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剂学——消食剂 驱虫剂 痈疡剂

 大爱无疆寻易堂 2020-11-27

1.保和丸与健脾丸组成的药物中均含有
 A. 木香、砂仁
 B. 山楂、神曲
 C. 半夏、茯苓
 D. 陈皮、连翘
 E. 人参、白术
 
2.乌梅丸重用乌梅的作用是
 A. 敛肺止咳
 B. 敛阴止汗
 C. 涩精止遗
 D. 固脬缩尿
 E. 涩肠止泻
 
3.大黄在大黄牡丹汤中的配伍意义是
 A. 清热泻火,导热下行
 B. 清泻瘀热,分利二便
 C. 荡涤肠胃,泄热泻结
 D. 泻热逐瘀,涤肠除湿
 E. 通肠泄热,以下代清


答案与解析

1.【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保和丸组成: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健脾丸组成:白术、木香、酒炒黄连、甘草、茯苓、人参、神曲、陈皮、砂仁、炒麦芽、山楂、山药、肉豆蔻。
 
2.【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乌梅丸重用乌梅,取其酸能安蛔,使蛔静则痛止。
 
3.【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大黄牡丹汤中大黄泻热逐瘀,涤荡肠中湿热瘀毒。
 

 
第十九单元  消食剂

细目一  概述

1.消食剂的适用范围  

消食剂主要适用于饮食积滞。消食剂适应证比较缓、病情比较轻,治疗取“渐消缓散”之意,以缓缓消除饮食积滞为主。
 
2.消食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应辨清病变属性,实证以消食为主,虚证以消补为主。

(2)应用消食剂,不宜长期服用,避免损伤脾胃之气。
 
细目二  消食化滞

1.保和丸《丹溪心法》

组成:山楂六两、神曲二两、半夏、茯苓各三两、陈皮、连翘、莱菔子各一两。

功用:消食化滞,理气和胃。

主治:食积证。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恶食呕逆,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脉滑。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之证乃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所致。治当消食化滞,理气和胃。方中重用山楂,能消一切饮食积滞,善于消肉食之积,为君药。神曲消食健脾,善于化酒食陈腐油腻之积;莱菔子下气消食除胀,善于消谷面之积,共为臣药。三药并用,以消各种饮食积滞。半夏、陈皮理气化湿,和胃止呕;茯苓健脾和中,利湿止泻;连翘清热散结,共为佐药。诸药配伍,共奏消食和胃、清热祛湿之效,使食积得消,湿祛热清,胃气因和,诸症悉除。

2.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大黄一两、枳实、神曲各五钱茯苓黄芩黄连白术各三钱泽泻二钱。

功用:消食导滞,清热祛湿。

主治:湿热食积证。脘腹胀痛,下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有力。

配伍意义:本方证因湿热食滞,内阻胃肠所致。治宜消积导滞,清热利湿。

细目三  健脾消食

1.健脾丸《证治准绳》

组成:白术二两半、木香、酒炒黄连、甘草各七钱半、茯苓二两、人参一两五钱、神曲、陈皮、砂仁、炒麦芽、山楂、山药、肉豆蔻,以上各一两。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止泻。

主治:脾虚食积证。食少难消,脘腹痞闷,大便溏薄,倦怠乏力,苔腻微黄,脉虚弱。

配伍意义:本方证因脾虚胃弱,运化失常,食积停滞,郁而生热所致。治当健脾与消食并举。人参、白术、茯苓为君,重在补气健脾运湿止泻。臣以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和胃,除已停之积。再佐肉蔻、山药健脾止泻;木香、砂仁、陈皮理气开胃,醒脾化湿;黄连清热燥湿,以除食积所生之热。甘草补中和药,是为佐使之用。诸药合用,使脾健、食消、气畅、热清、湿化。

全方配伍特点:消补兼施,补重于消,补而不滞,消中寓清。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脾虛食滞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脘腹痞闷,食少难消,大便溏薄,苔腻微黄,脉虚弱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湿甚者加车前子、泽泻以利水渗湿;兼寒者去黄连,加干姜以温中祛寒。本方为消补兼施之剂,但补益之药多壅滞,消克之品易伤脾,临床应用时应权衡轻重,配伍适宜。
  
