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拐点来了,又当如何?

 大数据行业观察 2020-11-26

作者丨布瑞克农业数据 徐洪志

采编 | 花生

图片来源 | KARTHAO

   拐点不是世界末日,赚钱的日子还长



摘 要

拐点已经来了:如果把拐点看作是18年以来上涨趋势的终结和下降趋势的开启,那么,我们不难看出2019年10月猪价创出40元/公斤历史性高点后的迅速回落,就是本轮猪周期的拐点,只是当时难有人提前预见到而已。

供需拐点决定价格拐点:曾一度对生猪市场产生重要影响的诸多利多因素,无论是进口暂时受阻,还是非瘟疫情复发,抑或新冠肺炎疫情,都是暂时的;国内生猪产能恢复和集中释放的步伐不可逆转,猪价在2019年10月份达到历史高位后,就再也没能创出新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就是这种供需形势的根本性变化。

拐点之后仍有盈利机会:只要猪价不低于25元/公斤,专业育肥模式下的猪场就有利润;自繁自养模式的盈亏平衡点更要低到15元/公斤左右。如果考虑到仔猪价格必然会跟随生猪价格走低,从而带动仔猪采购成本下降,那么育肥猪价格即使更低,猪场也有足够的盈利空间。

点击图片 获取布瑞克最新生猪年报


正 文

   价格拐点早就来了,只是当时不自知

近期生猪市场的一个热议话题就是拐点。9月14日,2020数据安全高峰论坛上发布的《2020年第四季度全国生猪行情分析报告》认为,在不暴发重大动物疫病和没有其他突发因素影响的情况下,预计生猪价格拐点会在明年年初到来,2021年底恢复常年正常水平。

不过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还是先定义一下什么是拐点。如果把拐点看作是18年以来上涨趋势的终结和下降趋势的开启,那么,我们不难看出2019年10月猪价创出40元/公斤历史性高点后的迅速回落,就是本轮猪周期的拐点,只是当时难有人提前预见到而已。正像2007年沪指创出6124高位,没人想到这是股市盛极而衰的拐点一样。而前述报告中所提及的拐点,应该是指对下降趋势的最终确认。

进入2020年以来,市场上有若干声音认为猪价仍可再创新高,理由包括但不限于:

  • 新冠疫情对生猪市场的强力扰动。2020年初始,突如其来的疫情和严厉防控对生猪养殖场户产供销各个环节都造成了严重影响,主要表现在产品销售受阻、饲料和原料供应偏紧、用工返岗不足、流动资金紧张、新建在建养殖项目大面积停工等。重压之下,相关企业对运营环境和生猪出栏预期普遍偏向悲观。首先是饲料企业开工率严重不足,直接干扰了正常生产秩序。由于饲料供应告急,不仅散户补栏意愿一度受到打压,规模场的扩产步伐也被迫放慢。由于全国各地的隔离防控措施,各大企业的新建在建养殖项目普遍推迟投产,拖慢了产能扩张的速度。

  • 非瘟疫情始终存在,2020年上半年全国各地均有复发现象,其中黑龙江、辽宁、河南、广西、湖南、云南等省份疫情较重。在疫苗研发进展缓慢的情况下,疫情在各地陆续发生是必然的,问题仅仅在于造成的损失能够被控制在何种程度。如果疫情大范围蔓延甚至失控,则猪群伤亡和抛售行为可能扩大化,对产能恢复的打击将超出预期,抛售行为结束后,届时猪价将迎来报复性反弹,并不排除年内再创价格新高的可能。

  • 国际市场因新冠疫情出现动荡,美国、德国、巴西等多个出口国的大型肉类生产企业因员工大规模感染被迫停产。中国海关总署对发生员工感染新冠肺炎的19个国家的56家冷链食品企业采取了暂停进口措施,其中有41家企业系自主暂停对华出口。由于进口冷冻肉类不断被检出新冠病毒,猪肉进口面临着更为严格的进口检疫和更多核酸检测,并导致相关商家在防疫措施上的再度加码,影响其采购积极性。中国生猪价格承受的外部市场压力有望明显减弱。

但是这些影响因素都没能对猪价形成长期有效的助推,简要分析如下:

  • 国内新冠疫情以超预期的速度得到控制,生猪生产和物流秩序迅速恢复,疫情的负面影响在第二季度逐步减轻并消退,而各项扶持政策利好(如对重点地区损失较大的养殖场户给予延长还贷期限、放宽贷款担保等政策支持;推动屠宰企业与养殖场户对接;将养殖场户贷款贴息补助范围由年出栏5000头以上调整为500头以上;增加冻猪肉国家收储;企业暂缓缴纳社保费用等)则陆续兑现,这样,生猪产能恢复的速度虽受干扰,但只比原预期略有放慢而已。

  • 在非洲猪瘟肆虐了两年之后,幸存下来的养殖主体都已各自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生物安全体系流程,在无疫苗条件下带毒生产,可以保持较低的生猪伤亡率。今年夏季南方洪涝灾害导致批量死猪不能及时处理掩埋,部分地区疫情复发,但感染率一般也不超过20%,死亡率要更低一个台阶。

