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篇“越读越爽”的公司分析

 suiming2000 2020-12-11

“渐入佳境。”

这是作者分析伊利股份的第四篇文章。

在上一篇文章中(发布于微信公众号:villike的财务自由笔记),我提到:

“继自上而下的视角,看完伊利以后,我们现在,正在通过财务报表,理解伊利这个生意的特征。

下一篇文章,将完成报表解读,并开始探索最重要的那个问题:

伊利,具备投资价值吗?”

我们开始吧,第一步是把报表解读完成。

01

颇有几分姿色

接着看现金流量表,这是一张相对难作假的表,对照着利润表看,能有一些印证或发现。

2019年底,公司有现金111亿,年初136亿,减少25亿,其中:

经营现金85亿;

投资现金-100亿;

筹资现金-10亿

销售现金1015亿,营收900亿,销售现金/营收=113%,基本正常。

净利润70亿,经营现金/净利润=121%,对于这种固定资产占比高、对上下游有话语权的公司来说,是正常的。

资本支出92亿,自由现金流-7亿,2001-2019年自由现金流212亿,自由现金流比率3%。

18亿折旧,可以近似看做“必须的资本支出”,这样的话,自由现金流67亿,自由现金流比率7%多一点。

02

剥洋葱的快乐

最后是利润表,这是往往被“美颜”地最严重的表。

2019年,公司一共赚了900亿营收,564亿营业成本,毛利336亿,毛利率37%,这个毛利率看起来还算不错。

从营收这个开头,我们直接跳到“结尾”:归母扣非净利润63亿,净利率7%。

毛利率和净利率之间的差额就是运营损耗,占比30%,主要来自:

销售费用211亿,占营收比23%

管理费用43亿,占比5%

所得税12亿,占比1%

很明显,除了营业成本,销售费用就是分析伊利盈利结构的关键。

打开财务报表附注,这211亿销售费用的结构是这样的:

广告营销费110亿,占比52%

装卸运输费47亿,占比22%

职工薪酬44亿,占比21%

销售人员17854人,人均薪酬25万,这可是非常高的薪酬。

从上面这个销售费用的结构,和销售人均薪酬可以看出:

这公司是一家“空军轰炸”和“陆军地推”共同作战的公司,而且以“空军轰炸(广告)”为主。

为了让读者意识到这个轰炸有多剧烈,再提醒一下,这可是110亿人民币!

白花花的银子,没有水分的,公司花在广告上的钱,比利润还要多。

这就自然引出一个问题,如果伊利不花110亿做广告,只花10亿。

那这多出来的100亿,扣完税也有大几十亿,不就净利润直接翻倍了吗?

公司可以这么干吗?会有什么后果呢?

关于销售费用,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们留到后面分析公司竞争优势时,再深入探讨。

公司的2019年报表看完,我们有了以下印象:

1.几乎没有长期债务负担

2.对产业链上下游都很有话语权,尤其是对上游

3.真实负债率不高,而且利率成本低

4.公司对核心员工的激励力度挺大的

5.由于ROA远高于资金成本,提高负债率进而提高ROE的做法不错

6.算重资产公司,在投入大笔资金进行主营业务扩张,有多少是真正的“资本支出”需要进一步思考

7.给上下游提供了接近40亿(总资产7%,净资产15%)的贷款,这一点有意思的

8.存货和应收账款都很健康

9.生意的关键在于:维持甚至提高毛利率,巨额广告拉动销售,高额资本支出不拖累盈利性

到了目前,我们有了自上而下视角,对伊利有了“大轮廓”的印象。

03

最重要的问题

通过刚刚完成的报表分析,我们对伊利近期报表反映出来的生意模式,也有了基础的认知。

接下来,我们就要回到关于投资,那个最根本的问题:

伊利股份符合“湿雪长坡、安全边际”这8个字吗?

我筛选公司的标准,就在这8个字。

符合这八个字的公司,就是那种长远来看,能给投资人带来满意收益的公司。

接下来,我们就要踏入这条最需要深度思考,但也最有意思的路。

先看“湿雪”。

这个词,说的是一家公司的持续性竞争优势,是我最看重的部分。

这部分,其实有两种不同的观察视角:硬分解视角和软分析视角。

前者,指的是从三因素拆解的角度,去看公司的业务变动可能性。

后者,是从“护城河”定性描述的视角去看。

以往,我都是直接从软视角去看。

比如茅台、格力的产品品质和品牌心智,万科的稳健经营能力,招行的零售业务,双汇的渠道能力和规模屠宰,海康的服务碎片化市场的综合能力,华东医药的大单品选择能力和营销能力,万华的MDI壁垒,等等。

软视角的好处是,非常简单易懂。

在形成一个直观印象的基础上,再去逐渐展开讲解,比如,茅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产品和品牌心智。

