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200字长文,向父母深刻阐明,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肯定式教养 2020-11-26

月初的时候我就发了一篇动态,想要跟大家探讨如何激发孩子的兴趣。在评论里我也说了我有一些思考,但是还不完善。到今天算是有一个初步的想法,所以就来跟大家兑现下我之前的承诺。

我对如何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一些思考,兑现我之前的承诺

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我不记得这是谁说过的话,但是这句话却点明了我们教育的最理想状态。就是点燃孩子内心的“一把火”,激发孩子的内动力,让他们自己积极主动去做。而不是像现在很多父母那样,每天监督孩子,通过批评指责打骂孩子来逼着他们做。父母感到痛苦,而孩子感到更痛苦。

而这“一把火”,就是指孩子的兴趣。

假如孩子对学习有兴趣,他们自己就会积极主动的学习,也就不用父母逼着学;

假如孩子对钢琴有兴趣,他们自己就会积极主动的练习,也就不用父母逼着练;

假如孩子对写作业有兴趣,他们自己就会主动的去写,也就不会父母每天催;

……

有没有兴趣,可以说产生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当孩子有兴趣时,不用父母催,孩子自己就积极主动的完成。相反,假如孩子没兴趣,就需要父母在后面推着走。

哪种方式更好?结果显而易见。

因此,如果父母想要孩子做某件事,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激发孩子的兴趣。

但是显然,激发孩子的兴趣并不是那么容易,要不然教育也就不会这么让父母头疼了。那具体如何激发孩子的兴趣呢?

兴趣是如何产生的

要想知道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我们先要知道兴趣是什么,来源于哪里。

每个人的兴趣尽管各式各样,表现各不相同,但是他们其实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满足了人们的某种内在欲望。

我对手机感兴趣,是因为手机可以帮我打发无聊的时间;

我对打球感兴趣,是因为打球可以让我更有魅力,吸引妹子的目光;

我对学习感兴趣,是因为学习可以取得好成绩,赢得老师同学的尊重;

……

显然,兴趣来源于欲望。我们首先产生欲望,然后才会对外在世界的各种各样的事物、行为产生兴趣。

但是一个人在同一时间会产生很多种欲望,我们不可能满足所有的欲望,因此我们的内心会做出抉择,此时哪个欲望对我们最重要,我们就会首先选择满足哪种欲望。

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下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我对如何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一些思考,兑现我之前的承诺

我们在决定哪种欲望为主欲望时,显然受这个需求层次的影响很大。

就比如说面对一块掉到地上的馒头,吃还是不吃,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对于饿了很久的人,他尽管也会嫌脏,害怕得病,有不想吃的欲望,但是他肚子咕咕叫带来的饥饿感显然要更胜一筹,也就顾不得脏不脏了。

因此,兴趣来源于欲望,而欲望就决定了兴趣的选择方向,决定了我们会对哪方面的东西感兴趣。

当我们处于生理需求期时,我们会对吃饱喝足更感兴趣;当我们吃饱喝足时,我们又会饱暖思淫欲;而当我们物质生活极大富裕时,我们又想实现自己的理想……

但是,面对同一种欲望,我们却有很多不同的兴趣方式来满足欲望。也就是说孩子并不一定是选择我们想要孩子感兴趣的行为。

孩子会选择什么样的兴趣来满足欲望

对于同一种欲望,不同的人会对不同的行为产生兴趣。

比如说我们激发了孩子对金钱的欲望,我们希望孩子通过正常劳动来赚取金钱。但是孩子却可能走上歪门邪路,对坑蒙拐骗感兴趣,通过这种方式来赚取金钱。那这就不是我们的培养目的了。

那到底什么决定了我们会选择什么样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呢?三方面的因素:

