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学义: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治湿疹】

 昊晟堂 2020-12-02

赵学义,主任医师,现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任山西省中医药学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2 年 8 月被选为首批“山西省中青年中医临床领军人才”,2013年拜国医大师王琦门下。毕业20余年一直从事病研究皮肤科临床工作。临床上善于采用中医药辩证施治,并结合现代医学知识,治疗各种皮肤病如湿疹、痤疮、银屑病、脱发等疗效确切。采用美容外科手术治疗各种皮肤肿瘤、严重影响美容的各种色素痣及瘢痕、腋臭、甲沟炎疗效可靠。

湿疹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据相关流行病学分析,我国湿疹的发病率大约7.5%,湿疹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种。湿疹容易复发,常常会迁延成慢性,临床上往往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烦恼。对其治疗,西医一般采取润肤膏、抗菌剂、皮质类固醇以及免疫抑制剂等,暂时的缓解症状,无法达到根治的效果。中医强调整体辩证论治,通过对全身的调理,减少疾病的复发,临床上也得到很多患者的认可。

1、传统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湿疹古代称为“浸淫疮”“风”“癣”,《金匮要略》中记载“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黄连粉主之”。《医宗金鉴》中有载:“血风疮证生遍身,粟形搔痒脂水淫”,《外科启玄》中用“湿毒疮”来描述足踝部的湿疹。后世医家对其的命名有很多,头面部的湿疹称为“头面疮”,鼻部的湿疹为“鼻瓷疮”、“乳头风”为乳头湿疹、“脐疫”为脐部的湿疹、“肾囊风”为描述阴囊部湿疹。现在一般都命名“湿疮”。
湿证的病因比较复杂,属于一种皮肤炎症,西医至今也没有明确的病因,有丘疹、丘疱疹,渗出、苔藓样变等多种皮损表现。中医认为一般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者过食辛辣食物,导致脾胃损伤,湿热内生,兼之外感风邪,风湿热三邪合而致病。一般分为三型:湿热蕴盛型、脾虚湿蕴型、血虚风盛型。赵学义主任认为肝经郁热、脾虚湿停证型患者一般临床症状为皮肤红斑、丘疹、色淡红,少许鳞屑,有抓痕及结痂,瘙痒剧烈,影响睡眠,皮肤干燥,平素脾胃怕凉,食冷物后易腹痛或腹泻,舌暗红,苔薄白或黄,脉滑


赵学义主任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发现有一证型患者属于肝经郁热,脾虚湿停证,多由于平素情志不疏,肝气郁结,加之先天脾胃虚弱或过食辛辣肥腻,导致脾失健运,湿蕴于内,阻遏阳气而致。治以疏肝解郁,健脾利湿。

病案1

患者,王某,主因全身泛发红斑丘疹伴瘙痒2月余于2019年10 月 28 日就诊。
症见:躯干、四肢泛发大小不等的红斑、丘疹。部分融合成片,表现散在大面积抓痕、结痂,抓破后少许渗液,皮损以躯干部明显。胃口怕凉,眠差,舌质红中间略暗苔薄黄,脉滑。
中医诊断为湿疮、湿热蕴结证。
中医治以清热凉血、利湿止痒。
具体处方为:牡丹皮15g、赤芍12g、白茅根30g、白鲜皮15g、地肤子12g、白蒺藜12g、知母15g、 炒苍术 15g、 泽泻 15g、 当归 10g、 益母草30g、茯苓20g、车前子12g、苦参6g。
西医用盐酸左西替利嗪口服液抗过敏止痒治疗,服药一周后,患者无明显好转,全身瘙痒无减轻,之前的辩证从皮损表现入手,效果不理想,分析患者病情反复发作,辗转找寻医生就诊,故情绪也受到影响,肝经郁结,内有蕴热,患者平素胃口怕凉,腹胀,进食冷物后易腹泻,湿热内蕴,并非是纯粹的血热症,故应选择顾护脾胃药物,夜间瘙痒明显影响睡眠,故选方为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具体处方如下:柴胡 15g 黄芩10g、 半夏 15g、 党参 10g、 甘草 6g、 生姜 6g、 大枣10g、 当归10g、川芎10g、茯苓10g、泽泻10g 、白术10g。

服药一周后,患者自觉瘙痒明显缓解,全身无新发皮损,继续服用一周后随访,全身症状消失。


2、方药分析
小柴胡汤和当归芍药散都属于和解剂,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为和解少阳的代表方,主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此方中君药为柴胡,苦辛微温入肝胆经,能疏畅肝经之郁热,黄芩苦寒,归肺胆胃大肠、小肠经,有清热燥湿止痒、泻火解毒的功效,两药合用,达到外透内清共解少阳之邪;半夏、生姜和解胃气,人参、大枣益气健脾,扶正去邪,刚好应证了刘华一提出的“中焦固而百病去”,本方中选党参代替人参,取党参平补作用较缓和,防止人参补益之力过大,诸药合用,使外邪得以外出,枢机得利,胆胃调和病症去除。当归芍药散出自《金匮要略》,为和解肝脾方,养血调肝,健脾利湿,主治:肝血不足,脾虚湿停证。方中当归、白芍、白术、茯苓有健脾的功效,脾气健运则湿自去,兼以养血润燥,缓解皮肤干燥的症状,茯苓、泽泻可利水渗湿,川芎行气活血。如有严重睡眠差者,加煅龙骨、煅牡蛎,以重镇安神。


小结:中医讲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临床中不必拘泥于一种证型。

肝经郁热、脾虚湿停证的主要辩证要点为:皮损红色丘疹、鳞屑,剧烈瘙痒、干燥,无明显渗出,平素胃口怕凉,舌暗或者舌体中间暗红,苔薄白或者薄黄,脉滑。

本文摘自《药学研究》202007期,作者陈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