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徒步」行走汉高山,寻觅刘邦的传说!

 心境旅行 2020-12-10
心境旅行YSJ
汉高山
图文作者:樊建鑫

汉高山,海拨1740米,是吕梁山西翼的名山之一,在陕蒙一带小有名气。位处临县阳泉乡东部,临县、方山县分水岭西侧,从临县安业沟或方山县城圪洞均可到达。


三峰相连,一峰盖过一峰,方圆几十里,山高岭峻,人烟稀少,历史上乃与世隔绝的蛮荒之地。


山上有大片灌丛,土层瘠薄,红色岩石裸露,山势险峻。


旧志载汉高山《史记.韩王信列传》“高帝七年,信之走匈奴,匈奴使左右贤王将万余骑与汉兵战,汉大破之,追至此山,曾驻跸此山”。


原名满堂山,因汉高祖曾驻跸此山,改名汉高山。山顶有汉高祖庙,十帝阎君庙,龙王庙等,下有蟒洞。

[空中俯视]

汉高山邻近吕梁山西冀北川河谷,虽属临县,但距方山县城圪洞很近。方山人说起汉高山如数家珍,汉高山与方山有很深的渊源。

一、汉高山距离方山城圪洞很近。
在两县分水岭上可看到突兀险峻的汉高山。汉高山邻近纵贯方山全境的北川河谷,位处方山县城西部,直线距离仅五公里。

当地老百姓说起汉高山很形象:“看高山,离天只有三尺三”。

“汉”字,当地人读音与“看”相同。汉高祖刘邦在汉高山斩巨蟒的传说几乎家喻户晓。

二、汉高山、北川河谷与汉高祖刘家有很深的渊源。
西汉初期刘邦北击匈奴路经离石,曾驻跸汉高山。此时匈奴势力强大,汉政府韬光养晦,采取和亲、献奉等措施,缓和与匈奴的关系。

经六十余年休养生息,汉武帝时期国力空前强盛,对匈奴发起了军事打击,驱赶匈奴至漠北。逃至塞外的匈奴连遭早灾、瘟疫,又爆发了争夺王权的内斗,分裂为南、北两部。

南匈奴主动请求与汉和亲,汉朝化敌为友,西河郡将南匈奴内迁安置于漠南河套平原,南匈奴成为共同抗击北匈奴的同盟军。

西河郡是汉代名郡,当时的西河郡境域为陕、晋、蒙黄河交界地带,辖36县(陕18县、晋13县、蒙5县)。西河郡治所在鄂尔多斯南部的平定。

南匈奴王庭也驻扎鄂尔多斯东部的美稷一带。东汉永和五年(140年),南匈奴发生内乱,西河郡驻地由平定跨黄河迁至离石。

汾州府志载:“匈奴冦掠,郡治南徙五百九十里”。依附于汉朝的南匈奴王庭也随迁离石北部北川河谷的皋狼城(今方山.南堡村),大量部众追随南匈奴王从塞外南迁到气候宜人的农耕区域。

汉化的南匈奴王室以刘姓为荣,改为刘姓。西晋时,南匈奴王子刘渊打着光复刘家的旗号,反晋建立“汉国”(史称刘汉、前赵),初期国都左国城就在汉高山东南十余公里的北川河谷,开了五胡十六国的先河。

化敌为友,化友为亲,五百年后外甥还为舅家复国,传为千年佳话…老农谈起历史,头头是道,自愧不如。

离石成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撞交汇的前沿,也成为民族融合长河的源头。此后发生的大事件,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三、汉高山曾属方山县。

1971年组建吕梁地区时,恢复方山县,新设柳林县,将原离石县分出柳林县、方山县。

同时,把靠近北川河谷临县的阳泉乡、石站头、韩家山三个乡和交城的横尖乡(现庞泉沟镇)划归方山县。汉高山就在阳泉乡境内。但时间不长,阳泉乡、横尖乡又划回了原来的县。

[分水岭上远望汉高山]

【进一步加深了对山川地貌的认识】
狭义的吕梁山,系指吕梁境内的骨脊山。广义的吕梁山,指地理上纵贯山西省西部黄河与汾河的分水岭间的山脉,称“吕梁山脉”。

它呈南北走向,似条巨龙,绵延400余公里,包括芦芽山、白龙山、关帝山、骨脊山、龙门山等山脉,最高峰孝文山海拔2890米。

吕梁山西翼有和缓的小向斜,地形未经强烈切割,其上黄土堆积甚厚,降水少于东翼,權草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

东翼则以断层俯视由汾河地堑所构成的忻州、太原、临汾等盆地,相对高差大,降水丰沛,森林广茂。交城山截岔至文水西南头道川出口一带,山高岭峻,有断崖耸立,与西翼的情况迥异。