第二十单元  驱虫剂

1.乌梅丸《伤寒论》

组成: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炮附子六两、蜀椒四两、桂枝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蜜。

功用:温脏安蛔。

主治:蛔厥证。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则吐蛔,手足厥冷,或久泻久痢。

配伍意义:蛔厥之证是因患者素有蛔虫,复由肠道虚寒,蛔虫上扰所致。本证既有虚寒的一面,又有虫扰气逆化热的一面,针对寒热错杂、蛔虫上扰的病机,治宜寒热并调、温脏安蛔之法。柯琴说“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因此方中重用味酸之乌梅,取其酸能安蛔,使蛔静则痛止,为君药。蛔虫躁动因于肠寒,蜀椒、细辛,药性辛温,辛可伏蛔,温可祛寒;黄连、黄柏性味苦寒,苦能下蛔,寒能清解因蛔虫上扰、气机逆乱所生之热,共为臣药。附子、桂枝、干姜皆为辛热之品,既可增强温脏祛寒之功,亦有辛可制蛔之力;当归、人参补养气血,且合桂枝以养血通脉,以解四肢厥冷,均为佐药。以蜜为丸,甘缓和中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温脏安蛔之功。

本方所治的久泻久痢,实属脾胃虚寒,肠滑失禁,气血不足而湿热积滞未去之寒热虚实错杂证候。方中重用乌梅,酸收涩肠;人参、当归、桂枝、附子、干姜、细辛、蜀椒温阳散寒,补虚扶正;黄连、黄柏清热燥湿。诸药合用,切中病机,故可奏效。全方配伍特点:酸苦辛并进,使蛔虫静伏而下;寒热佐甘温,则和肠胃扶正。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脏寒蛔厥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腹痛时作,烦闷呕吐,常自吐蛔,手足厥冷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本方以安蛔为主,杀虫之力较弱,临床运用时可酌加使君子、苦楝根皮、榧子、槟榔等以增强驱虫作用。若热重者,可去附子、干姜;寒重者,可减黄连、黄柏;口苦,心下疼热甚者,重用乌梅、黄连,并加川楝子、白芍;无虚者,可去人参、当归;呕吐者,可加吴茱萸、半夏;大便不通者,可加大黄、槟榔。
  
第二十一单元  治痈疡剂

细目一  概述

1.治痈疡剂的适用范围

治痈疡剂主要适用于痈疽疮疡证。治疗多以散结消痈、托里透脓、补虚敛疮为法。

2.治痈疡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应辨别病证的阴阳表里虚实。

(2)痈疡脓已成,不宜固执内消一法,应促其速溃,不致疮毒内攻;若毒邪炽盛,则需侧重清热解毒以增祛邪之力;若脓成难溃,又应配透脓溃坚之品。

(3)痈疡后期,疮疡虽溃,毒邪未尽时,切勿过早应用补法,以免留邪为患。
 
细目二  散结消痈

1.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四两、牡丹皮一两、桃仁五十个、冬瓜仁半升、芒硝三合。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右少腹疼痛拒按,按之其痛如淋,甚则局部肿痞,或右足屈而不伸,伸则痛剧,小便自调,或时时发热,自汗恶寒,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之肠痈是因肠中湿热郁蒸,气血凝聚所致。治法当泻热祛湿,破瘀消痈。故方中以苦寒攻下之大黄为君,泻热逐瘀,涤荡肠中湿热瘀毒;丹皮亦为君药,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两药合用,泻热破瘀。臣以咸寒之芒硝,泻热导滞,软坚散结,助大黄荡涤湿热,使之速下;桃仁活血破瘀,配合丹皮以散瘀消肿。佐以甘寒滑利之冬瓜仁,为治内痈之要药,清肠利湿,导湿热从小便而去,并能排脓消痈。本方泻下、清利、破瘀诸法并用,共奏泻热破瘀、散结消肿之功,是治疗湿热瘀滞之肠痈初起的常用方剂。

