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芜:一位从黄墩港畔出发的新四军战士

 乡土宁海 2020-11-26

新四军战士田芜(王锦云) 

在东海之滨,黄墩港畔,有一个美丽的古村落,它与丁家、林家、桥头胡诸村互为犄角,是散落在象山港尾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叫店前王村。这里曾经走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红色文艺战士,他叫田芜。

一、从地下工作者到新四军“文秀才”

1917年,田芜出生在店前王村的一个富户家庭。他原名王学锼,字哲绸,乳名锦荣,又名锦云。王锦云19岁那年,他被父亲送到上海工厂当学徒。因领头发动闹工潮被工厂资本家开除出厂,后在上海摆画摊靠为他人画画像度日。1938年8月,王锦云加入中共党组织,从此走上了不凡的革命生涯。王锦云入党以后,积极在上海参加了党组织的地下活动。为了地下工作保密起见,同时也为了不连累家乡亲人,他改名为田芜。从此,小学徒王锦云消失了,在中共的行列里多了一名叫田芜的战士。

田芜故居

田芜在沪加入地下党组织后,经常到市民、工厂、学校中间宣传红色思想和中共主张,渐渐成为地下党的活跃分子,自然也引起国民党上海当局的关注。国民党政府要通缉他,上海他呆不下去了,只得离沪远避他乡,他先后辗转武汉、重庆、广州各地,继续参加地下党组织的活动。

1940年10月,在广州的田芜,由地下党组织介绍输送到苏南新四军,先是在新四军第6师参谋长兼十六旅旅长罗忠毅将军麾下担任文教干事。他多才多艺,能说会写善画懂音乐,吹拉弹唱均能上手,成了铁流队伍中一名不可多得的才子红秀才

在战火中成长。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到了4月,田芜随罗忠毅旅长、廖海涛政委的十六旅转战句容、丹阳、武进、溧水地区,并参加了1941年11月在江苏溧阳塘马的黄金山战斗,恢复了以茅山地区为中心的苏南敌后抗日根据地。接下来的11月26日,塘马作为新四军16旅旅部和苏南军政委员会驻地,迎来了日伪军最残酷的偷袭、扫荡行动。28日,罗、廖俩位旅首长为掩护后方机构千余工作人员撤出敌人的包围圈,亲率旅部特务连断后阻击,为后方撤退人员赢取更多时间,死守抵抗,甚至上阵拚刺刀,直至战死沙场。此役战况惨烈空前,我军旅部最高首长双双捐躯,在新四军战史上也不多见。

塘马战斗,让田芜终身难忘。他战时的旧诗文虽然我们无从看到,但其诗集《鸿泥集》中有他反映这场战斗履痕的追忆。他在挽联《悼念罗忠毅旅长、廖海涛政委两烈士牺牲四十九年祭》中写道:

血战唐马,罗廖首长,身先士卒!杀日寇,敌尸遍野,救国爱民,烈士功存万代。

驰骋江南,工农子弟,前仆后继,斩群魔,威振河山,英雄名垂千秋。

此联虽是田芜时隔半个世纪后所撰的迟到挽联,无疑是已至古稀之年的田芜拜谒罗廖首长烈士墓地的感时之作,这是一个战地诗人以其特有的笔触所抒发的家国恨、战友情。诗人自有诗人的心绪,战士自有战士的情怀。由于田芜一直在苏南参加抗战,这里的一草一木是多么的熟悉,触目感怀是诗人的本分,也是诗人的专利。溧阳在他人生的方位和节点上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为此,他多次故地重游,感慨满怀。晚年的田芜尤其思念长眠于此的战友,诗人吟唱到:

五十年前雨复风,风风雨雨大江东。
古今多少英雄事,滚滚江河天际空。

这首《溧阳烈士园陵》便是一首感怀之作,记录的就是1941年11月新四军与日寇战于溧阳东之塘马,16旅罗忠毅旅长、廖海涛政委血洒沙场、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尽管时隔半个世纪,但田芜心中对早已作古这俩位首长的思念,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冲淡,而是愈加浓烈,毕竟田芜一直在16旅部司政后机构作文化宣传工作,与首长相处时间也长,情感也深且真。

不知不觉,田芜在新四军这支铁流队伍的大熔炉里已到了第5个年头,他也从一名文教小干事变成为旅政治部政治指导员、文工队队长、宣传股长。1945年1月,中共苏浙区委和苏浙军区成立,粟裕任区委书记兼军区司令员,田芜成为苏浙军区一纵政治部文工团副团长,成长为新四军队伍中颇有名气的文艺工作领导者。