一是孩子的自身因素

孩子本身的性格,内在的价值观等,会影响孩子的选择。

比如孩子想赚钱,具体会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做哪种工作更合适,肯定受孩子自身的性格,内在的价值观等自身因素的影响。孩子是内向还是外向,正义感如何,对遵纪守法的认知如何等等,这些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当然,这其中的很多因素跟父母的后天教育也脱不了干系。

二是环境因素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一个真理,至少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这样的。人们会对什么感兴趣,依靠什么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受环境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在群体氛围下,很多时候会超过个体本身的影响。

比如说,假如班里的经常组织篮球比赛的话,男孩子就肯定更容易对篮球感兴趣,希望通过篮球来赢得同学的尊重认可。

三是行为本身的性价比

对于同一种欲望,满足的行为方式有很多,但是这些行为的收益、付出的努力却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尽管收益很高,但是付出的努力却也很多,因此就有相当大的难度;相反,尽管有的收益低,但是付出的努力却很少,因此也就值得一试。

一般来说,人们会选择性价比最高的行为。当然,如何判断性价比最高,不同的人会根据自己的认知、自身特点,会有不同的标准。

短暂的兴趣是没有意义的

对于欲望、兴趣的关系我们了解了,也知道人们是如何做出判断的了。那是不是说我们就可以以此来激发孩子欲望,培养孩子兴趣了呢?

还不够,因为这还牵扯到一个关键因素——持久问题。

一时激发孩子的欲望并不难,让孩子对我们期望的行为产生兴趣也很容易,但关键是能保持多长时间。

人的欲望是千变万化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产生不同的欲望。今天的我跟明天的我都是不一样的,产生的欲望也是不同的,当然兴趣也就会发生变化。

比如说今天我一照镜子,发现自己胖了很多,于是对减肥产生了兴趣,于是我开始控制饮食,每天跑步。但是过了两天,我的欲望发生了变化,我对美食产生了极度的渴求,特别想吃烧烤,这时我又对美食产生了兴趣。

也就是说,人的兴趣是不断变化的,而且很多时候会自相矛盾。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兴趣,不用我们培养,孩子自己就是这么做的。对于我们培养孩子来说,这样的兴趣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想要做的是让孩子在较长的时间内维持一定的兴趣,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定向的成长,这样的兴趣才是有价值的。

那如何长时间的维持孩子的兴趣呢?

1、构建稳定的环境,维持稳定的欲望

如果所有的因素都不发生变化时,人的欲望也就会变得稳定。

比如说,一直处于饥饿的环境下,人的生理需求就是最大的需求,就想吃饱。

这就要求父母一旦激发了孩子的欲望,就尽可能的维持相对稳定的环境,保持住孩子对欲望的渴求。否则孩子产生了其他更大的欲望,就可能会对别的行为产生更大的兴趣。

2、行为获得收益要有足够的成长空间

一般来说,人们的欲望是无法被完全满足的,因为人的欲望是逐渐增长的,因此当孩子产生了更大的欲望,需要更多时,孩子的兴趣行为就需要能给予支持。否则行为无法满足孩子的欲望,孩子当然也就对行为丧失了兴趣。

比如说孩子5岁时,你奖励1元钱,孩子就屁颠屁颠的做家务。但是孩子12岁后,你再奖励1元钱,孩子都不搭理你。

从理论上来说,只要兴趣行为能够获得足够的收益,人们就会一直对该行为产生兴趣。特别是随着成长,奖励越来越多时,人们就会更加迷恋该行为。没有收益的行为是不会让人们产生兴趣的。

而孩子从行为中获得奖励是不同的,有的是父母可以提供的,这也就为父母培养孩子兴趣提供了可能。但是有些也是父母无法提供的,对孩子的兴趣却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孩子从兴趣中获得收益有哪些

孩子从兴趣中获得收益主要分为两大类: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当然,这些奖励的获得往往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一种往往同时附带着另一种。但是对孩子来说,他们追求的目标往往是其中之一。

