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维认知|大脑中走得越远,现实中走得越稳

 走路先生 2020-12-01

♬ 点上方绿标可在音乐下阅读


不 同 的 城 市
相 同 的 你

2019.07.31

北漂784天

小草论职场中的好朋友

全文2849个字

建议阅读时长15分钟

《论语·第二章·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三十而立,是说在前面阶段的学习和充实自己修养的基础上,确立自己在为人处事,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三十岁的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起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简单说,三十岁的人应该能坦然地面对一切了。它可以用立身立业立家三个方面概括。

立身,立身就是确定自己的品格和修养,它包括:思想的修养,道德的涵养,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自强是立身之本,别把自己的需求寄托在父母的资助上,寄托在别人的帮助上,那都是软弱的表现。立身是对每个人立足于社会最起码的要求。

立业,立业就是确立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三十的人应该有比较固定的职业。从事每项事业都熬有本领,就是一技之长。这是为生的必备,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每个人的各方面要求都会越来越高。立业不但是求生的手段,也是尽社会责任所必备的。

立家,立家就是应该有了自己的家庭,当今社会激烈竞争,到底是先立业后成家,还是先立家后立业,每个人情况不同,每个人的承受力也不同。三十而立是年轻人对自身最起码得要求,虽然现实离我们的期望有很大的距离。

深度认识“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北宋大家张载的名言。张载(1020-1077)字子厚,北宋大儒,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

四十不惑,是三十而立的下一个阶段,四十不惑,是说用自己的原则在经历许多的人和事后,对自己的原则不惑。

五十知天命,也不是所谓的宿命论,而是明白所谓的命运,现在的一切一切,都是自己早就的,因此就不应怨天、不尤人。

六十耳顺,是说这个时候,能明白是非,好的坏的自己能辨别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到了七十岁的时候,在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都成熟,做事的时候不是想什么就做什么。(不同的阶段体悟不同,无经历无实际体悟,因此只有文字没有感受)

论述引用孔子论语字句,表达对人生不同阶段的思考,字句解释有三个层级,原句(形而上论),现代人解读,后儒学大家深义,大脑中储存对人生不同阶段思考的方式和标准决定了人生的形态。思想的深度认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思想认知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律在学习、应用、请教、探讨、总结、专注、借鉴、听取、留同存异、分辨角度、突破瓶颈、自我优化、无知到有知、有知到优质,优质到品质中,正心术、立正学、走正道上。

历史人物中有“开国帝王、中兴英主、庸主昏君、亡国之君、起义领袖、谋士说客、历代名将、济世能臣、误国奸佞、思想巨擘、文学大家、隐逸高士等”引用《毛泽东点评历史人物》对人物的分类。

论路演思考在大脑进程中的重要性

提取思维认知最好的方法是在不同的历史人物传记中,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反复领悟为人处世的方法。大脑在思考中会存在灰度空间,认识灰度空间可以借用提取思维认知的方法。借用网络文章的内容中提到,华为任正非在创业三十多年来,从来不觉得可以高枕无忧,他内心总是充满忧患,在华为蒸蒸日上的时候,他专门写了《华为的冬天》,警告大家要准备过凛冬。在云淡风轻的时候,他做出极限生存的假设,从操作系统、芯片等各方面,都为最坏的情况做出准备。任正非说:“我们无法准确预测未来,但仍要大胆拥抱未来。面对潮起潮落,即使公司大幅萎缩,我们不仅要淡定,也要矢志不移地继续推动组织朝向长期贡献的方向去改革”无独有偶,马化腾也专门做过一个《灰度法则的七个维度》的演讲,他说:“在腾讯内部的产品开发和运营过程中,有一个词一直被反复提及,那就是“灰度”“互联网是一个开放交融、瞬息万变的大生态,企业作为互联网生态里面的物种,需要像自然界的生物一样,各个方面都具有生态系统汇接、和谐、共生的特性。从生态的角度观察思考,我把14年来腾讯的内在转变和经验得失总结为创造生物型组织的灰度法则,这个法则具体包括7个维度,分别是:需求度、速度、灵活度、冗余度、开发协作度、创新度、进化度”

灰度测试,是深度思考不可少的步骤。不确定性下的灰度,即是在大脑中行走的形态,所以体验不适的事物,放下先见之明,走入他人世界,这个非常重要,同时要保持学习、观察、交流、思考。

提取思维认知后会出现,有好多知识点自己未曾思考,也未曾经历过的现象;于是也会出现一段时间得茫然,这是正常的心理变化,能够在他人的世界里明辨自身不足,同时会出现空杯思维,空杯思维不是沉默寡言,而是对思维认知有了结构体的认知。

每本书的目录是这本书的论述结构,每篇编剧的梗概是这部影片的故事结构,每篇沟通的案例里面都有沟通者的思维结构,每场培训都有它的培训思维。先读懂结构体,再思考在什么样的情景下会锻造这样的思维结构。

结语

写到此,我想起了一件事情,在市场运作时,自身暴露了太多问题,很多实际中需要提前考虑到,大脑里面完全没有画面,面对运作的流程就是一片空白,即使领导反复耐心的教导,我也连接不到将要发生的事情,所有的人与事都是未知,而且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那一刻非常的苦恼,后来经过观察、试错、总结,记录所有遇到的问题,零时想到解决办法,过后总结出的办法,参与协同运作市场的同伴们的职能,整件事需要何种结果标准,反复的提炼里面的流程结构,顿然发现事情在大脑里面行走的重要性,事情在大脑里面行走有几种方式,走进他人的世界,将他的事情在自己的大脑里面行走;预先思考自己接下来要做的事,将事情的发生、经过、进展、要点结构屡清楚,在自己的大脑里面行走。后来总结到市场运作的思维结构。

可以深度思考时间、空间、参与人、结果标准之间的逻辑关系,留给认真看完这篇文章的人,可以在留言区探讨.希望有更多的思维碰撞,唤醒更多对思维认知不清,不够的同行路人,可以提炼出这篇文章的思想结构体;同时以此篇文章勉励自己在今后的道路上能够读懂、看懂、听懂更多人与事。

底层系统的认知,决定知识的容量

明白学习的需要,稳定学习的状态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浅意为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更快。

问耕耘

人的一生会遇到2920万人 

而两个人相识的机率却只有0.000049 

能成为你的好朋友是一件小概率的的事 

所以我很荣幸

有职场心事可以找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