  • 在地理位置上,吕梁山脉是西北和华北的通道,是中原和塞外的走廊;

  • 在经济地位上,是我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号称华北的“锅炉房”;

  • 在生态战略里,是西北干旱地区和华北湿润平原的分界线;是东冀的汾河、文峪河、桑干河,和西冀三川河、湫水河、尉汾河、岚漪河的水塔;

  • 在政治体系中,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为全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文化复兴中,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人文荟萃,英豪辈出。


吕梁山脉仿佛一条巨大的“阶梯”,分水岭向东、西两翼逐级下降。形态狭长的吕梁山脉是东南季风进入晋西黄土丘陵区遇到的一道屏障。

大量的水汽在此被拦截,分水岭东翼降水充沛,夏秋季节云雾缭绕,充沛的水资源养育了植被,形成广阔以庞泉沟为代表的原始森林区,孕育的文峪河成为汾河一级支流。

分水岭西侧降水明显减少,黄土丘陵好似波浪,一浪低于一浪,晋陕峡谷为最低处。植被由森林→權林→權草为主过渡,越往西植被越发稀少。

长久以来受到农耕的侵扰,水土流失逾发严重。水流强烈冲刷切割山体,几乎没有大片平地。地表破碎,山坡陡峭,呈现了沟壑纵横,沟峁坡梁的黄土高原地貌。


【山川分水岭是天然地理分界线,也是域境划分的科学依据】

三川河位处吕梁山西麓,方山县全境均属三川河主流北川河流域。北川河西翼山体森林很少,多为權草植被。

汉高山周边乡村却属于湫水河流域;横尖乡属于吕梁山东麓文峪河流域。历史上跨流域归并行政境域,造成了人们生产和生活的诸多不便,均不成功。

二十世代七十年代,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去方山县城虽近,但山高路难行,人心思归,最后物归原主。

风水轮流转,时代的变迁,生产力的提高,信息网络的现代化,山川分水岭已不再是大的问题。

如今汉高山脚的村民到方山县城赶集上会的要比到临县的多,通婚联姻的也多。

分水岭临县一侧宽展的水泥公路,方山一侧还是几千年的土路就是明证。也说明临县经济实力大有提高,大把美丽乡村旅游牌,令人括目相看。


在逶迤的黄土丘陵波浪中,汉高山巍峨兀立。

秋天走了,树叶落了,荣枯之间,在冬日稀疏的灌木衬托下更显峻峭。远看陡峭难以攀登,近前也容易攀爬,其实这是条村民上山的古道。

有七八百米石坡比较陡,亿万年的风雨雕琢,红色砂砾岩裸露,特别的丹霞地貌。

乱石横空,犬牙交错。似各型动物,惟妙惟肖。山岩险阻,看似无路,到处是路。爬上陡坡后是风光奇峻的山脊路,渐入佳境。


初冬荒凉的大山中,尽是落叶灌木林,色彩单调。山野散落着艳丽着装的驴友,给空寂的山谷平添了许多生机,怪石嶙峋,凝固了的美!


人生,已经不迷茫了,但总是会迷路。前有带队,尾有垫后,中有照应,秩序井然。


奇山异石,怪石嶙峋。古有汉高祖斩杀大蟒蛇传说,今有满山遍野奇石似蟒蛇露头。


岩石以红色砂砾岩为主,独有的丹霞地貌。特别是由滚圆度较好的卵石胶结而成的赭砾岩,似人造彩色水泥,耐风化,硬度高。


立于山脊,视野开阔,更觉人之渺小。东望分水岭公路似条银带,南望小轿山近在眼前。徒步别样的风景,你站在山腰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高处看你。


我在观景,景中有我


努力攀爬,挑战自我


佛道各路罗汉神仙欢聚一堂。四面都是低于汉高山的黄土丘陵,西面百里范围内都是低于汉高山的低山丘陵,一浪低于一浪,直到黄河岸边,海拔降为700余米,相对落差1000余米。

