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部“招聘宣传片”开启单霁翔的“网红故宫”之路

 凹凸镜DOC 2020-12-01

4月8日,执掌故宫博物院7年的院长单霁翔退休,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接任。单霁翔在任期间,从修文物的王津,到故宫文创、口红,再到文化活动“上元之夜”等,故宫屡屡在互联网上掀起波澜,成了炙手可热的“网红”。

然而,将时间往回拨3年,我想很多人都是通过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开始认识“网红”故宫的。2016年,纪录片上映时,我们写了一篇评论《豆瓣评分9.4的故宫“招聘宣传片”》,今天旧闻重载,希望大家不要被当时清奇的思路,“犀利”的文风逗乐。

豆瓣评分9.4的故宫“招聘宣传片”

跳脱宏观国家观叙事,从个人小视角切入的三集历史题材纪录专题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2016年爆红。豆瓣上高达9.4的评分,简直不可思议,直接诱惑我熬夜把它看完。片子确实好看,但是如果这9.4的评分是给美轮美奂的文物或魅力无穷的匠人我十分同意,如果是给这样叙事混乱、构思简单的故宫招聘宣传片我不能理解。因为我觉得从整个片子来说,它不应该有好于99.9%以上纪录片的神誉。

今年从国家叙事的传统中解放出来的两部历史题材纪录片都受到很大的欢迎,《金城兰州》将个人放到历史中去,叙述一个城市的兴衰变化,《我在故宫修文物》让现代人穿梭在悠久的文物里,用精湛的技艺将文化延续。两部片子跳出传统专题片的框架,将厚重悠远的历史进行个人化解构,生产出来大家觉得接地气,有意思的所谓纪录片。

这一种类型纪录片受到大家欢迎,恰巧说明我们几十年培养起来的观看专题片习惯已然被大多数人厌恶,而且也说明中国纪录片市场的类型是如此的单一。要么就是官方宏大叙事,好么就是地下独立边缘,稍微把官方和个人化结合一点,生成出来的化合物,就如一阵魅力无限的小清新之风使整个纪录片市场波涛汹涌。

《我在故宫修文物》讲述了一群故宫上班族,为了迎接故宫90年院庆,书画、青铜器、钟表、木器、陶瓷、漆器、镶嵌、织绣等小组在组长带领下,赶工修复文物的故事。而且因为小组众多,三集时间里为了公平的出镜的时间,每个小组只是重点修复一件文物。其中,钟表和漆器组得到导演宠爱,钟表组去厦门出了趟差,漆器组上山割了一次漆。极其简单的构思,就是因为特殊的职业和无价的宝物,让大家看的欲罢不能。

“谁在乎节奏和叙述呀,一直拍文物的大特写我都百看不厌。”“谁关心是不是纪录片呀,我只想知道怎样能去故宫工作。”好的题材可以使纪录片轻松获得关注,这部片子就是最好的代表。与其说是纪录片的成功,不如说是纪录片选题的成功。

这部纪录片选择人物群像设计,将每个小组的人物进行简单介绍,说明他的工作内容和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然后不断强调师徒关系,文化传承,最后为塑造部分主要人物,就强硬加上一两个细节让整个故事饱满。如老师傅特意骑着电动车到故宫门外执行任务——抽烟。

整个片子最重要的叙事就是介绍小组人员情况,小组里年龄大的领导就介绍他的师傅,介绍他如何拜师学艺或顶替父亲来修文物,年龄小的就介绍他哪一年从哪个学校毕业,最后既然还介绍故宫每年从全国招聘80个应届毕业生。

公司发展历程介绍,公司部门介绍,公司领导和人员介绍,公司上班时间介绍,最后公司招聘人数介绍……请问这不就是一部故宫招聘宣传片吗?难怪这么多人看完片子的第一反应是我喜欢这种工作,我想去这样的工作环境工作。

纪录片的节奏控制很简单,画面接不下去,过渡到空镜头,人物同期声太长,过渡到空镜头,一个小故事讲完,过渡到空镜头……反正过渡到空镜头就好。为了不让观众长时间的只待在狭窄的空间看文物,不断的将镜头拉到室外。可是你拍了七个月的时间难道就这么些空镜头吗?如此残破的空镜头根配不上文物和故宫的美。

整个片子除了修文物镜头,剩下的就是4次外景,厦门出差、山上割漆、故宫北院以及美院看展,剩下的就在故宫花草,小猫,杏子,宫墙楼阁等空镜头中多次切换。其中两个女孩喂猫出现了两次,(一样的镜头),打杏子也进行了两次,而且我认为外出割漆和打杏子对于整个故事构成作用不大。人物繁多,强硬剪切,使得整个片子节奏混乱。

至于解说和人物对白我没有太多的槽点,解说幽默风气,这也是它接地气的原因。对白因为把前面的问题剪了,所以呈现出来总感觉很尴尬。明明很短就回答完问题了,但是看着机子一直还在而且拍摄者保持沉默,被拍摄者就很不自然的没话找话,那种尴尬的神情淋淋尽致。但是其中一位极强的逻辑和语言天赋确实把我震撼到了,导演也很知趣切换各种空镜让他说完。

“文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你看,我们从过去最早的时候说,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玉就是一块破石头,它有什么德性啊,但是中国人就能从上面看出德性来。所以中国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个人一样,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个椅子。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所以我跟你说,古代故宫的这些东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把自己想办法融到里头去。人在这个世上来了,走了一趟,虽然都想在世界上留点啥,觉得这样自己才有价值,很多人都一般认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是因为把这个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价值,其实不见得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方面。他在修这个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他上面已经把自己也融入到里头。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干什么,要文物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让它传播文化,对吧,不是说文物就是为了保留一个物品放在那儿,那没有什么价值。”

最后我觉得对于这部片子赞美的声音太多,但是仔细看来9.4分的作品还是不那么完美,所以我们需要批评的声音。往大里说,国内整个纪录片市场都缺少批评的声音,很多独立纪录片都拍老少边贫地区,所谓的“妓女警察黑社会,穷山恶水长镜头”,拿“独立”当个性,把“苦难”当消费。

官方纪录片相对独立人拥有巨大的投资,可是除了厚重的解说,强大的特技,超炫的镜头,就是赤裸裸的思想文化宣扬。好不容易出了《舌尖上的中国》、《金城兰州》、《我在故宫修文物》……可是看上去觉得还是有所缺失,略有遗憾。


凹凸镜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凹凸镜DOC

推广|合作|投稿  加微信☞pjw200951288

加入交流群或工作团队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