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羲之这件墨迹帖,被誉为“书中之‘书圣’”,又有新发现

 墨品书法网 2021-06-04

在王羲之存世的各法帖中被誉为“书中之'书圣’”一个帖,现藏于日本,是王羲之系列法帖中的珍品,是经典铭心绝品,就是《频有哀祸帖》!

王羲之尺牍《频有哀祸帖》

铭心绝品《频有哀祸帖》

《频有哀祸帖》是铭心绝品,极其珍贵在于是墨迹并非双勾填墨。据说在1941年,把此贴由手卷改裱为轴的时,对这件作品做了数字全息照相,发现此帖不是双勾填墨复制品,是墨迹!这是惊人的发现,但是具体的研究文论则没有见到。墨迹,就两种可能,一个是真迹,一个是摹本,就像《兰亭序》神龙本一样,为冯承素摹写。无论是哪一种,墨迹总归能更好的还原王羲之的风神。

释文: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频有哀祸帖》的珍奇除了以上提到的之外,就是此贴的用笔、结字、章法极具特色,是王羲之存世法帖中的“独角兽”。王羲之是书法史上“书圣”而《频有哀祸帖》是“书中之'书圣’”!

书圣王羲之

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积点成字,积字成行、积行成篇。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既有组成汉字的结体形态,又有书者“精神”内涵,是书者心境情感的抒发和写照。宋代书法的“尚意”审美是最好的体现。一件书法艺术作品不仅反映书者的技能功夫,还有书者的智慧心性,因此,西汉杨雄说“书为心画”这里的书可延伸为书法。

“书中之'书圣’”

项穆《书法雅言》说:“书有三要:第一要清整,清则点画不混杂,整则形体不偏邪;第二要温润,温则性情不骄怒,润则折挫不枯涩;第三要闲雅,闲则运用不矜持,雅则起伏不恣肆。以斯数言,慎思笃行。”

旅法艺术家熊秉明先生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中提出,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中和”之美。这是项穆把中和作为书法审美标准,我们说王羲之《频》帖复合中和美的标准,项穆曰“逸少一出,揖让礼乐,森严有法,神彩攸焕,正奇混成。”

王羲之书法有法有变,既有严谨的法度又有多变的笔法;有刚有柔,刚柔相济;有温有威,温润有加,而又绮丽威严,是矛盾对立统一的集中体现,最终在整体中和谐相处,乃有“中和”绝佳之美。“中和”是格调,是精神。把此贴誉为“书中之'书圣’”还基于书法本体四点,第一是笔法,第二结字,第三章法,第四格调。因此把《频有哀祸帖“书中之'书圣’”

第一:笔法

钟繇为了得到笔法要诀,竟能冒天下之大不韪掘墓(韦诞)偷艺,有此看书法家对笔法的追莫之重。笔法是书法之核心,之灵魂,是书者技能功夫的体现。行书在晋代达到高峰,王羲之则是高峰而领军人物,《集王圣教序》、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都是王羲之行书代表。《频有哀祸贴》属于行草书,点画的灵动多是行书的笔法。

断与连与节奏

此贴书写节奏王羲之把握非常娴熟,孙过庭《书谱》赞王羲之书法,“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孙过庭之赞,同样适合此贴的中和特色。第一行七个字各自独立,是清晰的段落,形成片断性跳跃节奏。第二行“不能自”三个字相连,“奈何奈”三字相连;第三行“省慰”两字相连,尤其是“不能自”三个个字,“不”与“能”上下映带相连,“能”与“自”的撇实连,写成一笔,形式上以一条线段连接在一起,三个字的连接形成平行线,与“不”字横画,“能”字的横画和中间连接线,与“自”的目之横画形成横与斜的对比,视觉上产生强烈地节奏感。

