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化脓性肉芽肿

 杏林网事 2020-12-06

化脓性肉芽肿(pyogenic granuloma),又称为分叶状毛细血管瘤( lobular capillary hemangioma,LCH )

  • 较常见,是主要发生于皮肤或黏膜的一种以毛细血管增生并形成小叶状结构为特征的毛细血管瘤,除靠近肿瘤溃疡区可见炎细胞浸润外,小叶内炎细胞浸润并不明显。

  • 多见于头面部和手部,20-50岁居多,女性多于男性

  • 典型表现为孤立的、高出皮肤或黏膜表面的、平滑有光泽的无痛性暗红色结节或息肉状病变

  • 易出血,部分类似小动脉出血,出血不易止,给患者带来较大心理压力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为化脓性肉芽肿的患者30例:

  • 男10例,女20例,年龄11~74岁,中位年龄30.5岁,其中20~50岁者18例;

  • 患者均以触及包块就诊,病程10天~18例月,平均4.1月;

  • 包块位于手部15例,头面部10例,颈部3例,肩胛区1例,腋窝1例;

  • 包块表现为隆起于皮肤或黏膜表面的息肉样结节21例,其中14例曾经或者正伴破溃或出血;

  • 包块均质软,有活动度。

超声表现

二维超声:

  • 解剖层次:15例(15/30、50%)于皮肤(黏膜)及皮下(黏膜下)层探及,9例(9/30,30%)于皮肤(黏膜)层探及,6例(6/30,20%)于皮下层探及

  • 病灶大小:直径约5mm~15mm,平均(9.0±3.0)mm,最大直径≤10 mm者21例(21/30,70.0%)

  • 回声:30例(30/30,100%)均表现为均匀弱回声(图1A),均无液化或钙化,周边回声也无增强或减弱

  • 形态:均规则

  • 边界:28例(28/30,93.3%)病灶边界清楚,2例边界欠清楚(2/30,6.7%)

  • 毗邻:21例(21/30,70%)病灶向皮肤或黏膜表面隆起6例(6/30,20%)病灶表现为与皮肤层紧贴的皮下结节(图1B)。11例(11/30,36.7%)病灶局部表皮不均匀增厚,5例(5/30,16.7%)病灶局部表皮不连续。

彩色多普勒:

病灶内部血流信号Adler分级为0级2例(1/30,6.7%)、1级3例(3/30,10%)、2级7例(7/30,23.3%)(图1C)、3级18例(18/30,60.0%)(图1D)。

超声声像图特点

  • 肿瘤多位于皮肤皮下层或皮肤层,常向皮肤或黏膜表面隆起,直径大多小于10 mm;

  • 多数肿瘤边界清楚,形态规则,一般呈弱回声,内部回声均匀,且多无钙化或液化;

  • 肿瘤伴出血或破溃时,肿瘤表面表皮常增厚,可伴不连续;

  • 肿瘤内大多可探及丰富的血流信号,以Adler3级血流为主。

鉴别诊断

血管球瘤:

女性多见,病灶多位于甲床,生长缓慢,呈粉红色或蓝紫色,探头轻压即有剧痛,而化脓性肉芽肿一般疼痛不明显。

皮肤纤维组织细胞瘤:

女性多见,肿瘤质硬,生长缓慢,可伴液化或钙化,结节内部血流信号以Adler 0级为主。

钙化上皮瘤:

钙化上皮瘤内部无钙化时与化脓性肉芽肿超声表现相似,但钙化上皮瘤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肿瘤质硬,生长缓慢,内回声多不均匀,肿瘤内部多无明显血流信号或仅少许血流信号。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肿瘤多位于躯干和四肢近端的皮肤与皮下层,生长缓慢,直径多大于20 mm,内部回声多不均匀。

血管瘤:

局部皮肤多呈青紫色,肿瘤质软,多边界不清,肿瘤以不均匀稍强回声多见,以弱回声为主者常呈管网状,内血流信号多丰富,但以探头加压放松后更明显。

皮肤血管平滑肌瘤:

当化脓性肉芽肿位于皮下且血供丰富时,易被误诊为血管平滑肌瘤,但血管平滑肌瘤以四肢远端多见,半数以上患者有阵发性疼痛或于活动、受冷或深压刺激时有疼痛。

表皮样囊肿:

当化脓性肉芽肿内部无血流信号时,易被误诊为表皮样囊肿,但表皮样囊肿质软、有囊性感,内部回声更弱,后方回声常增强。

温馨提示:

华西超声现已开通留言功能,点击右下角写留言,把您的想法告诉我们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