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奥尔末与圆明园历史影像(上)

 猎户座的文件夹 2020-12-06

圆明园位于北京城西北的西山脚下,是康熙年间兴建的宫苑,此后经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不断扩建,圆明三园(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的格局正式形成。圆明园集中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粹,融会了东西各种建筑风格,大量运用对景、障景、借景、透景等空间处理技巧,汇聚各种造园手法,堪称是中国园林艺术之集大成者和顶峰杰作,被西方国家称作“万园之园”或“东方凡尔赛宫”。这里还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图书、字画和文房珍宝,如《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和《淳化阁帖》摹版等。1860年10月18日,燃起的大火让圆明园化为一片焦土。在此之前的10月7日,九州清晏、长春仙馆等处就已经被夷为平地。不过由于圆明园面积巨大,建筑分散,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建筑幸免于难。


据同治十二年(1873)冬的查勘,园内尚存蓬岛瑶台、藏舟坞、绮春园大宫门、正觉寺等13处建筑,此外西洋楼众建筑多由石材和琉璃建造,虽在大火中燃去屋架等木制构件,主体却相对完好,并未倾塌。谐奇趣和黄花阵在大火后依然完好,光绪二十二年(1896),慈禧还三次到黄花阵游览。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主体建筑也完好,大水法、观水法、远瀛观也保持着原有的格局,当时的景象虽然苍凉,与我们今天看到的残迹也相去甚远。大火之后虽有军队和太监守卫着这片废墟,但盗掠与破坏从未停止,相比那些一次性化为灰烬的木结构中式建筑,西洋楼是在荒废中一点一点倒下去的。园内的铜饰多数都在联军洗劫的时候被掠走,荒废之后,精致的石刻构件成为盗取的对象。

1900年庚子之乱时,残存的西洋楼再次遭到土匪、流氓的大肆破坏,清亡后,圆明园更是长期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大量石材被任意盗拆,到20世纪40年代日寇占领时期,大部分西洋楼已经被彻底破坏了。圆明园虽然被毁已160年,但保存下来的大量图画资料让人们在怀念这座宫苑的时候,脑海里能搭建出一幅幅明晰生动的景象。

乾隆九年(1744),乾隆命宫廷画师唐岱、沈源绘制《圆明园四十景图》,将圆明园40主景全数收入画中。这组绢本彩绘以意韵浓厚的传统绘画手法将圆明园中的殿阁屋宇尽数描出,山高水长,宛如仙境。而当西洋楼建成时,西方的绘画技法也传入中国,于是从乾隆四十六年(1781)起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历时5年,由如意馆画师伊兰泰起稿,造办处奉旨制作,清内府刊刻完成了《圆明园西洋楼铜版画》一套共计20幅,为盛时的西洋楼留下了一份最接近原貌的图像资料。这套铜版画每块铜版用红铜26公斤,图幅长93厘米、宽57厘米,画面描绘长春园西洋楼十景,分别为谐奇趣南面、谐奇趣北面、蓄水楼东面、万花阵花园门北面、万花阵花园、养雀笼西面、养雀笼东面、方外观正面、竹亭北面、海晏堂西面、海晏堂北面、海晏堂东面、海晏堂南面、远瀛观正面、大水法南面、观水法正面、线法山门正面、线法山、线法山东门和湖东线法画。这套铜版画的绘刻技法“极其确切精细”,连当时的西洋人德拉图尔也感到惊讶。这组铜版画当时共压印纸图100套,分赐各王公大臣等,并在西洋楼各水法殿陈列40套,在圆明园、长春园另外11处殿宇也各贮一套。原始的铜版收藏在谐奇趣内,庚申之变后遗失。
在18世纪和19世纪前叶,制作精美、细节丰富铜版画已经是记录风光胜景的最佳手段,只是与稍后兴起的摄影术相比,这些手绘的图画还是缺少照片那种完全复制视觉观感的真实。尽管摄影术来到中国的时候这座辉煌的宫苑还是一片华美的乐园,它无双的美景却没有在照片上留下一丝光影,最早为圆明园拍摄照片的重任,直到30年后,在圆明园已变成一片废墟时,才不经意地落在了一个德国人的肩上。

恩斯特·奥尔末

恩斯特·奥尔末,1847年出生于汉洛威王国(The Kingdom of Hanover,今属德国)希尔德斯海姆附近的伯瑟恩,是一名旅馆老板的长子。十几岁时他加入一支商船队前往中国,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开始了他的中国之旅——他的船在中国海岸遭遇失事。1867年左右他在厦门开设了一家照相馆,以专业摄影师的身份在这片新的土地上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不过没过多久他就换了一份工作,从1868年5月开始,他进入大清海关工作,并按照海关职员的惯例起了个中文名字“阿理文”。在接下来的46年里他一直供职于中国的海关系统,从厦门到北京、广东、青岛,职位渐获提升。1914年退休后他与妻子一起回到希尔德斯海姆,直到1927年逝世。


奥尔末于1872年8月到1880年4月在北京海关任职,他来到北京的时候,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已经12年。然而这座光华不再的荒园还是给奥尔末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不仅因为它是建筑样式中西结合“最极至的样本”,还因为其中使用了大量他最喜爱的琉璃做装饰。他在日记中对西洋楼使用了大量的溢美之辞,相比之下他对其他景观的记叙则相当平淡。

“这里的装潢……五彩缤纷,如彩虹般绚烂……映入你眼中的是装饰物丰富而动人的色彩,浸润在北京湛蓝色的天空里,随着观者移动的脚步和太阳的光影不停变幻,建筑物白色大理石的映衬让它们格外醒目,倒映在前方的湖面上,如同幻影……观者不禁怀疑自己来到了‘一千零一夜’的世界里。”——奥尔末,1898年。

除奥尔末以外,还有几位摄影师也拍摄过圆明园,其中有据可考的摄影师还有托马斯·查尔德和泰奥菲勒·皮瑞。


托马斯·查尔德(Thomas Child,1841—1898年)是19世纪末拍摄中国的最著名的外国摄影师之一,1870年来到北京,受雇于海关稽查总局,成为负责燃汽项目的工程师。在北京工作期间(1870—1889年)他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拍摄了北京及周边的建筑和风景,尤其是圆明园和颐和园的残迹,由于他的作品当年即作为商品出售,因此留存较多。在他的作品中有12张涉及圆明园西洋楼建筑,拍摄于1877—1878年。

泰奥菲勒·皮瑞(A.Théophile Piry,1851—1918年,中文名帛黎)1874年进入中国海关工作,曾任中国海关邮政总办。皮瑞在中国工作了41年,曾多次前往圆明园西洋楼景区,拍摄了大量照片,这些照片的时间跨度很长,从19世纪末直到20世纪初,他拍摄的照片对研究西洋楼建筑的变迁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在目前已知的资料中,他只有一张照片可以确定拍摄于1880年以前。这张照片是在谐奇趣的西南侧向东北方向拍摄的主楼和音乐亭全景,为了能将东西两个音乐亭都拍摄进去,皮瑞的拍摄位置距离谐奇趣主楼很远。照片上谐奇趣主楼前的楼梯栏杆已经被拆毁。

公众号ID:yuanmingyuanpark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