2.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

组成:白芷、贝母、防风、赤芍药、当归尾、甘草、皂角刺、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没药各一钱、金银花、陈皮各三钱、酒。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主治:痈疡肿毒初起。局部红肿焮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或黄,脉数有力。

配伍意义:本方主治疮疡肿毒初起之证。多为热毒壅聚,气滞血瘀痰结而成。阳证痈疮初起,治宜清热解毒为主,配合理气活血、化痰散结、消肿溃坚。方中金银花性味甘寒,最善清热解毒疗疮,前人称之“疮疡圣药”,故重用为君。然单用清热解毒,则气滞血瘀难消,肿结不散,又以当归尾、赤芍、乳香、没药、陈皮行气活血通络,消肿止痛,共为臣药。白芷、防风疏风散以助散结消肿;气机阻滞每可导致液聚成痰,故配用贝母、花粉清热化痰排脓,可使未成之脓即消;山甲、皂刺通行经络,透脓溃坚,可使已成之脓即溃,均为佐药。甘草清热解毒,并调和诸药;煎药加酒者,借其通行周身,助药力直达病所,共为使药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之功。

前人称本方为“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适用于阳证而体实的各类疮疡肿毒。若用之得当,则“脓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溃”。全方配伍特点:消清并举,清解之中寓活血祛瘀之法,佐辛透散结之品消未成之脓,以消坚之物溃已成之脓。

运用:

(1)辩证要点  

以红肿焮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或黄,脉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根据疮疡肿毒所在不同部位,适当加入引经药,以使药力直达病所。本方除煎煮取汁内服外,其药渣可捣烂外敷。

(3)使用注意  

本方用于痈肿未溃之前, 若已溃者不宜;且性偏寒凉,阴证疮疡忌用。

3.苇茎汤《外台秘要》引《古今录验方》

组成:苇茎一升、薏苡仁半升、瓜瓣半升、桃仁五十枚。

功用: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主治:肺痛,热毒壅滞,痰瘀互结证。身有微热,咳嗽痰多,甚则咳吐腥臭脓血,胸中隐隐作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

组成:熟地黄一两、麻黄五分、鹿角胶三钱、白芥子二钱、肉桂一钱、生甘草一钱、炮姜炭五分。

功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阴疽。如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

配伍意义:阴疽多由素体阳虚,营血不足,寒凝痰滞,痹阻于肌肉、筋骨、血脉而成。治宜温阳补血,散寒通滞。方中重用熟地黄温补营血,填精补髓;鹿角胶温肾阳,益精血。二药合用,温阳补血,共为君药。肉桂、炮姜炭药性辛热,均入血分,温阳散寒,温通血脉,共为臣药。白芥子辛温,温化寒痰,通络散结,且善达皮里膜外;少量麻黄,辛温达卫,宜通毛窍,开肌腠,散寒凝,共为佐药。方中熟地黄、鹿角胶得麻、芥、姜、桂之宣通,则补而不滞:麻、芥、姜、桂得熟地黄、鹿角胶之滋补,则温散而不伤正。生甘草为使,解毒而调诸药。本方诸药合用,温阳与补血并用,祛痰与通络相伍,可使阳虚得补,营血得充,寒凝痰滞得除。

全方配伍特点:滋补之中寓温散之法,补而不滞。

运用:

(1) 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阴疽的常用方。以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者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本方熟地黄用量宜重,麻黄用量宜轻。若气虚明显者,可加党参、黄芪甘温补气;阴寒重者,可加附子温阳散寒;肉桂亦可改为桂枝,加强温通血脉、和营通滞作用。

(3) 使用注意 

凡阳证疮疡红肿热痛,或阴虚有热,或疽已溃破者,皆不宜使用本方。马培之云:“此方治阴证,无出其右,用之得当,应手而愈。乳岩万不可用,阴虚有热及破溃日久者,不可沾唇。”(《重校外科证治全生集》)
编辑:蓟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