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耳诗莹 |《后西游记》(明清小说续书评介之三)

 古代小说网 2020-11-29

       本节,请各位看官欣赏《西游记》的续书——《后西游记》。内容丰富有趣,包您满意!

故事缘起

      自唐僧师徒四人取回真经修成正果200年后,从花果山的灵石里又蹦出一只石猴,自称齐天小圣孙履真,在花果山无漏洞得了自心中的真师传授,传了老大圣的道。得到老大圣真传的孙小圣,在东海钓龙,在西山伏虎,在阴司同十王辩生死善恶之理,到瑶池坐索仙桃仙酒……风采不输其先祖。

       更了不得的是,他还像当年的孙悟空一样闹了天宫,玉帝打不过,只好请他的祖师爷斗战胜佛来收服孙小圣。大圣将当年他头上的金箍送给孙小圣,让他去西天求解

什么叫求解?

      却说当年真经取回之后,不但没有消愆灭罪,而且使中土佛教流入讲经说法,真经成了和尚欺诈敛财的工具。

       如来说,光有真经还不行,要有真解才能使人会悟真经的意思。当年唐僧取经的时候,走得匆忙,没来得及将“真解”一起传给他。所以,他让唐僧再去寻一个僧人,前往灵山求取“真解”。如来真是个无良商家。

主要人物——取经二代


       为求真解,又一个师徒四人的团队应运而生,我们姑且称之为“取经二代”。我们来看看“取经二代”都有哪些成员:

1、冷静沉着稳得不行的最佳师父——唐半偈

      这个师父可比唐三藏讨人喜欢多了,他明辨是非,不再像唐三藏一样胆怯懦弱爱哭,甚至面对妖魔都仍然能保持镇定,更具有得道高僧的风范。

        众人口里虽恶言恶语,要拿要捉,跑来跑去,只是不敢近身。唐长老见此光景,一发正定了心性,毫不理他。众鬼乱了许久,没法奈何,只得渐渐散去。

——第二十一回 城中夜黑乱魔生 潭底日红阴怪灭

2、讲文明懂礼貌的最佳辩手——孙履真

孙小圣比起孙大圣,虽仍是英勇好斗,但多了几分成熟与智慧。第三回孙履真下幽冥地府,为了通晓死生善恶的道理,他去拜访十殿阎君,他为被魏征所斩的泾河龙王喊冤,辩得十殿阎君哑口无言,甘拜下风。不像他的祖宗凭借暴力从生死簿上删掉了姓名,引起了阎王殿一片混乱,辩手孙履真是以才华横溢的论理胜了他的对手。

        孙小圣道:“若说今世无罪遭刑,足以报前世之冤业,则善恶之理何以能明?若今世仍使其犯罪致戮,以彰善恶之不爽,则前世之冤愆终消不尽。况前世又有前世,后世又有后世,似这等前后牵连,致使贤子孙终身受恶祖父之遗殃,恶子孙举世享贤祖父之福庇,则是在上之善恶昭然不爽,在下之善恶有屈无伸矣。恐是是非非,如此游移不定,不只足开舞文玩法之端乎?”十王齐拱手称扬道:“上仙金玉之论,几令我辈搁笔,不敢判断矣。” 

——第三回 力降龙虎 道伏鬼神

3、依旧好色贪吃却也很稳的最佳辅助——猪一戒

      当年猪八戒离开高老庄,高翠兰怀胎十四年,生下了猪一戒。猪一戒继承了父亲的贪吃好色,但相比前作时常闹着散伙的猪八戒来说,猪一戒更踏实,整天挑担虽有怨言,但从未不侍奉师父,战斗是也毫不退缩。

        猪一戒先对佛拜道:“老佛祖,我猪守拙虽蒙唐师父收入教门。但我是个众生,邋邋遢遢,凡事要老佛另眼看顾,千万不要与我一般见识。

       拜罢,又对唐半偈拜道:“弟子虽做和尚,也要讲过,只好做个名色和尚。要讲经说法,又拙口钝腮。要募缘化斋,又碍口识羞。要焚修功课,又贪懒好睡。要省吃俭用,又食肠宽大。只好执鞭随镫,挑行李,做夯工,随师父上西天去求真解罢了。