二、“铁流”征途一诗人

1947年初开始,他先后担任华东军区属下部队文工团团长、文艺科科长、营副教导员、宣传科科长等职务,一直为华东军区部队的宣传鼓动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其间他参加了粟裕亲自指挥的苏中七战七捷、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南麻临朐战役、开封战役、睢杞战役等著名战役,他以非凡的才能率领文艺团队在战前动员、阵前鼓动等方面发挥了文艺战士的特殊作用,是一位经受战火洗礼的合格政治工作者和优秀的军事指挥员。老部队16旅是从苏浙军区1纵改编为华野6纵,1949年2月,随着华野6纵改称24军,时任军长王必成把田芜招至麾下,担任24军军部秘书科长,他又回到了老娘家


田芜诗集

田芜在其《战时残稿》的诗章真实地反映了他在华东战场的参战实录。1946年夏,华野在粟裕将军指挥下,取得了苏中七战七捷的胜利。是年秋冬之交,部队由江苏撤往山东作战途中,他还沉浸在七战连捷的兴奋中,写下了《运动战歌》:
七战得初胜,军民士气豪。
进攻复撤退,运动举棋高。
阵云连紫霭,战马跃山腰。
唱罢行军乐,大葱煎饼包。

诗人以战士的视角、艺术家的豪情,把这次南征北战中把我军的灵活战术运用场景予以诗化再现,在 “阵云”与 “紫霭”的交映下,这支奔驰在苏鲁大地上的铁流队伍是何等的威武。我军在行进中嘹亮的歌声一波接着一波,而山东老百姓箪食壶浆劳军时送来的大葱煎饼是多么香喷诱人呵。这首《运动战歌》语言质朴晓白,极富那个战争年代军人充溢着革命激情的乐观与浪漫气息。

而他的《请战》,则是一首激情四溅充满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请战诗。诗云:
举国烽烟战火浓,独夫民贼逞顽凶。
党恩扶育吾应报,民陷倒悬痛与同。
流血牺牲身外声,甘投吟笔赴刀丛。
前方此去多酣战,赢得民生死鬼雄。

这首《请战》是写在1947年。是年春,国民党向我山东解放区大举重点进攻,时任纵队政治部文艺科科长的他向三野六纵政治部主任陈时夫主动请缨,要求调离机关,赴前线作战。是年冬,在鲁南战场得以批准,田芜被任命为16师1营副教导员,他为此欣然挥笔,特赋此七律一首,以庆贺自己投笔从戎走上战斗一线的兴奋心情。是年,他接连随六纵参加了2月份的莱芜战役,5月上旬的挺进鲁南作战及中旬回师北上参加孟良崮战役,7月的南麻、临朐战役,8月进入鲁西南作战等战役。

1948年8月,他为纪念自己入党10周年特作《游鲁邹县孟陵》:十年如一日,赤子抱丹心。犹以孟陵柏,矗立比天清。以诗明志,表明自己赤子丹心。

而写于1948年初冬的《十八趟》则是田芜为纪念围歼黄伯韬兵团,取得淮海战役的初胜而作。诗分二阙:
其一
十八趟前不见光,深山峭壁夜嚎狼。
苔生刀石寒冰结,风卷黄沙掩白霜。
樵采危岩无逝迹,鹰飞深谷也徬徨。
寒冬十月将军令,十八趟前行戍忙。
                
其二
三军涉水骨如摧,越过前军后队来。
马铁践飞青石火,角声吹起夜猿哀。
兵家绝地古来忌,英帅棋高今世才。
历尽千山万壑苦,为民赢得自由回。

这首《十八趟》把把行军途中那种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与战士们长途跋涉急行军中那种“神行太保” 式飞将军英雄气概作了比对衬映,彰显我军那种猛虎下来、一直无往的战斗精神,宣示着我军那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而被围之敌一听号角“夜猿哀”这种绝望哀号之状描写得极为生动贴切。战地诗人、铁军文胆名不虚传。

沂水赤,沐水碧。过运河,壮歌一曲,瓜洲飞越,直捣金陵阙。 这首词写于1948年冬的《自度曲 捷报》,田芜知徐州之敌为我包围,淮海之役即将胜利,直捣金陵为时不远,捷报频传,情不自禁,欣然而歌,诗人兴奋了,雀跃了,写得酣畅淋漓,叹为观止。

1949年春,渡江战役前夕某个夜晚,田芜站在安徽巢湖边,一半是兴奋,一半是紧张,是夜他提笔留下了《夜渡巢湖》,他吟唱道:隐隐巢湖月,涟涟水光寒。一帆风送我,早到秦淮边。他的心早在放眼江南,远眺秦淮河。谁也料想不到,田芜与六朝古都南京的缘分其实早已埋在心底。十几年后,他转业安家在南京,并成了南京这个城市文化当家人,直至终老于斯。 


