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失的姐姐成了我的噩梦?----认识边缘型人格障碍之2

 昵称rK05Y 2020-12-06

黄女士,40多岁,是一个心理机构的负责人,她的本职工作是一个货运员,她吹嘘自己懂得读心术,加入了一个类似于连锁的心理机构,成为某一个小区域的负责人。

她很能蛊惑当地的心理咨询师加入她的机构,这些咨询师不明就里地加入,但坚持不了多久,就不堪忍受她的那种性格,这个机构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最后不知怎样了。

她是北方人,跟随父母来到南方工作生活。她的成长经历有特殊。她的姐姐四五岁时不慎走丢,再无踪迹。父母之后生下了她,这个女儿的到来部分弥补了他们受尽伤害乃至破碎的心。

在他们心里,这个女儿是她姐姐的替身,似乎遗失的女儿又回到了他们身边,他们将所有对于那个女儿的歉疚补偿在她身上,对她极尽宠爱与呵护,对她的安全尤其用心,寸步不离家人的视线范围之内。

如果仅仅是这样的对待方式,这个孩子只是一个被溺爱被包办被安排被控制的孩子。但事情不是这样,父母一方面认为她是姐姐的替身倍加珍爱,但另一方面又认为她处处不如姐姐。 

这个孩子被两种极端的方式对待:被极端地珍爱或者被极端地贬低。这样的养育方式形成了她最初的客体关系,当父母倍加珍爱她的时候,她极度地自大;当父母横竖贬低她的时候,她极度地自卑。同样地,她有时对人极度地好,有时对人极度地坏。这种被极不稳定的两种方式极端地对待的孩子,对人缺乏信任和安全。

举几个例子,她呈现出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症状。她吹嘘自己懂得读心术,可她市侩大妈的穿着、手指缝的污黑,丝毫没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和底蕴。

她是北方人,普通话说得不错,曾经做过列车播音员,她在人前说她曾经做过播音员,口才一流。明白人都知道,播音和口才全然是两回事。她接到来访者的电话,一开口就要对方先转10万到她的账户,这样的自大是很荒唐的。

边缘型人格障碍自我与客体混淆。她常做一个同样的梦:梦见母亲站在桌子上面,用手指着桌子下面畏缩着的她。她时常处于自我与客体(母亲)混淆的状态,有时她是桌子下的那个人卑微、委琐、讨好于别人;有时她又是桌子上的那个人,颐指气使,发号施令于别人。她的内心住着两个人:天使和魔鬼。在最初客体父母的眼中,她是天使;但同时,在她的眼中,父母有时是魔鬼。所以,自我与客体混淆。

因为被极不稳定的两种极端方式对待,所以她不能形成对一个人有一种相对稳定的持续的基本的判断,她忽而对你的评价极端地高,忽而极端地贬低你。而且对人缺乏信任和安全。在亲密关系中,因为无所顾忌,这样的极端表现尤其突出,亲密关系中的另一方有时如飘云端,有时如坠地狱。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显著特征是:自我觉察和自我反省的能力缺失;人格和情绪极不稳定;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自私;缺乏安全和信任;极度自大或极度自卑;极好或极坏不能整合,在两个极端。瞬息即变,反复无常。爱和恨不能整合,对同一个人,此时极端地爱,彼时极端地恨。他们对别人是这样,对自己也是这样,有时极度地爱自己,有时极度地恨自己。普通人不会像这样截然对立。

说两句题外话:

一是近三年多来接触到许多婚姻危机、情感问题的咨询案例,如果在亲密关系中,感觉到对方让你和他相处非常地困难,就需要考虑对方是否有人格障碍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性格不好的问题。所呈现出来的婚姻问题是浅层的,隐藏在深层的是一方或双方有心理疾病或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在人格障碍中的比例最高。

普通人群不具备识别和与人格障碍者相处的能力。和人格障碍者相处需要有足够的爱、足够的耐心和智慧,还需要一位对人格障碍的成因、发展和预后有深刻了解的心理工作者的分析和指导,否则身心疲惫、身心受伤、疲惫不堪、伤痕累累。

二是在心理学行业中,心理问题、心理疾病、人格障碍者的比例比普通人群更高,某些人格障碍者以救世主、拯救者的身份自居,踏入这个行业的初学者,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当一个人让你时常有受到伤害的感觉,不要因为一颗糖而忘记了一根棒棒的伤痛,远离是明智的选择。

注:此文不是从理论的高度,而是从案例的角度进行描述,期待同行探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