       唐半偈道:“若能跟我到得西天,求得真解,便是上乘工夫。还要讲经功课做甚么?”猪一戒道:“好师父!好师父!这样师父方是我的真师父。

——第十一回 后因不昧皆前果 外道收回即本家

4、依旧勤劳踏实——沙致和

      第十五回出场。沙僧的徒弟。唐三藏以沙弥求经功行未完,遣其护唐半偈渡过流沙河,随唐半偈往西天求真解。于是沙弥在流沙河等候。制伏假冒自己的媚阴和尚后正式拜唐半偈为师。唐半偈赐其法名沙致和。

       沙弥如同《西游记》中的沙僧一般,勤劳踏实,护送唐半偈西天求解的路上,任劳任怨。

取经二代与一代的不同

      《后西游记》中的四位主角,主要以模仿原作人物而来,那么取经二代和一代有什么不同呢?相比前作四人带有人性、兽性、神性糅合的特色,《后西游记》中的主角基本不存在兽性的表现。

妖怪形象

       除了师徒四人,取经路上当然少不了妖怪。

       以下列举几个有代表性的妖怪:

新妖怪与老妖怪的不同

    《后西游记》中的妖魔形象,不论是自然环境产生的还是社会观念幻化的,大部分具有强烈的哲理意味。作者不再精心塑造妖魔特有的兽性,也不再赋予他们情感。

       妖魔成为作者说理的附庸,成为某个概念或观点的符号。从来历到名字再到神通,妖魔不再具有神性、野性,都成为抽象的理念符号。

       从来历看葛藤村中不肖子孙的乖戾之气所生的獾子妖、本是祥瑞却被打死重新托生的麒麟、温柔乡的麝妖、恶山生恶气招的恶妖恶怪、人心孽海余戾造成的蜃妖。

      这些妖魔不再是自然环境天生地长的,大部分都是人世妄念所生的祸端幻化而成。

       从名字看:缺陷大王、媚阴和尚、解脱大王、文明天王、十恶大王、佛妖、阴阳大王、造化小儿、不老婆婆、冥报和尚。

       只从名字看根本看不出其本体,连名字都成为了抽象的符号,寓示着道德的缺陷或社会的晦暗。

       从神通手段看:三十六坑杀人将七十二堑温柔兵、文笔压人以财压人、代天施化用圈儿套人、玉火钳夹人痴情丝缠人。

       这些神通手段也大多与妖魔的本体兽性、天赋技能无关,多具有高度的社会寓意。

小行者破“不老婆婆”

       不老婆婆与小行者的缠斗过程,充斥着性欲的隐言晦语。不老婆婆的武器“玉火钳”谐音“欲火”、小行者的金箍铁棒分别代表了女性、男性的性器官。

       缠斗过程中“举起铁棒攥紧了凝一凝,先点心窝,次钻骨髓,直拨得那老婆婆意乱心迷,提着条玉火钳如狂蜂觅蕊,浪蝶寻花,直随着铁棒上下高低乱滚。……又杀了几合,直杀得老婆婆香汗如雨,喘息有声。”

       这种看似描写战斗过程实则是对性事的隐晦描写,充满象征意义

       待最后不老婆婆摔碎玉火钳触死,喊道“玉火,玉火!我不老婆婆为你累了一生”。“小行者道:‘此乃自作自受,不必怜也。恐传流后世又要造无边孽障,真可怜也!’”各得玉火钳的女子四散,“欲火”终不能灭,将继续在世间流散,世人也无法摆脱欲的掌控。(见书第三十二、三十三回)

思想特点

1、象征模式的寓言小说

      尽管与《西游记》使用类似的结构模式和同样的佛教人物,《后西游记》的作者在许多场合并没有过多地依赖前辈吴承恩创造的情节和人物,例如《后西游记》的每一次冒险经历都用一种独创的情节来详细图解一种精神理念,这些人与魔象征地表现了抽象的概念,也就是恶行、期望、感情或者世人的几种类型。

      《后西游记》从表层结构来看,确实是一本救世度人的神话故事,但从其故事内容来说,其关照现实、讽喻世事却是不容忽略的事实。其基层结构就是借神魔鬼怪故事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讽刺和揭露。

仍要人事的阿傩、伽叶

        唐三藏领了木棒,命孙悟空执着,又合掌礼佛三匝,而后退去。才走离宝殿不远,后面阿傩、伽叶赶来说道:“你前番取经,你说不知道规矩,不曾带得人事,只送我一个紫金钵盂,轻贱取去,所以度不得世,救不得人。今番求取真解人来,须先与他说明,须多带些人事来送我,方有真解与他。若不带来,莫怪临时掯勒。”

