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名字的文化讲究(一)

 吉生起名 2020-12-04

古人非常重视人的名字,在取名字方面也有许多的讲究。

而且,古人命名方式与现在不同,一个人不仅有姓有名,还要另外取字和号。所谓“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寓怀”,此三者包含着个人的全部品格。

中国古人的名字,包含了很多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涉及众多文化知识。古人取名字的方式、内涵,对我们今天的取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名字是两个概念

“名字”在现代人的观念中,只是一个词。在古代“名”和“字”是两个词,在古代,甚至是现代,稍有文化的人大都有名和字。譬如:

   司马迁,字子长;

韩愈,字退之;

   李商隐,字义山;

曹操,字孟德;

     冯友兰,字芝生;

范曾,字十翼。

先有“名”,后有“字”

一个人通常先有“名”,后有“字”,有的文化人还有“号”,“名”和“字”通常是父母或者长辈给取的,“字”有时也可以自己取,“号”通常是自己取的,多富于情怀

如:李白号“青莲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陆游号“放翁”。

多大年龄才有名和字?

在《礼记·檀弓上》中记载:“幼名,冠字。”所以孩子一出生,一家人对小宝宝就要有一个称呼了,那么,取名的任务就需要父母长辈来完成。

在《仪礼》中讲到:“子生三月,则父名字”。现代生活中,则有提前取好的,也有在宝宝出生后办理出生证明前取的。

古人是如何取名的?

据《左传·桓公十六年》,鲁桓公向申儒问取名的方法,申儒说:“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生命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意思是说:以出生时的特征命名(信),如鲁友出生时,手有纹如“友”;以祥瑞的字来命名(义),如文王姬昌出生时,太王觉得其将来必昌;以相类似的东西来命名(象)如孔子出生时头顶如尼丘(山);用物品来命名(假),如孔子的儿子孔鲤,出生时有人送鲤鱼来;用与父亲有关系的事物或特征来命名(类),比如鲁庄公名同,其生日与其父鲁桓公相同。

成年的时候,举行冠礼(女子笄礼),就要有字了,《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许嫁,笄而字。”

“名”和“字”不同用途

《秦记》云:“名者,己之所以事尊,尊者所以命己;字,则己之所以接卑,卑者所以称己。”

就是说,名是用于晚辈在长辈前自称和长辈对晚辈的称呼的,字是用于同辈间自称和晚辈对自己的称呼的。古时自称时称“名”,称别人时称“字”,是基本的礼貌,如果违反便是不敬,所谓“指名道姓”是“直呼其名”也。因此,古人平辈互称,晚辈、后人对长辈、前人多以“字”相称,以示谦恭有礼。

(未完待续,下一篇继续讲名和字之间的关联,以及古人的名字对取名的启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