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例析高考2017.3.6外力作用与地貌

 讲地又讲理 2020-12-09

【真题再现】

(2016·高考全国乙卷)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思维过程】

题干信息:

(1)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

(2)贝壳堤的形成与海岸线位置的变化有关。

图表信息

[答案](1)C(2)B(3)D

【知识链接】

【规律方法】

 (1)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的分析方法。

区域

特点

主导外力

干旱、半干旱地区

昼夜温差大、降水少

风力作用

湿润、半湿润地区

降水丰富、地表径流大

流水作用

高山地区

气温低、冰川发育

冰川作用

沿海地区

海水运动

海浪作用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

地区

特点

典型地貌

河流上游

地形陡、落差大,流速快,以侵蚀作用为主

峡谷、瀑布等流水侵蚀地貌

河流中下游

地形平坦、流速减慢,以堆积作用为主

河漫滩、三角洲等流水堆积地貌

②风力作用:

地区

特点

典型地貌

风的源地附近

风力强,以侵蚀作用为主

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风蚀地貌

离风源较远地区

风力减弱,以堆积作用为主

沙丘、黄土高原等风力堆积地貌

3.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与分析

 (1)气候因素:

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

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

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

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