲之分,铜甲即铠。胄是专为保护头颈的,也即盔。它是圆帽形的,左右和后部向下伸展,可以同时护卫而侧、头顶、颅和颈。盾是手中所持的护体武器。

中国古代战争中的作战方式有车战、步战和骑兵作战三种。夏、商、西周、春秋时期,车战盛行,战车是奴隶制时代军事装备技术的代表。畜力驾引的双轮战车载着由奴隶主贵族组成的车兵,他们装备了当时最精锐的青铜兵器,车后跟着由奴隶组成的士兵。此时为适应车战的需要,为士兵配备了戈、殳、矛、戟、弓矢五种兵器,另外还有几种护身用的短兵器,如短剑、小刀之类。它们各有所用,相互配合,遵循'长以卫短,短以救长'的原则。春秋时期车战达到极盛阶段,周武王灭商时才动用了300乘战车;公元前632年晋楚之间的'城濮之战',晋国的兵车达700乘;公元前529年,晋国在检阅军队时,受检阅的军队中战车竟然有4000乘。车战在平原开阔地带进行,交战双方一字形布阵,然后相对行进,先用弓矢互射对方的御手和车兵,当战车相互交错时,车上的士兵用手中的长兵器相互刺杀。由于战车高大,宽度在三米左右,驾上马后的长度也在三米左右,因此,长兵器的长度一般为人体高度的三倍左右。短兵器是双方士兵在近战扭杀时使用的兵器。


先秦时军队的最基本单元是'伍',由分别手持戈、戟、酋矛、夷矛、殳的五名士兵组成。继'车之五兵'之后的是'步之五兵'。步兵的装备虽没有车兵优良,但基本上遵循的也是'长以卫短,短以救长'的原则。长兵器有弓、矛、戈、戟、殳,短兵器有剑、匕首。


从战国时开始,随着钢铁冶炼技术的发展,强弓劲弩和铁制兵器大量地出现在战场上。尤其是西汉武帝以后,钢铁兵器已经完全替代了青铜兵器,作战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骑兵这一新型兵种在战场上以其凌厉的攻势完全将战车挤出角斗场。战车的退出,使得车战中的一些兵器随之降低了其作战地位。骑兵所使用的长兵器是马稍、弓箭,短兵器是刀和盾,护体兵器是铁制的铠甲。


钢铁兵器是在青铜兵器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品种比较多,主要有戟、矛、枪、刀、剑、斧、钺,另外还有棒、鞭、锏、锤、叉、镜等。


也是从战国开始,攻城掠池成为战争的主要目的,因之出现了一些攻守城专用的兵器。除守城攻城士兵所持的各种兵器外,还有可升降的侦察用的瞭望木屋,攻城用的木车、木牛车、尖头木驴,通过城壕的壕桥,挖掘地道的器材,撞击城门的撞击器,攀登城墙的各种云梯,从远处杀伤守城士兵和摧毁城墙上防御措施的抛石机、巨型弩。


冷兵器的刀光剑影主宰了北宋前的所有战争,在中国文明社会的前三四千年中它一直是战场上的主角。火药的发明,改变了这一现象。


以燃烧爆炸为特点的热兵器,一般通称为火器。它虽然没有代替古代战争中的冷兵器,但它借助火药燃烧产生气体发射弹头的巨大威力,改变了战争的形式,扩大了战争的规模,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最终占据了主导性的地位。


宋代是热兵器的初级发展阶段,出现了火箭、火球、火枪。公元1126年岁末,金兵围攻北宋首都汴京,尚书右丞李纲力主抗战,成功地劝导了宋钦宗放弃弃城出逃的打算,用火箭和火球焚烧金军人马,第一次取得了用火器守城的胜利。


元代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金属管形射击火器,即火铳。火铳有大有小,都是用铜或铁铸造的,碗口粗的大铳安装在战船或城关险要的地方,小的火铳是后来军用步枪的前身。火铳使用方便,发射速度快,射程远。明初朱元璋扩大了火铳的制造。明成祖时不仅改进了火铳的性能,而且将其大量地装备在军队中。当时规定火铳的总数占百分之十,又创立了专门装备枪炮的神机营。


明代后期一方而吸收西方国家火器的长处,仿制成功了鸟枪和具有瞄准器、射程远、威力大的佛郎机(佛郎机是葡萄牙的一种炮)。另一方面,又对原有的火器进行了改造,它们促使明代后期的军事装备和作战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抗倭明将戚继光将部队编练成步营、骑营、车营,步营和骑营中火枪的装备占总装备的百分之四十,车营中装备了256门佛郎机。此时还创制了地雷、水雷等爆炸性火器。


清代以前的中国古代兵器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拉开了中西方军事工业技术上的差距。1840年的鸦片战争,外国侵略者凭借他们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此后,清政府大量进口西方的枪炮,继而又设厂造枪制炮,约从19世纪50年代后,近代枪炮代替了中国古代的热兵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