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传承的过程就是一锅糨糊,漫谈古月轩【真问真答】

 珠海老杨品谈 2020-12-11

打造最具人文精神的自媒体公众号 

点击上方“老杨品谈”关注|天天干货,包你过瘾!

有知识、有文化、有能量、有趣味


老杨品谈>>>>> 


文化传承的过程就是一锅糨糊,漫谈古月轩

 文 | 老杨

前天,我有个朋友和我说,能不能聊聊古月轩。

在古玩城办公这么多年了,听过这个名词,但真不知道是啥。

做公号一年多了,做过一次真问真答。我的同学让我讲讲为什么蒲公英叫婆婆丁?开始做公号时想过做个知识的探究和普及类的公号,但一个人的能力实在难做到,就放弃了这种想法。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大象公会”,其次是“南周知道”。

这两个大号的真问真答也是选话题的,原则两条:一是问题有新奇感;二是问题的受众群体大。像古月轩这样收藏界的小众话题他们也不会做。

我这个公号是个小小号,原则是服务每一个客户。这段时间聊经济、聊时政,讲得有点烦,觉得换个话题挺好,今天就聊聊古月轩。


现在提及的“古月轩”,不是一个轩名,是一个种类的工艺品,这个名字相当于这类工艺品的品牌。

其实我这种说法也不确切,既然是漫谈,我就随便说。

古月轩代表两样东西,一是画珐琅彩的料器,多指玻璃器上画珐琅,如鼻烟壶;另一种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等朝的珐琅彩瓷器,就是在瓷器上画珐琅。

这样,我们就要先知道什么是珐琅?


这里的珐琅指的是一种颜料,也叫“搪瓷”。用石英、长石、硝石和碳酸钠等加上铅和锡的氧化物烧制而成。涂在铜质、银质等金属器物上,经过烧制,能形成不同颜色的釉质表面。既可防锈,又可作为装饰。


 

珐琅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一词源于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菻。

在中国古代,由于珐琅器最初从大食国(大食为唐宋时代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总称)传来,因此称之谓“大食窑,鬼国窑”。之后的叫法虽因译名不统一而出现多种不同写法,如“佛郎嵌”、“鬼国嵌”、“法蓝”、“法郎”、“拂林”、“佛郎”、“富浪”等,但发音基本都差不太多,明景泰年间有了景泰蓝的叫法,就转音为发蓝,后来统一为“珐琅”。

珐字读[fà],不是我们平时读的三声,是四声。这个字单字无意义,应该是为了译音造的,只有和琅字组在一起才有意义。

琅属于常用字。本义为似玉的美石或青色的珊瑚,后用来形容清朗、响亮的声音,或洁白、华美如玉。

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是,因为明朝的禁海政策,葡萄牙人最早到中国的时候把自己打扮成了能和我们进行贸易的阿拉伯人,我们当时称阿拉伯人为“佛郎人”。广州衙门发现了这些假冒的阿拉伯人,扣押了他们的船,在船上发现了西方的火枪,因为不知道他们是什么人,就把这种枪叫成了“佛郎机”,枪的这种叫法在中国用了很长时间,这是明正德年间的事,按辈份景泰是正德的太爷爷。

那为什么这种珐琅器就叫了古月轩了呢?


这个问题在现在的收藏界也是个谜。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

一说清代乾隆皇帝(公元1736~1796年在位)时,有轩名"古月轩",古月轩的主人就是乾隆。

二说"古月轩"是一位胡姓匠师所制作的精美料器,后来被皇家官窑加以模仿,古月就是胡字拆开,为了雅一点就叫古月轩了。

三说认为从未有过"古月轩"料器,而是出自古玩商的臆造。“所闻异词,所传闻又异词。”而清宫内府其实并无“古月轩”,各种传说显系讹传。

以上三种说法来自清末的《饮流斋说瓷》一书。

另一种说法,与第二种差不多,只是更详细。据《词源续编》记载,清乾隆时,苏人胡学周在苏自设一小窑,制瓷瓶、烟壶等,甚精美,自号‘古月轩主人’。乾隆南巡,见而好之,因携之至京使管御窑,仍用‘古月轩’之名。尤以鼻烟壶著称。

