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所有的技能提升都离不开刻意练习

 终身跨界 2020-11-26

今天距离公众号两周岁生日会还有整整一个月时间,距离报名截止还有15天:公众号两周岁报名启动

这是庐山面目的真面目第478篇原创内容,2019年第109篇。

今天的主题是所有的技能提升都离不开刻意练习。

昨天到今天,读完了安德斯·艾利克森和罗伯特·普尔所著的《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

安德斯·艾利克森是”刻意练习“法则研创者,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教授,康拉迪杰出学者。他专注于研究体育、音乐、国际象棋、医学、军事等不同领域中的杰出人物如何获得杰出表现,是该领域世界顶级研究者之一。

罗伯特·普尔是著名的科学、技术和医学作家,在约翰·霍普斯金大学教授科学写作,在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和Nature担任编辑和作者。

这是一本极其有价值的书,不仅仅是内容,就连写作都极为立体。因为一本名为刻意练习的书,没有练习好写作怎么敢出版呢?对于想要提高和正在学习任何一种技能的人来说,这本书都一定要读。

我发现自己曾经学习和正在学习的技能有很多,包括读书、写作、分享、咨询、跑步、游泳、吉他、写歌。这样的经历使得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收获和启发。

所有的技能最终改变的是大脑结构,建立的是心理表征。

可以把大脑想象成一块肌肉,虽然比肌肉要复杂得多。

一般情况下,大脑不同的部位负责不同的功能。想要学会某项技能,就意味着负责该技能的大脑相应部位会更加发达。无论练就了何种技能,最终都会改变大脑结构。

这样的改变有三个特征:

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改变的程度会减弱,也就是说,儿童和青少年的大脑比成年人更有适应能力。当然这并不是说成年人就无法学会新技能。

二是训练改变大脑某些部位,会付出一些代价。这很容易理解,任何的得到都伴随着相应的失去。

三是由训练引起的变化需要保持。一旦停止训练,就开始慢慢消失。这意味着真正想要习得的技能,必须终身不断训练。

这是来自于许多研究和实验的重要结论。

人类身体的适应能力令人难以置信,作为身体最重要的一部分——人的大脑拥有无限的适应能力。这意味着只要想,任何人都可以习得某种技能,乃至成为某个方面的大师。

而心理表征是一个很多人都陌生的词语,书中给出了准确的概念。

心理表征: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种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

按照我的理解,心理表征就是具备某项技能的人,正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心理状态。

这意味着,没有具备某种技能的人,也很难拥有这种心理状态。

例如,对分享来说,如何捕捉、分析、判断乃至忽略听众们的反应,并根据反应有所调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不能掌握这样的心理过程,就会在分享过程中无法应对各种不同状况。

舒适区是技能提升最大的敌人。

这本书并没有给出舒适区的定义,但这个概念相对容易理解,很多朋友早就听说过。

舒适区对应的是一种技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使用技能只会消耗较少的心神。或者我们已经养成了某种路径依赖。在这种状态里,我们可以得心应手的完成一项技能所要求的操作,但很难有所突破。


练习本身有自身相应的曲线。大部分技能,在刚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水平可以快速提升。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就会进入舒适区。停留在舒适区,就是长时间处在瓶颈期。

比如,学习吉他。一个完全没有任何基础的人,只要每天能够拿出一两个小时,最多两个月时间,就可以学会弹唱C调的第一首歌。然后可以学会C调第二首、第三首歌。再之后,就会对C调和弦很熟悉,进入了舒适区。

我虽然弹了很多年吉他,但曾经长时间停留在舒适区。最近半年因为写歌的原因,在某些方面竟然有所突破。至少就写歌本身而言,已经大大超越了我更多时间投入音乐的乐队生涯那几年。那时因为各种原因,我更多尝试的是弹出优美的吉他旋律,考虑编曲,并不能写出令自己满意的歌。

