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凌家滩遗址揭秘2: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边庭雪飞舞 2020-11-27

第2章: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的地理位置及其环境


2-1:凌家滩共工氏家族墓地的位置:左有巢湖,右有长江。古长江水位上升时曾在太湖山南侧形成巨大的湖沼,故古代凌家滩人实为水居部落。

要想全方位了解凌家滩遗址的地理和环境,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去阅读一本介绍凌家滩遗址前三次考古发掘成果的图书,书名《凌家滩——田野考古发掘报告之一》(以下简称《凌家滩》)。该书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著名考古专家,历次凌家滩考古发掘的亲历者张敬国教授主编并执笔,2006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

据《凌家滩》一书介绍,滩家滩遗址在中国华东腹地安徽省境内长江西岸,巢湖以东的巢湖市含山县铜闸镇西南部。此处北距含山县县城约30公里,西距巢湖约20公里,东距长江约35公里。凌家滩遗址北临裕溪河中段,南岸为安徽省无为县。裕溪河发源于巢湖,古称濡须水或濡须河,它是巢湖连接长江唯一的一条水道,也是含山、无为两县的界河。这里顺便提一句:关于濡须河的名称,似多有争议,此河的真名及其与凌家滩遗址之间的关系,容后再述。

滩家滩位于太湖山南麓,太湖山海拨441米。据说在10000年前的地质图上,长江就在太湖山脚下流过。而现在的长江西岸则东移至西距太湖山约25公里处。“太湖山”既以湖为名,其实早已不见了湖的踪影。据志书记载:“古代江流泛滥,洼潴为涌,山临湖上,以此为名,后江徙而南,湖化为田,而山依旧。”苍海桑田,包括凌家滩遗址在内的含山县南部,如今水网密布,土地肥沃,地势低洼,有少量低矮的岗地。凌家滩遗址所在的长条状小土山,就是其中之一。其山北部最高海拨26米,南部海拨仅6.7米。从遥感照片上看,凌家滩遗址像一仰身的卧佛,头枕太湖山,脚抵裕溪河。

照以上描述,长江在含山县太湖山一带,一万年间曾向东南移动了二十多公里。凌家滩遗址就在太湖山脚下,现虽距长江35公里,但凌家滩遗址所在的这个小土山,远古之时曾在长江西北岸约十公里处。五千多年前的凌家滩,其地理位置与良渚反山遗址、遥山遗址十分相似:前有江湖之利,后有高山之险,周围水网密布,河道纵横。

凌家滩所处的土山,以其海拨高度,在五千年前,可能是大片湖沼之中的一座小岛,也有可能是古长江西北岸的一座高地。在这片高地南侧的河滩上,或许曾经是一座繁华的码头,沿着这个码头向北拾级而上,便是一处大型的祭坛,一座用巨石垒砌的高大威严的神殿,矗立在祭坛的中央。关于神殿的存在,暂时只是作者的想象,具体细节容后再述。

判断凌家滩遗址就是共工家族墓地,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这里的地理环境与古籍上所记载的共工氏部落所处的地理环境完全相符。据《管子·揆度》篇记载:“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天下”而《山海经》曾记载共工之父祝融“降处江水,生共工”共工的后代术器亦“复土壤,降处江水”。这说明共工氏是一个世代生活在长江流域河流湖泽中的部落,而其居住地百分之七十为水乡泽国,百分之三十为陆地。


图2-2:万里长江形如巨龙,太湖、洪泽、鄱阳、洞庭是其四爪,南通市是其龙首,崇明岛是其龙舌,巢湖是其心腹。共工氏居长江与巢湖之间,以刀斧之利,舟楫之便,雄视天下,威震九州。

纵观凌家滩的地势,处长江、巢湖之间,轭守长江至巢湖的唯一通道濡须河,向西控制着巢湖水域的广大地区,向东控制着芜湖以东长江下游的黄金水道。不仅如此,巢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并且又处于五大淡水湖的中心位置。共工氏可从凌家滩至芜湖市北部入长江,向东可达长江下游的太湖以及江、淮之间的洪泽湖地区,向西可至长江中部的洞庭湖以及鄱阳湖地区。所有中国五大湖,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无一不在其俯仰之间,此真所谓“乘天势以隘制天下”者也。

不过,虽然有着无比优越的地理位置,但传说中的共工氏真的就有这样的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来仔细研究历代古籍中有关共工氏的记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