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钱穆先生《中国思想史》

 香茗室 2020-12-09
                西学东来,中国传统思想大受冲击,其影响之大,前所未有,大有被其颠覆之势,顿时于以往中国学术思想之总结评价便成为当时知识界之一要务。然而当时之知识界,激于时变,大都认为中国当时之局面皆由传统思想落后束缚所致,彼辈或许于传统思想有所知、或许一知半解,却皆对于传统思想一概摒弃、大肆抨击,其人所作文章,杀伐之气太重,一开口便骂人,难有平心静气客观为传统思想作一总结评价之人。钱穆先生在此大环境之中,不从于流俗,于中国传统思想能客观而不失感情,正所谓其自言“温情与敬意”,实属难能可贵,真不愧大家之名。去年九州出版社将钱穆先生全集引进大陆予以出版,并且以繁体字、竖行排版,可谓不负钱先生之愿。我遂有幸读其《中国思想史》一书,此书虽只有寥寥三百余页,却用思殊精,其文风简洁干净,常常是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个思想家的思考脉络。叙述由春秋中晚开始,至民国止。每一时期各只提及主要的几家,每一家各只提及主要的几点,由此呈现出一个明晰的思想史线索,前后承继,颇为生动、壮观。本书尤其对于中国思想史上几次思想转变的发明,最为精彩,读过之后,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真可谓介绍中国思想史不可多得的佳作。
  何为思想?何为思想史?对一问题之相续心即为思想,对一问题能思索并有所得,即为一思想家,后人沿前人思路扩大深入,如是般想去,便成为思想史。明白思想与思想史才可进一步言中国思想史。思想有传承,思想史有传统,有传承思想才能发展,有传统思想才能成系统,明白传承与传统,对思想与思想史才会有所得。中国思想开始于何人,渺不可寻,本书以子产、叔孙豹为始,言中国思想之起点与基础。然中国后世思想实导源于孔子,奈何先说这二人,此正可见钱先生之独到处,先言孔子,使人遂觉孔子前无承继、凭空突起,先言此二人,则知孔子之思想亦自有传承。中国思想之传统精义在何?在于对于人的重视。子产将鬼神拉回现世,叔孙豹言“立功、立言、立德”,皆是以人为起点,孔子承续此而来,扩充之、精析之,便提出一“仁”字,命不可把握,仁却可把握且能把握,知命即知仁矣。
  钱先生于书中写到:思想史上有高潮,有停滞与酝酿,中国思想史上有三次转变。第一为春秋战国平民思想之崛起,先秦诸子为其高潮,两汉为其停滞与酝酿;第二为佛学传入,至隋唐达到高潮,五代与北宋初期为酝酿;第三为宋明理学,高潮直至晚明诸遗老。此观点在学术界可谓定论,然每期之分别、流派,各期间之传承与变化,却鲜有人道得清楚明白。此书于此却能说的清楚明白,使人似醍醐灌顶般,清明透彻,惊喜之余直叫人拍案叫绝、掩卷叹息。
  钱先生于先秦诸子之异同说的十分明白,孔子之后,杨墨反孔,孟子归孔。孟子思想之贡献在其性善论。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所谓人人皆可为尧舜,然可为尧舜与是尧舜却有分别。钱先生于此言道:人人皆可为尧舜,非人人是尧舜,孟子道性善,是就其趋势而言,其内自有一番人文演进在其中,人要想成尧舜,却需人之努力有为才可为尧舜。此一分别,真是不得不明。与孟子同时或稍早有杨墨,扬子主为我,墨家主兼爱。为我,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兼爱,无君无父也。墨家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别爱,视人之父若其父是兼爱。若从人生界看,固见人生有差别相;若从宇宙界看,则人生将只见平等相。然而人处人生中,真能视人之父若其父乎,人之情感发乎内心,由内心向外不断扩充,如圆般,有中心,有远近亲疏,因此不烦多论,墨家之思想不能久行于世明矣。孔子后有庄子思想颇与孔子不同,然庄子乃智者非仁者,其思想能多注意到宇宙界,与儒家殊途,以宇宙界观人生,则只见死与生之隔绝,物与我之有分,人生处处受限制,不免流于消极。钱先生说庄子之书乃衰世之书,可谓至论,此后中国治世则儒术用,衰世则道家兴。
  书中论佛学之中国化即佛学与宋明理学之关系很是精彩,魏晋南北朝时期,世道衰乱,人心消极,思想界空虚,佛学遂得以传入,本书于此期,特提出一人,即六祖慧能,钱先生说其思想乃中国的宗教革命,此语真不虚。佛教讲出世,六组却将佛学拉回到人世间,所谓修行何必在山林,在家亦可,此与中国传统儒家学说已很是接近,然而虽一线之隔,却毫厘千里,佛学终究教人寻个涅槃、清净,与中国传统思想有所不同,却可谓佛教之中国化。由佛学一转而为中国之新儒学(此新字体现在融道、释于儒学),即宋明理学,孔子言仁、孟子言心性、宋明新儒学特提出一理字,所提之字虽不同,然却是一脉相承,理字只是对以前儒学之扩大与更精更细微之阐述。
  本书旨在简易通俗,各家思想之内在精义,未能详尽阐发,只求以简阔透辟的语句,就扼要处约略指点。虽简略,却能使人识得中国思想之大体,得以如中国思想之门。本书指出中国思想之深远的渊源,抉发出中国思想之真实的生命。学者由此窥入,明体可以达用,博古可以通今。书中以中山先生思想为结尾,钱先生说中山先生乃民国时期最能用思想之人、中山先生之思想亦自传统而来,钱先生可谓有深意矣。我在书中读到中山先生之三民思想,很是折服,惜今日书不在跟前,亦忆不起所写具体为何。好了,今日所写就止于此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