而到了民国时期,著名的古玩商人赵汝珍在其专著《古玩指南》一书中,根据自身条件详细研究,并且总结前人之说,确定“古月轩”就是珐琅釉及珐琅彩之瓷或料器也。

赵汝珍的这种说法等于是给古月轩下了定义。


关于古月轩名称的由来还有另外一说。

根据中国台湾“故宫”出版的《故宫鼻烟壶》一书所述内容,“古月轩”三字其实是当时雍正、乾隆二朝的内务府主事海望的得意之作。

雍正朝珐琅彩器已经出现,并属官窑制品,而雍正帝却没有想好此类珐琅彩器如何命名落款,于是就将落款之事交给了当时的内务府主事海望办理。

珐琅彩本身烧制就已难度极大,稍有不慎就会自然炸裂,一个带着官窑款的物件在皇上手中把玩的时候自然出现裂纹,自然让人感到十分尴尬,就是皇帝想发火也无从下手,所以雍正帝才想另起一名,代替官窑款。

此款既要体现皇家气派,又要表现器物之美,虽然此事不是一件难事,但是也极为伤脑筋,所以才将命名落款之事交与内务府主事海望。

而“古月轩”正是海望在圆明园之中观月赏景之时的奇思妙想,不过也有一些学者发现“古月轩”其实是海望一语双关,“古月”是海望巧妙地将自己名字寄于其中。

烧制珐琅彩的温度要求较高,温度低了颜色暗淡,而玻璃的熔点又很低,所以二者很好地结合就非常困难,这样中国人才有了瓷坯画珐琅的相法,因为瓷化的温度也很高,二者能有机地结合。

也就是说,料器珐琅是舶来品,珐琅瓷是中国的专利。

近代有些学者认为,“古月轩”是宫廷里退休返家的师傅,在回家后自己开设的小窑烧制。更有说“古月轩”纯属晚清民间子虚乌有的传说,并无真正来历。据目前所见实物和史料,可以断定“古月轩”不是乾隆或清代所有皇帝的佚名。“古月轩”也不是某位胡姓工匠把姓一分为二,即使真的有某位工匠制作料器或瓷器相当精美,大清皇帝也不会把他的轩号移植到宫里。

近年来更有人提出瓷胎画珐琅即"古月轩"的新说。但这些说法均缺乏确切的理论和实物依据,不可轻信。

"古月轩"至今仍是文物、博物馆和工艺美术界难以诠释的谜团。

所以说文化传承的过程就是一锅糨糊,很难说得清,只因说不清才有了其中的乐趣。

过程并不重要,能传下来就好。现在的珐琅彩瓷器已走入了日常生活,上几周马未都就在他的《都嘟》里卖一套珐琅彩瓷的盖碗茶具,十分彩美。

能叫"古月轩"料器或瓷器有以下特点:


一是绘珐琅彩,二是彩绘精细入微、画面多配以诗、印,并有书皇帝年号款。

现在这类工艺品有两大类,“古月轩”鼻烟壶和“古月轩”瓷器。

“古月轩”鼻烟壶属于料器画珐琅,都是玻璃的。其样式、画工、选材等方面凝聚了中华民族各种工艺的精华。不仅精于绘画,而且也很注重题句。“古月轩”鼻烟壶的稀缺性和极高的艺术造诣,使得清代后期社会上仿制“古月轩”彩绘鼻烟壶成风。

“古月轩”瓷器的代表是清三代产品,特点是坯质瓷实细腻、彩色自然、画工如书卷、器形多为盘、碗、盉、碟和瓶类造型,几无其它形制。

还有一个主要的特点就是落款都为年号款,就是什么什么处制或什么什么御制。凡出现“古月轩”款的制品均为清末民初赝品。凡器身题写“郎世宁制”款识底书雍正乾隆官款者,也均应为民国仿制。