         
三、 古都白门文当家

新中国成立之后,田芜北上至北京,并在北京与宋洁女士喜结连理。他从1950年6月起先后担任军委情报局内勤科长、测绘局五大队政委等职务,一直到1961年10月转业南京工作,他先后担任江苏省作协副主席、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南京市文化局局长、市文联主席、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退居二线后当选市文联名誉主席。还兼任中华诗词学会理事、省诗词协会副会长、江南诗词协会会长等社会职务。他是一个文艺的多面手,集诗人、文学戏剧创作、音乐创作于一身,书画艺术也有极高的造诣,更是一名社会活动家和南京文化的当家人。


田芜作品

主要代表作有创作于1943年的歌剧《山乡曲》及《官逼民反》,话剧《茅山烽火》、《前车之鉴》、《插队以后》,电影剧本《江浪滔滔》,诗词专集《鸿泥集》,歌曲《十六旅成立歌》、《将军颂》、《金银花》等。这里尤为提及的是他的好友、著名作家、长篇小说《红日》作者吴强在《新四军文艺活动回忆》一文中曾回忆道:“在新四军里,在音乐艺术活动的实践中,涌现出许多作曲家,他们当中有沈亚威、晓河、李淦、洛辛、陈大荧、石林、黄苇、梅滨、何方、龙飞、田芜等。 他们的作品对我军指战员们起着鼓舞斗志的作用 

田芜喜以文会友,酬唱往还,与一些文坛耆宿或文友、战友均有交往交集,比如郭化若、彭柏山、赖少其、吴强、朱启銮、方之、周伯藩、林散之诸先生均有不错交谊。比如1990年4月他获悉战友文友兼老友吴强去世,他写了一首悼念诗《痛悼吴强同志》:
清明时节正伤春,讣告传来倍断魂。
东鲁烽烟战地别,渡江取胜又逢君。
真诚方可成知己,平易自然能近人。
我哭英灵心欲碎,泪思“红日”湿丝巾。

一幅痛失好友之情状跃然纸上,他追忆好友在齐鲁战地分别,又在渡江战役后相逢的情景,亡友已去,痛难自抑。好在友有《红日》存世,见书如见君面,一对红秀才,二个真汉子,让人懂得一种别样的战友情深。

郭化若在1948年时任华野6纵副司令,田芜当时在16师一营任副教导员,郭司令曾著有<<孙子兵法注解>一书,田芜曾拜读过此书,郭司令渊博的军事理论素养和指挥才能令他折服倾倒。1981年1月江南诗画社成立,田芜担任首任会长,郭司令赋诗庆贺:
战场旧梦到江南,一夜风吹百万帆。
三载东渡无数浪,雨花台下建诗坛。
田芜为答谢老司令,特和其韵,赋一首《和郭化若诗》:
风雨当年战豫南,黄河横渡几千帆。
将军麾下看兵法,又读新诗在啸坛。
诗中曾提及了当年渡黄河战豫南的这段经历。

田芜夫妇在文革中遭受不公正的对待,故对有同样遭遇的人抱有特别的同情。他为文人们在那场特殊的政治运动中所遭受的际遇而感喟。如他在《悼念作家方之同志》一诗中写道:
生遭冤屈死为神,艺苑腥风二十春。
多少不平鸣不得,夕阳芳草慰忠魂。

包括哀悼文友彭柏山的诗中也同样出现有“二十年来奇冤稠” 等诗句,反映了当时反胡风反右运动殃及无辜的范围可谓大矣。

为了表达对宁海乡贤明代大儒方孝孺的追思,他特地到南京雨花台拜谒这个乡贤的埋骨之地,写下了这首悲壮哀切的《乌夜啼 方孝孺墓》:
孤坟野草荒林,暮鸦鸣。默默无言残碣,铭坚贞。挥椽笔,调素琴。威力兮死难屈,血江滨。

田芜写下的这首词时,他的心很沉也很痛,仿佛心在滴血。他用一曲词章,化作一束心香,祭奠正学先贤。

作为书画家的田芜,常以泼墨挥毫为乐事,有很多的题画诗,诗画相映,妙处横生。田芜也是一名社会活动家和民间对外文化大使,参与见证了中日友好的民间往来。

1998年,这位从黄墩港畔出发的红色文艺战士,在古都南京终于走完了多彩不凡的人生旅途。

店前王有田芜,是古村之幸,黄墩之福,更是宁海之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