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圆明园惊现价值超百万的未毁前照片,真的吗?

 馱夫 2021-04-20

图片

图片

每当这些图片出现在营销号上时,经常会被冠以这样的一个主题:圆明园未毁前照片。有时,文章还会更加夸张地说:某国惊现圆明园未毁照片,可以当屏保;圆明园被毁前照片,价值超百万,引世界轰动!

图片

那么,这是真的么,它们究竟是不是被毁前的圆明园旧影呢?答案是否定的,到今天为止,我们尚未发现严格意义上的圆明园被毁前旧影,这些所谓的圆明园被毁前照片大致可以分为四类,情况颇为复杂。

图片

难得啊,还知道以前没有彩色胶卷……

第一类是最简单的、最直接的,照片为当代重建圆明园照片或数码还原照片。先说当代重建圆明园照片,1997年,历经四年兴建,耗资六亿人民币的珠海圆明新园正式开放,园中仿建了包括正大光明、九洲清晏、海晏堂、大水法等在内的近二十组圆明园建筑;2015年,总投资三百亿人民币的横店圆明新园基本完工,该园按照1:1的比例近乎完全恢复了圆明园建筑。由于专业的指导和资料的比较充足,这两座新园在局部地区与真正的圆明园相当接近,因此,难免有好事者或不知内情的人将它们的照片描述为未毁的圆明园,更有甚者,还会做旧一番,以求增加岁月的沧桑感。

图片珠海圆明新园

图片横店圆明新园 

至于数码还原照,流行的影像大都出自纪录片《圆明园》,或为剧照,或为截屏。2006年,著名导演金铁木先生创作了大型史诗电影《圆明园》,在该片的制作中,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的使用了三维仿真电影动画技术。不过,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不知从何时起,它竟被冠以“未毁圆明园”的名头,在网络上流传开来,让人哭笑不得。

图片金铁木《圆明园》海报

图片金铁木《圆明园》剧照 

第二类是最为复杂的其它景观照片被误作未毁圆明园。首先,被误作未毁圆明园的地点有很多,其中英法联军随军摄影师菲利斯·比托(Felice Beato)拍摄的清漪园文昌阁、清漪园昙花阁两张流传特别广,另外,比托拍摄的海淀区遍融塔院华严永固普同塔,约翰·詹布鲁恩(John Zumbrun)拍摄的西苑海晏堂等也时常会被混淆为圆明园未毁照片。

图片清漪园文昌阁 菲利斯·比托拍摄 1860

图片

清漪园昙花阁 菲利斯·比托拍摄 1860

其次,这些照片之所以会和圆明园联系起来,无外乎两种原因,一种是源自拍摄者或相关人员当年的错误记录,例如:菲利斯·比托给华严永固普同塔的注释就是:小山上的塔,夏宫,圆明园,北京(Pagoda up in the Hill, - Summer Palace, Yuen-Ming-Yuen, Peking)。对于部分西方摄影者而言,他们本人写在照片或相册上的注释,准确性一般,像颐和园、玉泉山等西郊建筑,都有可能被写成圆明园。大概在部分西人眼中,圆明园是整个西郊园林区的统称。

图片

华严永固普同塔 菲利斯·比托拍摄 1860

另一种是今天我们对老照片的误认,比如:光绪三十年(1904年),慈禧皇太后在西苑中,仿圆明园海晏堂,兴建了西苑海晏堂,堂前同样置十二生肖兽首。在我们这个十二生肖兽首几乎可以象征圆明园的时代里,人们看到晚清民国拍摄的西苑海晏堂仿制兽首时,第一反应难免就是:圆明园。

图片西苑海晏堂十二生肖,出自《清朝皇家园林史》,卡罗尔·布朗·马龙,1934

值得一提的是,菲利斯·比托拍摄的清漪园文昌阁、昙花阁旧影有着十分特殊意义,根据记录,这两张照片拍摄于1860年10月18日,而就在这日,英法联军开始火烧包括圆明园、清漪园在内的西郊园林。

与第一、二类的地点就不对不同,第三、四类的地点都是圆明园,没有错误,错在材质或时间。作为圆明园的标志之一,西洋楼不仅建筑本身为西方样式,就连图画也模拟西方。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一套由宫廷画师伊兰泰作画,中国工匠雕刻,在法国制作铜板的《西洋楼透视图铜版画》完工,该版画共二十幅,描述了长春园西洋楼谐奇趣、黄花阵、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线法画等十座西式建筑;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Macartney)使团访华,使节团随团画家威廉·亚历山大(William Alexander)也绘制了圆明园正大光明殿,后同样制成铜版画。或许因为相比于其它绘画形式,铜版画在中国并不常见,或许另有原因,这些版画的不清晰版本或经过处理版本,有时也进入了所谓的未毁圆明园照片范畴。但总体来说,第三类情况相对少见,毕竟版画与照片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图片

《西洋楼透视图铜版画》中的大水法

图片

《西洋楼透视图铜版画》中的远瀛观

图片

《西洋楼透视图铜版画》中的黄花阵

图片威廉·亚历山大绘制的正大光明殿版画

在介绍第四类前,必须明确一个历史史实,通常情况下,我们提到圆明园的毁坏、毁灭,指的就是1860年的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而在这次烈火焚身后,圆明园中事实上还有不少建筑得以部分幸存。就中式建筑而言,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内务府调查报告可知,当时廓然大公、海岳开襟等十余座建筑仍在。

图片

19世纪拍摄的廓然大公规月桥

图片知过堂 谢满禄(Robert de Samalle)拍摄 1882

图片鱼跃鸢飞 谢满禄拍摄 1882

图片慎修思永殿 谢满禄拍摄 1882

图片海岳开襟 谢满禄拍摄 1882

至于以石料为主体的西洋楼景区,许多建筑的基本框架还在。这些幸存者的粉身碎骨,是之后数十年间任意取料、土匪破坏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当今天的我们基于对现存圆明园残迹的认知,去看晚清民国,尤其是十九世纪拍摄的,正在被进一步破坏的圆明园照片时,难免会主观地认为,它们就是未被破坏的圆明园。

图片大水法废墟,恩斯特·奥尔末(Ernst Ohlmer)拍摄,1872-1873

图片谐奇趣废墟,恩斯特·奥尔末拍摄,1872-1873

图片谐奇趣废墟,恩斯特·奥尔末拍摄,1872-1873

图片谐奇趣废墟,恩斯特·奥尔末拍摄,1872-1873

图片观水法西洋门,托马斯·查尔德(Thomas Child)拍摄,1877

图片养雀笼东门 托马斯·查尔德 1870年代

图片西洋楼废墟 雷尼诺恩(Lemunyon)拍摄 1910

需要强调的是,圆明园记述了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承载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国耻,对待有关它的一切,我们或许都应该更慎重一些。圆明园的图影,其实犹如祖先的画像一般,在时刻鞭策、警醒着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