  • 国外食品物流和销售环节频发新冠疫情,虽然会进一步加重公众对进口肉食安全性的疑虑,但限于国内肉类供需缺口仍然较大,继续加大进口力度是必然选择。就在进口冷冻肉制品不断被检出新冠病毒的8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推进扩大油脂油料、肉类、乳品市场准入,促进进口,保障市场供应。尽管进口肉类占全年消费量比例不高,但在国内肉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增加肉类进口和促进多元化是补国内供应缺口的必要手段。

   供需拐点对价格拐点的夯实和验证

因此,曾一度对生猪市场产生重要影响的诸多利多因素,无论是进口暂时受阻,还是非瘟疫情复发,抑或新冠肺炎疫情,都是暂时的;国内生猪产能恢复和集中释放的步伐不可逆转,猪价在2019年10月份达到历史高位后,就再也没能创出新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就是这种供需形势的根本性变化。由下图可见,能繁母猪存栏已经持续10个月回升,生猪存栏也已经持续9个月回升,继存栏数据好转之后,出栏数据即将出现跨越式增长。


生猪供应能力恢复的各个时间节点如下表,从表中可以看出,在猪价狂飙的2019年10月份,能繁母猪存栏就已经开始触底回升,为后续的产能恢复和实际供给增加奠定了基础。

在生猪产能迅速恢复的同时,消费却欲振乏力。直到8月份,社会零售总额才首次实现了单月同比正增长,但1-8月累计同比仍下降8.6%。与猪肉消费直接相关的餐饮收入更是萎靡,虽然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收入同比降幅在逐月收窄,但8月份仍同比下降7.0%;1-8月份累计收入2.5万亿元,同比下降26.6%,远高于社会零售总额的下降速度。因此供应端对猪价的压力在不断放大,而消费端的有效支撑却持续疲软,这是导致猪价难以创新高的另一主要原因。

打造

   拐点不是世界末日,赚钱的日子还长

不论拐点是从何时算起,当前猪价进入下行通道是板上钉钉了,10月份肯定会出现同比下降的局面。但这并不意味着生猪行业将无利可图,相反,赚钱的日子还长。从9月中旬的走势看,仔猪和二元母猪价格远比生猪坚挺。15公斤仔猪在9月18日全国均价约为121元/公斤,与上周及上月同期基本持平,同比涨幅接近1倍;后备母猪均价约为78元/公斤,比上月同期上涨2.6%,同比涨幅高达45.9%。作为对比,同期生猪均价约35元/公斤,比上月同期下降4.6%,同比涨幅仅为27%。这说明尽管猪价在持续回落,新生仔猪和后备母猪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补栏和扩产需求仍然旺盛,支持仔猪和母猪价格维持高位运行。

补栏和扩产的底气来自于养殖利润仍处于历史高位。在当前猪价下,按每头母猪年产健康仔猪18头,仔猪重量15公斤计算,经产母猪年预期繁育利润高达25000元/头,仔猪繁育利润约1400元/头,同比涨幅超过1倍,均为历史最好水平。育肥猪方面,按出栏体重120公斤计算,自繁自养模式下的养殖利润超过2500元/头,专业育肥利润超过1300元/头。这就意味着,只要猪价不低于25元/公斤,专业育肥模式下的猪场就有利润;自繁自养模式的盈亏平衡点更要低到15元/公斤左右。如果考虑到仔猪价格必然会跟随生猪价格走低,从而带动仔猪采购成本下降,那么育肥猪价格即使更低,猪场也有足够的盈利空间。

   拐点之后的规模化进程

从历次猪周期的走势来看,从价格顶点到底部的下跌趋势通常要持续2-3年时间,其中导致全行业亏损的最后阶段都为时甚短,一般只有几个月,随即猪价就出现迅速反弹。但这显然并不意味着所有从业者都能平安熬过这一关。在下行周期中容易陷入困境的养殖场户不外下列几种原因:

  • 高位接盘+低位出货:补栏时采购仔猪成本过高,出栏时又遭逢育肥猪价跳水。就目前仔猪价格而言,采购成本通常不低于2000元/头,部分地区甚至高达2500-3000元/头。未来几个月猪价如果出现较大波动,利润将大幅缩水。至于采购成年大猪进行二次育肥的养殖户,目前就已经接近盈亏平衡线,经营难以为继。

  • 疫病防控不力:非瘟疫情复发,一旦中招,由于发病死亡+扑杀措施,猪场将血本无归。即便处理及时,能够挽回部分损失,也难以取得盈利。

  • 使用商品母猪进行自繁:繁育指标通常只有二元母猪七成或更低,且仔猪成活率低于80%,推高了平均养殖成本。各地草根调研表明,三元母猪自繁的养殖成本比专业育肥还要高,对价格波动的承受能力相对更差。

  • 盲目扩产:由于前期投入较高,且一般负债经营,资金压力过大,在猪价走势不及预期的情况下,难以承担市场风险。

从2020年末到2021年,乃至更长时期内,猪价都将处于漫长的下行通道。前述各类养殖场户将因亏损进行抛售乃至退出市场,从而为规模企业的扩张和规模化进程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我们预计2020年出栏量约为3.8亿头,同比下降25%左右;而前10家企业出栏量有望接近5000万头,占比超过13%;5000头以上猪场出栏量占比估计接近40%;500头以上猪场出栏量占比接近70%;均为历史最高水平。2021-2012年,规模化进程还将继续加速,5000头以上猪场的出栏量占比有望达到50%左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