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像基础】脑内胶质类肿概述

 国国u0zeu7qq4f 2020-12-07

一、星形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占脑内肿瘤5.6%,占星形细胞肿瘤的10-15%,WHO分类Ⅱ级,Kazner氏分类Ⅰ级,多为灰色、质地较硬的实质性肿块,常见囊变、坏死,出血少见,组织学多为分化良好的纤维型,少数为原浆型。20-40岁为发病高峰,不同部位肿瘤可引起不同临床症状及体征。

      影像表现

      CT:平扫多为均匀低密度或等密度病变,少数为等低混合密度,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边缘清楚或部分清楚,大多数瘤周无水肿或轻度水肿,占位效应多较轻15-20%的肿瘤可见钙化,坏死及出血少见,增强后大多数肿瘤无或轻度强化。

      MRI:T1WI多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均匀高信号,少数病灶T1WI呈等低混合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MRI显示病灶范围常大于CT,瘤周水肿无或者轻度,增强扫描多数无或轻度强化,少数中度强化。

二、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占脑内肿瘤4%左右,占星形细胞肿瘤的1/3,多见于35-40岁男性。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为一种 弥漫性浸润性纤维型星形细胞瘤,也可混有原浆型和肥胖型星形细胞成分,WHO分类、Kernohan分类均为Ⅲ级,肿瘤生长迅速,边界不清,病灶内常有囊变,有时可见出血,坏死相对较少见,预后不良,平均生存期为2年。

      影像学表现

      CT:多数呈不均匀等低混杂密度,少数为等密度或低密度,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瘤周水肿多为中度,少数为重度,占位效应明显,部分病灶可呈弥漫性浸润,也可跨叶或跨中线生长,瘤内钙化少见,囊变、坏死和出血多见。增强扫描多呈不均匀强化,形式多样,主要为环形强化伴结节样强化。

      MRI:T1WI多呈等低混杂信号,T2WI呈等高混杂信号,常见中心高信号区周围环绕等信号环,环周可见高信号指套样水肿。增强后多呈不规则环形强化,少数为结节状、斑片状强化。可沿白质通道传播及沿室管膜、软脑膜及脑脊液种植。少数恶性病灶可呈囊状非强化病灶或累及皮层,累及皮层者表现与脑梗死或脑炎相仿。

三、胶质母细胞瘤

      胶质母细胞瘤又称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是成人最常见的脑肿瘤(占12-20%),占星形细胞肿瘤的50%,是最常见的弥漫型星形细胞瘤,好发年龄40-65岁,男女比例2:1,具有高度恶性生物学行为,WHO分类、Kernohan分类均为Ⅳ级,生长及传播迅速且呈弥漫性浸润生长,预后差,术后平均生存率8个月,5年复发率100%。

      影像学表现

      CT:平扫多呈低密度为主或等密度为主的等低密度混杂病灶,平扫难以区分肿瘤和水肿的边界,病灶较大,多为不规则形,边缘不整,轮廓不清,100%伴有瘤周水肿,多为中重度水肿,肿瘤区出血不少见,跨中线生长时可形成典型的蝶翼状改变,可出现颅内压增高、脑积水及脑疝等。增强扫描实质部分明显强化(96.5%),表现为花环状强化者占83.9%,偶尔无或轻微强化,广泛侵犯半球不形成明显肿块。

      MRI:T1WI多呈等低混杂信号,部分可呈低、等、高混杂信号, 少数为均匀低或等信号;T2WI序列肿瘤实质部分呈高信号、等信号或等高混杂信号,瘤周水肿为高信号,多呈不规则形态,少数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不整,轮廓不清,多为中重度水肿,占位效应明显,增强后多呈不均匀强化,强化形式多样,可呈斑片状、不规则环状或环形并结节状强化。肿瘤可跨中线,侵犯胼胝体和对侧半球,也可形成多发病灶。

四、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占脑内肿瘤3-6%,占星形细胞瘤的5-10%,约占小儿星形细胞瘤的1/3,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10-20岁),多数发生于幕下,大脑半球较少见,一般为局限性、侵袭性和缓慢生长,WHO分类Ⅰ级;巨检边界清楚,无包膜,质地较硬,常伴囊变, 有时囊变部分可大大超过瘤体本身,而将瘤体推向一侧形成壁结节。