映带连接

书法是书写的艺术,“挥运之时”是有限的时间内的运动,书者通过控制毛笔和笔锋,来体现书书者控制线条的能力,就形成了书法线条运动复杂性。节奏感的产生,是点画的内力与外形的呈现。书者控制毛笔的内部运动与线条的外轮廓互为转化,不同的书写运动方式使线条边廓发生变化,这就是运动的节奏。这是“书圣”高于常人的线条把控能力。

“太极(8字)”笔法

此贴为行草书,笔画短促,然在有限的空间里通过使转笔法,把笔画写到最大变化,如“频”字第一笔,露峰起笔重按,形成饱满的圆头,顺势往下行笔继而转锋向右行笔,边行边提笔,收笔往上出小勾,带出写书画的势。还有“祸”、“悲切”、“增感”等字,都运用了中侧锋转换、使转、提按的笔法。王羲之在书写该帖时,并不顺着点画走向简单地移动,它时而左,时而右,时而处于点画之中,时而又移至点画边廓。因此形成了丰富的字迹外轮廓,是“复合锋”(中锋、侧锋并用)并用产生的效果。

 第二,结字

此贴虽只有三行,但通篇崎侧俯仰,顾盼生姿,没有丝毫的扭捏作态。仔细品之,我们会惊讶发现,此贴结字,很多左右结构的字的中空很疏阔,实际是打破了常规结字的中宫收紧,如“频”字、“祸”字、“摧”字、“能”字,“胜”字、“曾”字,整帖当当中只要一个左右结构“割”字是特例,这种结字法在王羲之的其他帖比较常见,但是在一个帖中大量出现这种结字方法是不多见的。我们仔细看这些字并不感觉有割裂的视觉感,反而两个偏旁连接紧密,秘诀就是两个偏旁之间的映带了解,“频”和“摧”没有映带,考得是势的力量,紧紧吸引的在一起。

第三,章法

章法变化

李世民《晋书》“王羲之传论”曰:

“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

王羲之《频有哀祸帖》为行书兼草,书写速度较快。书体草、行相间;点画方圆兼及,行轴线时曲时直、书体风格沉雄跳宕、劲健流纵。片段与绵连并并重,延绵起伏,有游丝映带连接还有暗连,行气顺畅,一气呵成。

第四,格调

书法有五品。中国画艺术分四品,能品、妙品、神品、逸品。书法亦然,能品、妙品、神品、逸品,谢赫六法,气韵最高,气韵是气质、修养、精神的综合体现,唯“书圣”“书中之'书圣’”胜任也!

通过以上分析明白,临古不是那么容易,读帖临帖每个环节都不能放松。我们这种读帖方式就如同外科医生检查人体一样,可能有人质疑有这个必要吗?笔者要说有必要!

孙过庭在《书谱》有句话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这里其实就是说读帖,到做到精致、仔细,只有把原帖的字读揣摩透了,才能做到更准确的达到原帖。那么读帖读什么呢?

局部放大

首先是笔法,也即明白书者书写是的要领,是藏锋还是露峰起笔,藏与露没有严格的限制,一则是由自己的书写习惯决定,二则是由上下字之间产生的“势”所决定。

局部放大

其次行笔,书者在书写是是中锋行笔还是侧缝行笔,因为中与侧锋两种不同的行笔方式使得笔画线条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中锋用写的笔画的侧边缘受力相等,因此笔线条饱满圆润,笔力内含;侧缝用笔比中锋行笔速度快、更自由,省去一些提、按,顿、挫的细微动作,常用于转折处的行笔,侧缝用笔笔画的两个边缘受力不同,笔画产生不同质感,并且由于毛笔与纸面(书写介质为纸)着力点不同,墨色也有相应的变化,线条则峻峭多姿、精神外拓。

局部放大

中锋取势,侧锋取妍,中侧锋并用,或相互转换,增强的笔画的艺术效果,是书圣王羲之的惯用笔法。书法史上那些大家都能娴熟应用,我们临摹学习古人重要的一点,需要长期练习,熟能生巧。(一者/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