一、物质奖励

物质奖励其实就不用多说了,用钱就可以衡量。父母们最擅长的也就是这种方式,刺激孩子的欲望。

物质奖励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度量化,因此可以做到精确的控制。比如说今天完成任务1元,明天完成任务2元。

但是这种奖励却不可以无限增长,毕竟父母的金钱是有限的。而且随着孩子的增长,对于每次奖励的追求也是提高的。小时候奖励1元孩子很高兴,但是大了你再奖励个1元看看?孩子都不愿意搭理你。

因此,如果利用物质奖励,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提供持续不断的物质奖励,并且最好还是逐步提升的。

如果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物质奖励将是最好的奖励方式,可以不断的刺激孩子欲望,维持稳定的兴趣。

二、精神奖励

精神奖励分两种:

一种是外界提供的精神奖励,比如说尊重、归属感等

这类精神奖励表面上看虽然父母可以无限供给,但其实父母提供的这类精神能量奖励也是有限的。任何行为,一开始我们可以表扬,孩子能保持兴趣。但是表扬多了,我们的表扬就不值钱了,就不能满足孩子更大的心理需求,所以兴趣行为就会终止。

而且精神奖励还有一个问题,无法度量化,很难保持稳定的逐步提升的供给。很可能一开始我们就奖励过头,导致下一次奖励不足,打击孩子的兴趣。

因此,如果父母要用精神奖励来维持孩子兴趣的话,要注意两点:1、如何扩大精神奖励是关键,比如说让更多的人表扬夸奖他。2、让精神奖励度量化,相对稳定的提升。

另一种是行为本身带来的精神奖励,比如说胜任感、成就感、成长、好奇心等等

应该说,这类奖励才是最理想的奖励,因为它们不需要借助外物,而是行为本身产生的,因此最能刺激人们对行为本身保持兴趣。

但是这类奖励是我们父母无法控制的,因为它与孩子本身的知识水平、能力等都息息相关。抖音、手机游戏等,其实就主要是利用了这种精神奖励。

兴趣可以通过逼迫的方式形成吗

在培养孩子时,因为孩子没有兴趣,很多父母会逼迫孩子去做,比如说学习。很多专家反对父母的这种做法,认为这样会扼杀孩子的兴趣。

那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相信很多父母也会关心这个问题。

应该说,人们都喜欢自由,这种逼迫带来的控制感是不受孩子欢迎的,会使得孩子丧失内在的积极性,所以很难产生兴趣。

但是,尽管孩子一开始被逼迫了,如果后期孩子从中获得收益比较高,又恰好满足孩子当前的欲望需求,那这些收益就有可能抵消被逼迫带来的控制感,孩子就会逐渐的变被动为主动。

比如说孩子一开始讨厌练钢琴,被父母逼着练,但是当孩子练了一段时间后,偶然的机会在班里进行了表演,获得了大家的肯定认可,老师的表扬。而孩子这时候又恰恰比较关注同学的评价,希望获得同学老师的认可,那么孩子就会改变对学习的态度,因为练钢琴成为满足他欲望的一种主要方式,他也就会对钢琴产生更大的兴趣。

所以逼迫孩子到底会不会让孩子形成兴趣,关键是后期孩子能否从中获得足够的回报。

总结

1、兴趣与欲望有关,与欲望关联度越高,性价比越高,欲望越大兴趣也就越大

2、刺激孩子兴趣很简单,如何维持长久的兴趣才是关键。

3、长久的兴趣之所以难以维持,一是欲望发生了改变,二是获得的奖励不足以支撑欲望。

对于绝大多数的孩子来说,培养兴趣的失败,往往就失败在了奖励上。孩子本身无法从行为中获得足够的奖励,不足以支持孩子长久的兴趣。所以在我看来,培养孩子兴趣的关键是奖励。只要奖励足够大,就不怕孩子对行为不产生兴趣。

但是一般的父母能力有限,无法提供足够大、足够持久的奖励。

那么你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