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图识病(214):腰背痛

 闫振文 2020-12-04

一位30岁女性,患有进行性中央腰背痛,无神经根病或神经系统症状。

胸腰椎的轴向(A)和矢状面T2W(B)MR图像在硬膜圆锥区(A和B)附近的T12椎体水平表现出硬膜内T2异质性高强度肿块(红色箭头),其内部囊性改变(蓝色箭头)。脊髓有明显的侧向移位(黄色箭头,B和D)。肿块呈不均匀强化,不侵犯邻近结构(红色箭头,C)。未见孔内扩张。

答案:神经鞘瘤 

胸段髓内神经鞘瘤1例

1 病历摘要(图1)

女,50岁;因“尿便失禁1年,加重伴双下肢不能行走1个月”于2018年1月入院。

查体:脐以下痛温觉减退,双下肢肌力I级,肌张力减低,双膝腱反射减弱,双侧病理征阴性。

术前胸段MRI提示:T7~11椎体水平脊髓内异常信号,考虑室管膜瘤可能大。

采用后正中入路手术,术中发现肿瘤完全位于髓内,选择后正中沟,纵形切开脊髓,见瘤体呈鱼肉状,质韧,界限清楚,沿肿瘤边界仔细分离至上下端暴露瘤周囊性病变,整块切除肿瘤及囊性病变组织,术中肿瘤全切除。

术后病理结果显示:髓内神经鞘瘤。

免疫组化提示:S-100阳性,Ki-67约1%。

术后病人感觉减退及双下肢肌力下降症状较术前明显缓解,二便失禁症状无改善。

术后随访1年,病人双下肢肌力恢复至Ⅲ级,但尿便失禁病程已久,恢复不理想。

由于经济原因,病人术后未行MRI或CT复查,导致术后影像资料缺失。

图1:髓内神经鞘瘤术前MRI及术后病理

1A~1B :T7~11椎体水平椎管内异常信号影,T1低信号,T2高信号,病变上下方可见脊髓水肿征象;1C矢状位强化像的定位片,病变明显强化;1DT2横断面增强扫描提示肿瘤位于脊髓中央1E术后病理(苏木精-伊红染色×100)

2 讨论

神经鞘瘤起源于Schwann细胞,但通常情况下,中枢神经系统纤维中并不含髓鞘或Schwann细胞;

因此,髓内神经鞘瘤极为罕见,而且多见于颈段,其次为胸段和腰段。

本例发生于胸段,为罕见病例。髓内神经鞘瘤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细胞可能源于髓内血管周围或脊神经后根异位分布的Schwann细胞,因创伤或炎症导致转化或增殖的Schwann细胞,也可能与迷走神经纤维异位、软脑膜细胞转化或间充质细胞分化有关。

本病不同于脊髓错构瘤,后者细胞来源为人体多能干细胞,是人体正常细胞基因突变,异常分化或过度增殖发生的肿瘤。

髓内神经鞘瘤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均缺乏特异性,常误诊为室管膜瘤、血管母细胞瘤或星形细胞瘤等其他肿瘤。

本病主要临床症状与肿瘤大小、位置有关,表现为受损脊髓平面以下的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WU等指出中年病人以持续性躯体疼痛或根痛为本病特征性表现。

髓内神经鞘瘤MRI表现缺乏特异性,结合本例并复习文献,总结如下:

(1)病变T1呈等或稍低信号,T2呈等或稍高信号,常伴瘤周水肿或囊变。

(2)病变呈均匀一致强化。

(3)肿瘤边界清晰。

本病应与髓内其他常见肿瘤相鉴别:

(1)室管膜瘤:多位于脊髓中央,好发下腰段,多呈等或长T1、长T2信号,瘤体多强化,边界清楚,常伴脊髓空洞;而髓内神经鞘瘤常偏一侧生长,极少伴脊髓空洞。

(2)血管母细胞瘤:好发于胸段脊髓背侧,T2WI多见血管流空征;而本病无血管流空征表现。

(3)星形细胞瘤:肿瘤呈长T1、长T2信号,边界不清,强化不均,脊髓呈弥漫性梭形增粗;而本病边界清楚,强化均匀。

髓内神经鞘瘤首选手术全切除,预后多较好。

孙兵等指出该肿瘤有两种生长方式:

一种是肿瘤自髓内偏向一侧生长至软脊膜下;

另一种为肿瘤完全位于髓内生长。

前者可以沿肿瘤边缘钝性分离软脊膜后切除肿瘤;后者根据病变所在位置,选取距肿瘤最薄处的后正中沟或后外侧沟,纵行切开脊髓后,再行肿瘤切除。术中应避免加重损伤脊髓及脊髓前动脉,在确保神经功能情况下争取全切除肿瘤。

手术时机最好选择在神经系统症状有进行性加重趋势时为宜,当病情持续进展至晚期则疗效欠佳。术中冷冻病理切片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马永刚等指出放射治疗可以减少肿瘤血供,降低手术风险。此外,如继发脊髓空洞,一般在实质性肿瘤切除后空洞自行消失,无需额外干预。

术后神经营养药物、激素、甘露醇以及扩张血管药物有助于脊髓功能障碍的恢复。

综上,髓内神经鞘瘤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缺乏显著特异性,应加强对该病的警惕和认识,以提高对髓内神经鞘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文献出处:魏伟,陈欣,于军,李旭琴.胸段髓内神经鞘瘤1例[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9,24(09):423-424.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