大收藏家受骗“古月轩”


上过“古月轩”当的人很多,因为这个概念本无定论,所以也就不好说真假。在古玩界有个很有名的故事叫“八万块听个响儿”

说北京有个大收藏家叫沈吉甫收藏了一辈子,因为对“古月轩”爱得太深,最后上当受骗。

我把这个故事摘录下来,大家自己读。

康熙、雍正、乾隆官窑珐琅彩瓷器乃国之瑰宝,早已驰名世界。而在清末和民国时代,珐琅彩瓷器给人以神秘感,俗称“古月轩”。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后,清代官窑瓷器才逐渐流入民间。在此之前,不用说古月轩,就是一般官窑瓷器民间也不准有。

民国十年前后,琉璃厂的古玩商在古物陈列所第一次见到官窑珐琅彩,也只有古月轩盘、碗一两件。

清末民初北京有个收藏家叫沈吉甫,从光绪二十六年收集到民国二十年,31年的时间,珍藏名贵古瓷千余件,仅有一件乾隆官窑珐琅彩画松竹梅的小梅瓶,因为是红字款,当时认为是件“撂跤货”,够不上真正的古月轩。

“九·一八事变”时,沈吉甫年近古稀,他深怕自己的万贯家财难保,便把北平的全部财产都卖掉,在天津英租界买了幢小楼,隐居下来,钱财存入外国银行,才甚感安全保险。

1932年春天的一个早晨,沈吉甫散步回来吃早点,女仆见他的神态安详,走过来跟他说:“老爷子!我有位同乡拿来件古玩瓷器,请您给看看。您今天精神儿好,给他看看吧!”

女仆双手捧着黄色包袱走进屋来,打开包袱露出锦匣,从锦匣软囊中取出件约28厘米高的珐琅彩蒜头瓶,递给沈吉甫。沈吉甫戴上花镜仔细观看,瓶上画着蝶恋花。两朵怒放、两朵半放、一朵含苞的牡丹;一只蝴蝶向上飞翔,一只蝴蝶俯冲飞向花蕊。牡丹的花瓣层次分明,花间的蝴蝶像活的一样,周围的绿叶茂密似飘动,正、反、侧、斜姿态各异。从画面上看,似是出自“如意馆”供奉之纸绢画稿。珐琅彩这具有特色的彩绘艺术,引起了沈吉甫的兴趣。再看瓷釉,晶莹精致,瓷胎滑腻。后看款识,介乎宋体和楷书“乾隆年制”四字蓝色料款;款外有蓝色二层方格,外粗内细,外方格四角是折角。是乾隆珐琅彩瓷器的款识规格,釉色彩色细腻艳丽无比。

沈吉甫摘下花镜,沉默片刻,问道:“你那本家兄弟从哪里拿来的这件瓶子?”

“这是他们官长的东西,还是成对的,有几对。今天只拿了一件来。队伍快要开拔了,他们的长官看不懂,想求您给鉴定真假。”

沈吉甫看了一件珐琅彩瓶子,勾起了他喜爱官窑瓷器的癖好,他立即说:“你让他们都拿来我看看。”

一个星期过后,坐着汽车来了位军官装束的人,带来一对玉壶春,一对橄榄瓶,请沈吉甫鉴赏。

乾隆官窑珐琅彩玉壶春瓶高约27.5厘米,珐琅彩绘图案为“百花呈瑞”。中间绘牡丹,周围绘菊花、牵牛花等各种花卉,百花齐放,鲜艳异常,细腻而逼真。乾隆宫窑珐琅彩橄榄瓶高约26.5厘米,珐琅彩绘图案为“岁寒三友”松竹梅。大片青翠,微红点缀,别具韵味,配有书法精美的五言诗和胭脂水色“君子”二字的朱文印章,这对橄榄瓶的造型和图案美妙飘逸,诗情画意,耐人寻味,是制瓷工艺与书、诗、画结合的艺术珍品。