坏处是,思考带有比较强的指向性,自上而下的逻辑框架性不是很强。

这一次伊利的分析,我来换个视角。

从硬分解的视角来看看,伊利的竞争优势是什么,以及更重要的,是否可持续。

04

清晰的逻辑

先来看ROE的第一个要素,净利率。

净利率,可以分解为两部分,毛利率和运营损耗率,我们先来看毛利率。

毛利率,一方面取决于营收,一方面取决于营业成本,我们分开来谈。

再把营业收入拆开,一部分是人均消费量,一部分是产品单价。

人均消费量的部分,我们放到长坡部分去谈,先说产品单价。

产品单价,取决于产品的结构。

换句话说,公司卖出去的产品,是否是价格更贵的。

再说直白点,类似于金典这样的高端奶,占比能有多少。

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伊利是没问题的,有三个角度的思考。

第一个角度,看过我前面阅读分享文章的读者,应该都清楚了一个事情。

那就是,接下来的十到二十年,是中国中产阶级崛起的二十年,也是消费社会盛宴的二十年。

在这接下来的二十年中,会有越来越多的品类走过一条类似于“3块的统一绿茶,到10块的贡茶,到30块的喜茶”这样的道路。

消费者的胃,容量有限,能穿的衣服有限,但是欲望是无限的,那怎么办呢?

套用一个白酒行业的发展趋势说法,“少喝酒,喝好酒”。

所以,消费升级,对于奶制品消费单价提升的关系,类似于我们说的“做时间的朋友”。

这个大的趋势是清晰的,我们要做的,只是等待时间把他带给我们。

第二个角度,过去在调整产品结构,以提高盈利能力方面,伊利是成功的,每一年的数据我们都能看到,这个不再详述。

第三个角度,在开发新品方面,往往消费品行业是龙头通吃的局面,因为这个行业的新品研发有两个特点:

第一个,技术含量不高,一款新的肉制品、新的乳品,想要开发出来,其实成本没那么高的。

第二个,产品再好,没用,能在渠道铺出去,让消费者看得到、买得到,在消费品行业的重要性,其实高于产品本身。

至于说,铺出去以后,产品能否保持强大的生命力,这确实是要看产品本身的。

这也是我之前说的“不差的产品+优秀的营销”的阐释。

05

第一个小故事

我拿一个案例,来给读者做个形象展示。

这是这个行业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案例,也就是常温酸奶。

08年,光明开发出中国的第一款知名常温酸奶莫斯利安。

在此之前,中国的酸奶都是低温酸奶,也就是有些读者小时候可能经常喝的,玻璃瓶装着的酸奶,往往来自于所在省市的某家牛奶厂。

所以,这个酸奶一经推出,马上大卖,营业额年年翻倍,甚至更高地往上走。

2014年,伊利和蒙牛相继开发出安慕希和纯甄,很快,这两款产品都超过莫斯利安的销量。

中间这5年左右时间,为什么伊利和蒙牛没有在常温酸奶上有动作,我猜是因为大意,“这个东西会有人喝?”

但是,这个原因其实没那么重要。

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一旦龙头发力,研发不成问题,并且,通过强大的渠道和知名度迅速超越对手,是他们的强项。

06

重头戏开始

再来看营业成本,这是分析伊利,甚至分析乳制品企业很重要的一环。

其中,对于原奶价格的看法和分析,又是重中之重。

因为,占营业总成本60-70%的营业成本中,原材料也就是原奶,可以占到70%甚至90%。

原奶的分析,是伊利的分析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环。

弄清楚了这个环节,你可能会像我一样,对历史上一些耳熟能详的事情,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这个故事非常长,故事里套着故事,我在写的过程中,尽量保持清晰的层次感。

我们的故事,从下面这张图开始。

这张图,是中国乳业三巨头近些年的毛利率,从图中,我们能看出一些非常明显、也很有意思的信息:

第一个,三家公司早年的毛利率,高低顺序非常清楚,基本就是光明第一,伊利第二,蒙牛第三;

第二个信息,从2014年开始,3家公司的毛利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程度不同,但是上涨的趋势,非常明显。

伊利从2013年的29%,一路升到2016年的38%,上升9个点,此后4年,维持在37-38%之间。

蒙牛则更夸张,从2012年的25%,几乎是一路“飙涨”,上涨到2018年的37%,2019年继续维持37%。

光明的涨幅,没有那么明显,但是也从2014年的34%,接着上涨两年,到了2016年,创出毛利率的历史峰值39%,但此后四年,一路下跌至31%。

至此,不光营业收入被伊利蒙牛远远甩在后面,毛利率也被彻底超越。

那么,2013-2014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是因为读者猜的“推出了安慕希这样的高端产品”吗?

下一篇文章,带读者看看,我的独立分析过程,以及结论。

我们下一篇见。



请点击右下角“赞”和“在看”,另外在方便的前提下,帮忙转发扩散,就是对作者辛勤写作的鼓励了。

想第一时间看到作者文章?三个步骤:

1. 点击手机屏幕最上方“villike的财务自由笔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