主动离开舒适区,才能有所提升和进步。

不走出舒适区,永远无法得到大的提升,甚至永远无法提升。

高效的掌握某种技能,必须遵循刻意练习法则。

刻意练习理论的提出,是对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提出的”一万小时“定律的否定和颠覆。没有遵循刻意练习法则,一万小时未必能够成就卓越。

3R法则:focus(专注)、feedback(反馈)、fix it(修复)。

专注是刻意练习与普通练习的重要区别。只有保持专注,才能使得练习可以作用于水平的提升。

舒适区对应的是较少的心神消耗,同时也就是不够专注。

我们无论在学习什么技能的过程中,随着熟练度的增加,可以进入到无需消耗过多心神就可以进行的程度。如果在这种状态下练习,再多时间堆积也不能有效提升技能。

比如开车。新手在开车时,精神高度紧张,手忙脚乱。而开了一段时间之后,很多动作就慢慢自动化了,变成了一种惯性,无需消耗过多心神就能做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一边开车一边说话了。这个时候开车的状态,就进入了舒适区。绝大多数人都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开车,开的时间再长,也成不了赛车手。

比如跑步。我过去一年多虽然重启了跑步,但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作为一个陪跑者,一边跑步一边聊天。这既是在舒适区中练习,也是专注度不够的表现。正因为如此,我的配速很快从四分、五分每公里,下降到了七分、八分。我已经开始习惯于在七分、八分的配速下跑步了,这成了我跑步的舒适区。

专注的开车、专注的跑步,才有可能不断提升技能。

反馈。就是能够及时得到好与不好的信息。

大多数情况下,想要在某项技能上获得较高水平,都需要教练。教练不仅仅教给我们方法,更重要的是,可以随时告诉我们怎么做是好的、对的,怎么做是不好的、错的。带着这样的反馈,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

没有反馈的练习,很可能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而不是水平逐渐提升。

所有没有教练的自学,都必须寻找到反馈,才能不断得以进步。

就写作而言,公众号是非常好的反馈平台。每写出一篇内容,有多少人点在看、多少人转发朋友圈、多少人留言、多少人赞赏,就是质量高低的反馈。

就创业而言,市场机制是最好的反馈。一个产品和服务好不好,要看有多少人愿意买单。

就投资而言,投资收益是最真实的反馈。一个投资组合是不是有价值,要看一段时间能够获取多少收益,能否战胜市场平均水平。

修复。根据得到的反馈,在不断练习中有意识的加以修正和调整。

修复才是练习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技能可以不断提高的关键所在。

非刻意练习的大量时间消耗,差就差在没有修复环境。

没有修复要么是缺少了反馈,没有修复的方向和目标。要么是没有专注,仅仅是消遣,无意修复。

比如,很多人喜欢掼蛋。多年下来,打了几百上千小时,但是水平从来没有提升过。就是因为没有修复。

我觉得自己过去最典型的刻意练习,是英语学习。我曾经反复看一部英语电影多达几百遍。把两个小时的电影分成一百个片段,每天只反复看一个片段,熟悉对白,训练听力,纠正口语。这是非常好的学习英语的方法。也非常符合刻意练习的法则。

这个公众号本身,就是我的写作的刻意练习过程。持续不断的写,尝试不同类型和写作方法,按照大家给予的反馈,不断的完善。

我们每个人都有赖以生存的技能,都需要不断提升。我们能够做的越好,我们给予别人的价值才能够越大。

刻意练习理论本身,是生物学思维,或者进化理论的最好运用。一切都在变,技能本身也需要不断有所改变。

最后总结:

第一,所有的技能都是可以学会的,无论你多少岁想学什么,因为人的大脑拥有无限潜能。

第二,所有的技能提升都必须按照刻意练习的三法则,才能更高效的有所收获。

第三,最关键的一点,是警惕和远离舒适区。

今天最后要跟大家说的是:你最重要的技能是什么?你处在舒适区吗?无论你想学会或者提升什么技能,从现在开始,远离舒适区,按照刻意练习的方法,就能不断取得进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