沈吉甫欣赏这两对瓷瓶,爱不释手,连声说:“好!好!是古月轩。”军官开口说:“这是我们长官的东西。军人只知打仗,不懂古玩瓷器。我们长官说,沈先生如看好了,请他珍藏。军队开拔带着不方便。”沈吉甫笑了说:“我不收藏古玩了,但见了好东西还爱看。”军官说:“您爱看,东西放在府上,您尽量欣赏。过些日子我们长官来,同您面谈。”

这位军官没过五天,带来另一位军官拜会沈吉甫。他们相互寒暄客套一番。沈吉甫问:“你们今天到我这里来,是不是想把三对瓷瓶取走?请转告司令,他让我开了眼,敝人深表谢意。”军官说:“不然,司令不想把这些东西带回太原,更不愿露出风声,引起南京方面的事端。咱们秘密交易,说哪里算哪里。”说来说去,沈吉甫愿出十万元,但要十天后交款。两位军官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令下如山倒。命令一下我们就撤走,恐怕等不了十天。”沈吉甫主动提出:“三天为限。”

军官走后,沈吉甫马上写信,约请北平琉璃厂铭珍斋经理韩敬斋和延清堂的二师兄安溪亭,来津观赏古月轩。这两位是一老一少鉴定官窑瓷器眼力最好的古董商,也是沈吉甫信得过的老朋友。

第五天沈吉甫付过款后,他们二人才来到天津英租界沈吉甫的家。年长的韩敬斋看了这三对珐琅彩瓶,直咂嘴说不出话来,“呵、呵”两声,表示惊讶和疑惑;年轻的安溪亭看完东西只说:“好!好!”看看沈吉甫就不再说什么了。他们俩都看出了是民国初年的仿制品,但不敢直说,怕把沈老气出毛病来。两人哼呵几句开始聊别的,不评论眼前摆着的瓷器,却说起今天天气好。沈吉甫心里也明白了,也就不请他们给这些瓷瓶下结论了,彼此是心照不宣。

朋友走后,沈吉甫取出放大镜,细细观察珐琅彩蒜头瓶。看出这瓶子的胎釉虽然洁白匀净,但不够精细、密度低,釉面有细小棕眼;胎骨薄手头轻,拿起来发飘,胎质不够坚密细腻;彩质不够精细,彩层较厚,彩面光泽欠活,颜色浓而过艳。彩色与绘画联系起来看,笔法呆板,不似纸绢画气,没有多种彩色重叠地反复地皱、擦、点、染的“院画”的绘画特点。看完他将放大镜放下,越寻思火气越大,盛怒之下,“啪嚓”一声,把瓶子摔得粉碎,手拍桌子大声喊仆人:“马上把那个军官给我找来!”

二位军官来了,沈吉甫要求退货。军官说:“您先赔瓶子,我们再退给您钱。”沈吉甫听这话觉得有点讹人,便说:“你退给我钱,我就赔你。”双方争持不下,沈吉甫问:“我得赔你们多少钱?”军官说:“那是其中最好的一件,不止值十万!”沈吉甫说:“这不是退了货,我还得给你们添钱吗?!我这是‘秀才遇上兵,有理讲不清’,我去见你们司令!”“司令早回太原了。就是他在天津您也见不到。这点小事我们弟兄代他办了。有话您跟我们说,在这里或到司令部去都行。”沈吉甫怕惹出娄子,进了天津警备司令部,岂不是进了虎口!?最后军官同意退回二万元,并取走了其它的几件瓷器,沈吉甫花了八万元,只买声“响儿”听。

沈吉甫受讹骗之后,甚觉天津租界地不安全,仆人也不可靠。不久,他返回故里宁波。抗日战火燃起后,他到上海居住,不同古玩商交往。最后老死在沪上。


人生不过三万天,

行走江湖几十年。

看淡成败荣辱,

追求快乐一天。

关注身边小事,

感受世界万千。

快乐时光尽在《老杨品谈》。

草根谈世事,凡人品平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