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龚贤《冬山图》

 百了无恨 2020-12-07

  

龚贤(1618-1689),又名岂贤,字半千,又字野遗、岂贤,号半亩,又号柴丈人,江苏昆山人,流寓金陵清凉山。“金陵八家”之首。出生于苏州一个家道中落的官宦之家,幼年随家迁居南京。生活在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13岁习画,21岁左右在奉淮河畔参加了复社的活动,其时正值明崇祯末年,复社成员在这里结社赋诗,讲学论艺,挽救民族的危机。由于他正直不阿的人品,以及在诗,书,画上的成就,龚贤已在南京士大夫中显露头角。
南明弘光元年(1645),清兵攻陷南京,龚贤怀着慷慨悲愤的心情,随复社成员离开了南京。在长达20年的漂泊生涯中,他顽强地学习绘画艺术,还写了大量深沉悲壮的诗歌,倾吐民族志士的一腔忠言。清顺治二年(1664)前后,龚贤的妻子及其他亲人相继有8人去世,他受到了沉重的打击。龚贤再次返回南京居住,已年届五十,战乱洗劫后的家乡呈现出一幅惨景。国破家亡,他举起悲愤的笔写下了《登眺伤心处》一诗:“登眺伤心处,台城与石城。雄关迷虎踞,破寺入鸡鸣。一夕金笳引,天边秋草生。橐驼为何物,驱入汉家营!”
一般画人求墨韵往往以湿墨涂抹,而龚贤明确指出:“墨言韵,明其非湿也,润墨鲜,湿墨死”,具体指出;“皴法先干后湿,故外润而有骨,若先湿后干,则死墨也。” 以其言论参其画法,可知龚贤之“润” ,实乃湿度适可,关键在于皴染之时能见笔,如太湿,则墨汁粘滞,笔墨相碍,浑沌一片,是为“死墨”。 龚贤的这幅画,也是润湿得体,笔墨融融,层次分明,足证其所画“先干后湿”、不是“先湿后干”,“外润而有骨”,他用积墨法,一层层点染,一层层地积,其韵无穷,无怪乎时人曰“半千之所以独有千古更在墨”。龚贤的艺术造诣居金陵八家之首,现代著名画家黄宾虹、李可染都从他的画法中得到了启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