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周山荣公众号的第686篇原创文章 用小麦制成的大曲,是决定、上衡量白酒包括酱酒,究竟是不是传统固态法酿造的本质所在。酱酒高温大曲最好采购南方的软质小麦,更有利于制曲。按照传统,酱酒高温大典用的小麦,要求软麦:硬麦一般在7∶3左右。茅台制曲用的小麦,主要产自河南延津等地。仁怀的弱筋小麦,亩产仅150-200公斤。当地的小麦种植面积,近年来持续下滑。本期开始,山荣将就酱酒『七法』『天地粮曲人法器』的曲,与您分享。希望您读了以后,有所收获!怎么个重要法呢?行话说『曲为酒之骨』、『好曲酿好酒』,没有好酒曲,发酵不可能如意,也就不必说蒸馏了。这就是为酱酒『七法』中,将『曲』单列于『粮』之外的原因。传统大曲出现在明代后期,距今不过500年,它的历史虽然不长,可其技术发展之迅速,远远高于其他酒曲。『以小麦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形状较大并含有多菌酶类的曲块』。几年前,和酱酒业内一位『大师』当面交流,我说大曲之所以大曲叫『大曲』,就是因为它比小曲大。他回以哂笑——我想,他其实想反驳我,但又找不出由头来。这不是玩笑话。无论文献记载,还是老一辈酿酒专家们的说法,大曲就是因为个头大,才被叫做大曲。同时,不像小曲的制作原料多种多样,大曲无论在哪里,无论是什么香型,原料全是以小麦为主。大曲根据发酵温度的不同,可大略分为三种类型:高温、中温、低温。使用不同温度发酵的大曲,决定了酒的香型基础,『曲定酒型』,酱酒就得用高温曲,浓香就得用中温曲,清香就得用低温曲。重点是,所谓传统固态法,必须是指『大曲固态法』。为什么呢?因为如今的固态法并不纯粹,经过几代改进后,在酒曲上有了替代物,再加上政策也提倡,所以目前酒行业里面,许多虽然是固态法,却非大曲固态法了。麸曲就是典型的一例。这可不限于香型,什么香型都一样。例如麸曲酱酒,早年就遍地开花了。熊子书先生的著作《酱香型白酒酿造》里,并列了两种酱香型生产方式:大曲法操作和麸曲法操作。这就是为什么一说固态法,非得加上『传统』二字。光说固态法还不行,前面还要加上传统二字。它和大曲的作用从科学上讲虽然基本原理一致,都是糖化发酵剂,但本质却截然不同。就是因为固态法有传统的,也有非传统的,麸曲就是那个非传统的。我的文章中,从始至终都讲『传统酱酒』,特指以传统大曲固态发酵的酱香型白酒。举个例子,大曲和麸曲有个显著的区别,麸曲又叫『快曲』,不适合保存,出曲后要立即使用。不然的话就容易反火,造成淀粉的消耗和淀粉酶的下降,并且容易感染杂菌。而大曲恰好反过来,适合长期储存,越长时间越好,时间越长杂菌死亡率越高,所以做传统固态法的都喜欢用陈曲,不用新曲。之所以把『快』字作为显著区别来举例,是因为曾几何时,麸曲的一个『快』字,难住了很多聪明人。既然焦糊味难以克服,那就干脆不克服了,给这个味道起个好听的名字,算做酒的新品类、新香型。换个角度看问题,把『缺点』提炼成『特点』,结果大获成功。大曲的原料是小麦,麸曲的原料是麸皮(小麦的表皮);麸曲1940年代从日本传到中国,启发了国人。麸曲发酵白酒,可以固态,也可以液态,大幅降低了成本,显著提高了出酒率,使用起来真是得心应手,很受酒企业欢迎。如今几乎所有的专业书籍里,都会独立成章的去介绍它、讨论它、研究它。麸曲法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对中国白酒影响巨大。熊子书先生居功至伟,他主导的『烟台操作法』,是麸曲白酒应用的基石。1964年出版的集大乘之《烟台白酒酿制操作法》,如同葵花宝典般的存在。酱酒的工艺,以高粱的破碎度不同分为浑沙、碎沙、翻沙等。以大曲浑沙为上,大曲碎沙次之,麸曲碎沙再次之,翻沙又次之。这个之前就说过了。根据曲的不同,也可以为分大曲碎沙、麸曲碎沙、麸曲或糖化酶翻沙等等。毕竟酿造酱酒的小麦没有高粱那么贵,所以在酿造大曲浑沙酒时,那么昂贵的成本都投下去了,绝大多数酒厂是会把它单列出来,不与大曲碎沙、麸曲碎沙、麸曲或糖化酶翻沙混为一谈的。但用大曲酿造碎沙酒,却不失为一种既控制了成本、又提高了质量的办法。大曲碎沙,论品质是优于麸曲碎沙的。酒更香嘛!用活性干酵母和糖化酶来生产白酒,中国白酒业内已是寻常可见,即所谓的『酶制酒』。酒厂虽然会用活性干酵母和糖化酶酿酒,但并不会以此为荣,天天挂在嘴上。相反,他们往往会回避这个业内公开的秘密,而以一幅恪守传统的派头示人。『酶制酒』究竟是不是酒,暂且不论。就目前形势看,假以时日,被誉为『巧夺天工』的『酶制酒』,或许就后来居上了呢。总之,大曲是决定白酒包括酱酒,究竟是不是传统固态法酿造的本质所在。粮——高粱,曲——小麦,从原料的品种、产地到收购,再到工艺,如今有真有假,有虚有实,但任你十万八千里,总也越不过五指山。只要用大曲,酱酒是用高温大曲,那么大概率上讲,从成本上算账,从人性上推测,酒厂酿的就是『传统大曲固态法酱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