——第五回 唐三藏悲世堕邪魔 如来佛欲人得真解

2、讽佛

       《后西游记》中塑造了很多佛门弟子的形象,其所作所为暴露了佛门的丑陋。

       这些佛门弟子形象有两个共同点:

       一是自称正统。生有法师“传的是陈玄奘第六代衣钵,求来的三藏真经无一不通”;点石法师“外相宛如罗汉”;冥报和尚“色相庄严,不知者定以为是活佛”。

       二是这几个佛家弟子都以佛敛财,借着佛家的名号打着传经的名义诈骗民财,个个赚的盆满钵满。第三十六回,莲化西乡冥报和尚, “开一丛林,参禅学道动辄数千人;作一善事,舍帛施钱必以百万计。”一旦有人质疑,便使咒咒人,让人登时跌倒、昏迷不醒。

       作者在行文中也借中分岭老和尚之口直斥这种行为“期后来佛教日盛,为性命真修者少,贪善名假托者多,往往挂榜修行,招摇为善。……还有一等不肖的和尚,满口胡柴,充做高僧,登坛说法,哄骗得愚夫愚妇,金钱供献,奔走如狂。”

3、讥儒

      小说一开始,虽然从佛教的角度作了一番自我批评, 对韩愈反对迎接佛骨舍利的行为表示赞赏,但却并非由此入儒。对于自诩正统、排斥异己的儒学道统,作者也给予了辛辣的嘲讽和戏谑的调侃。

        通臂仙道:“世上有三教,曰儒,曰释,曰道。儒教虽是孔仲尼治世的道法,但立论有些迂阔。他说‘天地间人物有生必有死,人当顺受其正;仙佛求长生不死,皆是逆天’。衣冠礼乐颇有可观,只是其人习学诗书专会咬文嚼字,外虽仁义,内实贪奸,此辈中人,决无成仙之理。不必求他。要求还是释、道二教,常生异人。

——第一回 花果山心猿流后派 水帘洞小圣悟前因

4、自我修行与救世

      最初求解目的是为超度众生,但《后西游记》最后结尾作者却消解了真解的效果,真解也未能达到最初救世的目的:“敬宗即位,不知留心内典,就有不肖僧人附和着乌漆禅师高扬宗教,败坏言诠,……所以渐流渐远,渐失其真。”

       真解救世的目的依然消弭,但师徒四人在这求解过程中都得以定心,最后成佛。这种结局并非一蹴而就,前文也有对真解无法救世的预示。在第三十八回求解众达到灵山,世尊便叹息到:“纵有灵文,止可是暂消一瞬;任传真解,也难开释多生。不如削去言诠,使他渐忘知识,倒是返本还原的妙义。”

       求解的结果被消解,但求解的过程仍然具有存在的意义,这也是作者内心深处真正想要表达的思想。

成佛后的孙悟空

        孙小圣道:“成佛的祖大圣在哪里?”金星用手指道:“那云端里不是!”孙小圣道:“待我看来。”将身纵至云中,只见那成佛的祖大圣:容虽毛脸,已露慈悲之象。眼尚金睛,却含智慧之光。雷公嘴,仗佛力渐次长平;猴子腮,弄神通依稀补满。合眼低眉,全不以力;关唇闭口,似不能言。善根可掬,疑不是出身山洞;恶气尽除,若未曾闹过天宫。孙小圣看了又看,狐疑道:“我闻老大圣英雄无敌,怎么这样温柔?莫非是假货?且试他一试。

——第四回 乱出万缘 定于一本

       成佛后的孙悟空变成了观音,亲手将金箍套在孙小圣的头上;孙小圣护送唐半偈取得真解,修成正果,而真解亦没有拯救世人。

       《后西游记》虽然是仿照《西游记》将取经之事重演了一遍,但作者显然认识到《西游记》结局的荒谬,因此设置了这么一个循环。

       取经的师徒五人,就算还有取经三代、取经四代,他们永远无法达到救世的目的,他们最多也只能拯救自己。

报告人:耳诗莹

小组成员:耳诗莹、王程程、岳小岚、张心竹、陆雨喆、朱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