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长行原创散文丨让故乡走向远方

 真言贞语 2020-12-04

让故乡走向远方

文/周长行

想回老家定居多年,真正开始拾掇老屋老宅才是近期的事情。故乡“美丽乡村建设”,要求把危屋破墙翻新换样,这样一来,我才下定决心回去将残垣断壁和那座几乎塌架的老屋统统做了处理,并着手准备把我的创作室从济宁闹市区搬到父母留下来的宅地上。

屈指算来,我离开老家已半个多世纪,与当年相比,如今的村庄基本上是面目全非。我熟识的老人们大都相继离世,年轻人也都到外地谋生。老了的我想回去,村子里的年轻人想出去。但是,这与所谓的“围城现象”有所不同。正如我去年发表的那篇纪实散文《回不去的故乡》中所描写的:村庄变大了(向外扩展了一倍多);变高了(有不少二层楼房);道路变宽变直变平了,都是柏油路;然而,村子却变空了,真正居住的人越来越少,大白天也很少见到人来人往;变寂寞了,原来的学校撤销合并到另一个村庄去了,没有了孩子们的歌声、笑声和读书声,村里白昼的静寂比夜晚更令人不安。《回不去的故乡》发表后之所以引起强烈反响,说明类似状况比较普遍,甚至还会带来一系列值得上下关注思考和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比如,进了城的乡亲一旦经不起越来越昂贵的房费、学费、医疗费等等无法预料的困难,大概还会有一些人要重返故里,在村里毕竟还有他们可以耕种的土地。一些随子女进城的老人,他们大都还要回到故乡来打发余生。当下全国方兴未艾的“美丽乡村建设”,在我看来,好像是在为不可预知的“未来”做着让人难以置信的准备:一旦发生比新冠病毒更厉害的疫情,发生大地震似的灾难,爆发毁灭性的战争,等等不可掌控无法预期的天灾人祸,那么一个个原本分散的所谓“变空”了的村庄,就极有可能华丽转身为难得的温柔之乡、避难之所,人头攒动之地。大聚集必然导致大分散,大“裸露”必然导致大“藏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古来如此。

我不希望灾难,甚至害怕灾难,但是,灾难正以防不胜防你方唱罢我登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架势向人类袭来。这个庚子年轮番上演的“空城现象”,新冠病毒的“刁滑”特性都在警告人类:不要过分聚集,不要扎,不要都拥挤在空间逼仄的城市里……而高度分散的,暂时“空荡”的广大农村正在默默孕育着我们难以想象的“承接”与“容纳”功能!当下“美丽建设”的高歌或许正是农村未来分外受用的预言和预演。

我对“美丽乡村”的种种观察和思考,不仅曾经让我写作发表了一些文章和诗歌,它还决定了我事关余生的选择。我想身体力行地上演一把现实版的“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活报剧。五十年前,即1969年2月我坐着生产队的马车去当了兵。五十年后,我将要坐着搬家公司的皮卡回到故乡,从此落定心绪,不再漂泊。算不上衣锦还乡,但我将抱着我的几部作品履行一个中国作家一个老记者的使命而回到故里。走时我是一个20岁的青年,回来时已年届古稀。然而,我在写作上却正值旺年。我的那部以故乡为背景已写了15万字再也写不下去了奄奄一息的长篇小说《浑人八斤》,或许在故乡能够找到活路。另一部被我搁置了多年的长篇小说《故乡的凯旋门》也或许在故乡能够寻找到凯旋之门。或许不再是什么“或许”,而是根据自己的力所能及,去直面故乡真实的生活,以“短刀快枪”喜闻乐见的叙事风格,将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大事小情,家长里短,奇闻异事,蚂蚁上树,鸡飞狗跳,记录下来,发表出去,让故乡故事走向远方。

设若如此,回到故乡的我,岂不是又开启了一次从故乡的再出发啊……

(写于2020年12月1日)

【作者简介】周长行(男),1949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汶上县南站镇黄南村。1969年2月参军入伍。1990年9月转业回地方供职于济宁电视台。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资深记者、诗人。出版有长篇报告文学《鲲鹏腾飞的地方》、长篇传记文学《不醉不说乔羽的大河之恋》《乔羽恋歌》《伟大的我们》《大浪淘金》等。曾主笔撰写中央电视台39集大型电视系列片《大京九》,其由铁道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大京九解说词》已被中国传媒大学作为正式教材使用。退休后,致力于网络文学的写作,以其接地气、独立特行的作品获得国内外读者好评如潮。“作品至上,读者至上,生活至上”的理念,正是他奋力笔耕下潜民间的动力和目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