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越禁止孩子越要做,父母需要懂得的“白熊效应”

 顺势养育 2022-12-05 发布于浙江

父母和孩子无形的墙在无意识中被建立。

--斑鹿

现在大家按我的指令,不去想红红的番茄。

你脑海中出现的是什么?

一定是那个红红的番茄。

为什么会这样子?

大家可能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有时越是想要忘掉越是反复回忆,越是告诉自己不去想的越是去想。

就是心理学上说的“白熊效应”。

“白熊效应”,又称“反弹效应”。

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对人类思维抑制影响曾做过一个实验。他要求曾被白熊惊吓或伤害过的参与者不要再去回忆当时害怕或痛苦情景,也不要再去想那只白熊。结果人们的思维却出现强烈“反弹”,参与者们脑海里很快浮现出一只白熊,并不断回忆当时的恐惧经历。

实验结论:当我们刻意转移注意力时,思维也开始出现无意识的“自主监视”行为——监视自己是否还在想不应该想的事情,使我们无法从根本上放弃对事情的关注。

简单来说就是,当我们被要求不要去想或做一件事时,我们的注意力已经成功地“扎根”到这件被告知“不要想或做”的事情上了。

比如,很多父母经常反复告诉孩子不能吃糖,在孩子脑海中反复去想的是“吃糖”这件事情,对于不能,不可以这样的词会模糊掉。结果就是,父母们越不让孩子做的事情,孩子就越有一种想要“逆反”去做的冲动。

懂得了“白熊效应”的机制,父母在和孩子的沟通上如何才会更有效的?

1.多做正向表达,减少负面评判

对于孩子来说,影响最大的就是父母,无论是言行还是情绪,甚至会变成孩子日后的模式。

在亲子沟通里,父母们对待孩子的不同态度和表达方式,也会让孩子出现不一样的反应。

有些父母觉得孩子经常跟自己做对,唱反调。很有可能就是出外沟通方式上。

比如,有些父母经常会说:都这个点了,作业怎么还没写好,还在哪里磨叽。

父母认为是在向孩子表达关注,而孩子却认为父母在责备,一点也不理解自己。

孩子都是情绪感应机,当你着急、焦虑想要掌控他们时,他们便会心生抵触情绪。

这时,尽量减少说否定词,减少催促和命令语气,将“不行”、“不可以”、“快点”等否定词,换成一种正面的,陈述事实的说法。

比如上面的说话方式改为:睡觉时间快到了,你看看还有哪几项作业没做。

如果真的和孩子对抗上,一定要先处理情绪,再来和孩子沟通。

2.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给孩子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

人的一生都是在追求归属感和自主感。

孩子出现对抗或其他问题,往往是在满足归属感和自主感上出了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和孩子一起来制定规则,把权力交给孩子,这样在未来执行的时候也有更好的配合度,并让孩子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3.尊重孩子天性,顺势引导

尊重孩子天性,并不是说孩子想怎么样就随他怎么样,这叫放任。

尊重是建立在理解得基础上,理解孩子独特的个性,理解孩子发展的阶段性,知道他们当下真正的需求,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适当协助和引导,顺势而为。

4.父母的言传身教帮助孩子良好习惯的建立

任何习惯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帮助孩子去养成好习惯不能只靠强硬的指令,更需要父母示范,孩子有个榜样,他们会做的更好。

懂得了孩子的心理,父母和孩子之间有了有效的沟通之后,亲子之间的关系势必会更加融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