站在山颠,一览众山小,苍山似浪,山河如画。天气清好时,可眺望方山县城一角和横泉水库。


下山时云开日出,是大自然的奖赏


你心中有,
它便是风景
你心中没有,
它便就只是一座山


环路下山,路遇红彤彤的沙棘林带,映衬的汉高山分外美,依依不舍!若是秋日山形更美。


路经山刘家沟村后沟,有一段石峡景观。山刘家沟,村名有些怪。一般而言,村名多为三字,四字的村名很罕见。

究其因,这条长沟里有二个刘家沟。此村位处汉高山下,将村名和汉高山联在一起,故名山刘家沟,还是村民有智慧。

小河、寺庙、戏台、牛棚和公路,看起来是美丽的乡村风景,实际若作为农民生活在这里,那不是轻松美好的事。村里只剩下老幼,下一个即将消失的古老村庄。


看着满屯的玉米难销,满树红枣无人采摘,心里泛起一丝无奈


来到方山三四年了,常听人们说起近在咫尺的汉高山。想前去寻访,闲云野鹤前往也不适,一直未能成行。

恰好@空中客车组织22人徒步汉高山,欣然前往。2020.11.14.阴转晴。从离石经方山县前往,环形徒步汉高山。

徒步行程:山刘家沟~古道~汉高山顶~古道~山刘家山村,全程近8公里。徒步别样的风景,自然和人文景观交融,是条很好的线路,收获满满!  

【文中使用了同行驴友图片一并致谢!】

【附录:汉高山的传说故事】
    
汉高山原名满堂山,后称汉高山还有一段传说。2200多年前,满堂山曾有一大蟒蛇,它身长能绕着山根,体粗比水桶还粗。

半山腰里长着一棵千年苏子树,树高入云,树梢刮得南天门的琉璃瓦吱吱作响。

 有一天,苏子树对正在休息的大蛇说:“蛇哥啊,你出头的日子快来了。

刘邦得天下后第一个造反的人就是陈豨,听说汉高祖刘邦亲自带兵来讨伐陈豨, 要路过这里”。

大蛇不信说:“大树兄弟,你说这话什么意思?”  

苏子树说:“他来了, 你就和他讨封啊!”  “讨封?他一个领兵打仗的,管什么用?” 

 “你不知道,前几天,刘邦从河北杀过来,经过离石的向阳沟,正赶上乌云密布,大雨倾盆,道路难行,他骑的那条骒骡也马上要生驹。

眼看要耽误行军打仗,刘邦心急如焚,不禁大声说:向阳沟里别发水,天下的骒骡不生驹!

果真,虽然雨下的很大,向阳沟里却没有起水,骒骡的肚子也瘪了。

刘邦就是当今的真龙天子啊!”大蛇听了,半信半疑,心想试试看吧。于是,大蛇就单等刘邦的到来。

过了几天,刘邦果然来了,一见大蛇横卧山脚,吓得后退了两步。

大蛇连忙说:“高祖皇帝您好!您说蛇大变啥?”
刘邦说:“蛇大变蟒。”
“那蟒大又变啥?
刘邦说:“小蟒变大蟒。

”大蛇心中本想刘邦定会说,蟒大变龙的,一说这话它就要和他讨封,谁知刘邦偏不说这句,气得大蛇张大嘴叹了口气。

刘邦见大蛇张大了口,以为要伤他,急忙手举宝剑,一剑就将蛇头砍了下来,蛇血象山洪一样冒了出来,霎时将满山遍野的石头全部染成赭红色,而且越到中心越红,后来人们就将这里的石头称为红心石。

半山腰的那株苏子树,也被血烫得无精打采,满腹怨气。

刘邦斩了大蛇后就要赶路,大蛇腾空而起,大声怒斥道:“无道刘邦,我与你平日无仇,无非想和你讨个封号,你不封我也罢,为何将我的头砍掉?你说这仇该怎报?

刘邦说:“既然杀你,就不怕你报仇,你要怎报呢?

大蛇说:“你想让我在山上报,还是在平地报?

刘邦心想,现在就在山上,若是让它现在纠缠起来,恐怕影响行军打仗,况且它现在正在火头上,不如说在平地,那就是以后的事了。

时间一长,事情可能慢慢就消了。

于是刘邦就说:“在平地吧。
大蛇说:“好!一言为定!咱就在平地。最好有个作证的。
一旁早就看不惯了的苏子树厉声说:“我来作证。

于是大蛇和苏子树就朝南方的“平地”方向飞去了。
飞了二十里,大蛇把脱下的皮抖落在一个村子里,窳成一堆,人们就叫该村为窳蛇皮。

又后来,人们嫌这个名字不雅,跟其谐音,叫成瓦舍坪,意思成了高楼大厦、比较富裕的村落。这就是现在的大禹乡瓦舍坪村。

大蛇和苏子树一直飞到位于平地的洛阳城,当即投胎转世,一个就是王莽(蟒),一个就是苏宪。

二人长大后,在汉平帝(平地)时,联合篡政,建立了新朝,推翻了刘邦建立的汉朝,报了刘邦当年的斩杀之仇。

满堂山自大蛇和苏子树飞走之后,发出天崩地裂般的一声巨响,整个山塌了半边,使山的东北面成了悬崖绝壁。从此之后,人们就称满堂山为汉高山。

图文作者:樊建鑫


关注公众号

搜索【徒步】欣赏更多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