      影像学表现

      CT:平扫约1/3病灶呈低密度,1/3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1/3呈等低混杂密度,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光整,瘤周无水肿或轻度水肿;约10%可见钙化,发生于视交叉者多为实性肿块,可向前侵犯视神经,向后阻塞孟氏孔引起脑积水;发生于小脑者多为囊性,表现为边界清楚光整的低密度灶 ,第四脑室常受压移位;发生于脑干者多为实性,以局限型为多见。增强后实性肿块多呈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囊性者多为带有附壁结节的环状强化,有时仅有单个结节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发生于幕上半球者少见,典型者呈囊性病灶伴壁结节强化。

      MRI:囊性部分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信号均匀,实质部分则呈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相对等信号区。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均匀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

五、少突胶质瘤

      少突胶质瘤较少见,约占整个原发性脑内肿瘤的2-10%,好发于成年人(成人与儿童比例为8:1),35-45岁多见,85%位于幕上,一般生长缓慢,病程较长,WHO分类Ⅱ级,肿瘤无包膜,与周围白质分界不清,呈局限性浸润性生长,很少侵犯皮质和软脑膜,瘤内常有不同程度钙化,沿瘤内血管壁弯曲条带状钙化为其特征,囊变常见,出血及坏死少见。

      影像学表现

      CT:平扫多数呈稍低密度,少数呈稍高密度,钙化出现率高达70%以上,典型者表现为弯曲条带状钙化,囊变出血少见,病灶多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界较清楚,瘤周无水肿或轻度水肿,增强后扫描大多数无明显强化,少数呈轻度强化。

      MRI: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条带状、斑片状钙化灶在各序列呈低信号,肿瘤形态学及增强扫描表现同CT表现。

六、室管膜瘤

      室管膜瘤占所有儿童脑内肿瘤的8-10%,儿童发病率为成人的4-6倍,男女比例3:2,60%发生于幕下,其中90%位于第四脑室内;40%发生于幕上,侧脑室三角区占75%;15%位于第三脑室,10%可跨脑室和脑实质生长(颞枕顶交界区多见)。WHO分类Ⅱ级,巨检多为缓慢膨胀性生长的分叶状肿块,有时呈结节状或绒毛状,质地脆软。

      影像学表现

      CT:平扫肿瘤常呈等密度或略高密度,50%病灶见散在斑点状钙化,还可见小囊变区,肿瘤常呈分叶状,边界清楚,发生于脑室系统者一般不伴瘤周水肿,位于脑实质者常伴轻度水肿,增强扫描80%以上病灶轻中度均匀强化,囊变区不强化,不同部位的室管膜瘤各具一定特征。

      MRI: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多数信号均匀,少数由于瘤内钙化、囊变、出血等可导致信号不均匀,脑室内肿瘤多呈边界清楚的分叶状,瘤周无水肿或轻度水肿;脑实质内肿瘤可呈不规则形,边界不清楚,瘤周可见轻到中度水肿。增强后肿瘤常呈中度强化,强化可不均匀,其中环形强化最常见。

七、脉络丛乳头状瘤

      脉络丛乳头状瘤好发于10岁之内的儿童,占儿童脑肿瘤的2-5%,好发部位与正常脑室内脉络丛分布呈正比,儿童最常见在侧脑室三角区,成人最常见于第四脑室,幕上病灶可引起非对称性脑积水,幕下病灶主要表现为第四脑室肿瘤引起阻塞性脑积水。WHO分类Ⅰ级,是一种良性可治愈肿瘤,生存期较长,但切除后常可复发,10-20%可恶变为脉络丛癌。

      影像学表现

      CT:平扫大多数呈等或稍高密度,少数为低密度或等低混杂密度,形态不规则,边缘多分叶,轮廓清楚,位于脑室内者瘤周无或轻度水肿,占位效应多较明显,位于脑实质内的病灶多伴轻中度水肿,约25%可见点状或小片状钙化,偶可见囊变区,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

      MRI:T1WI为等信号,T2WI为等或稍高信号,形态常呈分叶状或菜花状,边界清楚,瘤周无水肿或轻度水肿,瘤内可见囊变,钙化显示不如CT,增强扫描常呈明显强化。MRI能清楚显示有无脑实质浸润,增强扫描对沿脑脊液种植转移病灶非常敏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