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幸福在哪里?

 珠海老杨品谈 2020-12-11

1

昨天晚上和几个朋友一起喝酒,酒桌上大家感叹——钱越来越难挣。

这是个事实,即使不讲经济下行,单从周期发展上看,也到了难以提高的地步。

钱不好挣了,自然就会关注另一个社会问题——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从这个意义上说,富人占有了大量的财富,压缩了穷人的生存空间。

明朝万历年间内阁首辅沈一贯有过这样的论述:下则箠([chuí] 鞭打)楚流血,取之尽锱铢([zī zhū] 极微小的数量);上则多藏而不尽用,或用之如泥沙。

意思是低层民众即使流血流汗,也只能获取极小的一点点财富,而富人、上层人的财富却多到藏起来用不完的程度,或者是当成泥沙。

每个人都想过上幸福的生活。幸福是指一个人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喜悦之情,而这种感情的基础是物质上的满足。

当然,也有人不需要物质,也能得到满足的喜悦感。佛教宣扬的就是这一点,而“佛系”青年的增多,也反映了物质上越来越不好满足了。

如果说“佛系”是自认堕落,还不如说是自我救赎。

2

当人的物质需要无法满足的时候,我们想到的是奋斗,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其实,这句话有一个前提,就是奋斗一定要有结果。而我们知道,奋斗也可能没有结果。比如投资也可能会失败,辛辛苦苦地做生意也可能会赔钱。这样的奋斗得到的结果就不是幸福,而是痛苦。

奋斗是指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干。奋斗是为一个目标去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充满了压力、痛苦和挫折。可以看出,奋斗的过程一定不是幸福的。除非是奋斗的目标达到了,才有结果性的幸福。

奋这个字我们简化了,原来的奮是大鸟展翅高飞。

庄子在他的《逍遥游》里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讲的是鲲鹏之志,或叫鸿鹄之志,形容人的志向远大。问题是你得是鲲鹏,是鸿鹄,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小鱼、小虾和燕雀。所以奋斗一词带有更多的是理想主义色彩。

自然是分层的,社会也是分层的,这不需要任何意识形态的理论去解释,人类发展这么多年,做过很多种尝试,让社会成为一层,现在看都失败了。因为社会一旦扁平化,社会就失去了竞争的动力,社会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人民公社就是典型的例子。

竞争一词来自生物学,指生物个体之间争夺资源。竞争反映的是资源不足,如果资源充足就不存在竞争。而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的国家,所以竞争就非常激烈。而当富人占有了大量的资源之后,竞争就变得更加残酷,也就是钱越来越难挣。

可以看出很多人过不上幸福生活,并不是不努力、不奋斗的结果,而是不对等竞争的结果。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强者越强,弱者越弱;贫者越贫,富者越富。

3

1968年,美国科学史学者罗伯特·莫顿给这个现象定义了个名称叫马太效应。

罗伯特·莫顿最早定义的马太效应并不是针对社会学的,而是指科学界的名声累加引发的效应。

他说:“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罗伯特·莫顿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主要是因为在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评选中多次出现过这样的现象。

后来,马太效应一词广泛运用到了社会学、经济会等领域。

马太效应出自《圣经·马太福音》的第二十五章第二十九节: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上帝为什么这么不公呢?这是上帝在磨练人性。

而这种现象同样出现在大自然里。树木生长发育时,高的树吸收了更多有阳光,从而长得更高,而矮的树木因得不到阳光,就永远长不高,甚至是死亡。

这种好的越好,坏的越坏,多的越多,少的越少的现象也一直困扰着人类,并试图通过社会形态的演变来解决这一问题。

欧洲在这方面的尝试是成功的,就是通过给富人上更高的税,把富人多余的拿走,来为不足的人、穷人提供普惠性的社会福利。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问题,就是穷人变得越来越懒,政府的负担越来越大。

也有人认为,这是欧洲高福利社会制度的失败。

美国人把欧洲的福利社会制度叫社会主义,在美国就有大量的反对者。

这种“失败论”是片面的,美国人反对这种制度的根源是害怕政府的权力过大,大权力的政府会限制个人的自由。我们经常把美国人的反对拿来当理由,但不去讲美国人反正高福利社会制度的根源是要自由。

无论怎么说,福利社会制度还是解决了马太效应的问题。

4

马太效应的提出不过才50年,而在2000多年前老子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老子》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

意思是天之道,就像是把弓射箭一样,弦位高了就要压低一些,弦位低了就抬高一些。多出来的时候,就要加以减损,不足的时候,就要加以补足。

然后老子说,上天的道理,是拿走有余的,去补给不足的。但人间的道理却不是这样,总是拿走不足的,用来供给有余的。

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那么,怎么解释树木的生长问题呢?长得高的越来越高,而矮的无法生存。一是大树下面也有低矮乔木类的生存空间,也有不需要阳光的苔藓类的生存空间。二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就是天之道,中国民间把这种的社会现象叫出头的椽子先烂。

如何解决人道的“损不足以奉有余”呢?

老子说,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

怎么才能做到把多余的部分分给天下呢?有道者来干这种事儿。这里的道是天道,就是谁能奉行天道、做到“损有余而补不足”,谁就做到了。

这样看欧洲人遵奉了老子的天道。

沈一贯在《老子通》一书中说:“人之道则不然。裒([póu] 取走)聚穷贱之财,以媚尊贵者之心;下则箠楚流血,取之尽锱铢;上则多藏而不尽用,或用之如泥沙。损不足以奉有余,与天道异矣。”

作为万历朝首辅的沈一贯在历史上的名声非常臭,但他却的一针见血地提出社会问题,用老子的观点批判当时的社会。

所以,社会的发展方向一定是尊天道的问题,是要实行“损有余而补不足”的问题,并不是奋斗的问题。

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是否定旧中国个人奋斗的典型作品,不解决“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现状,祥子的悲剧就会重演。

当然,奋斗作为实现理想的精神还是需要有的,而理想只是美好愿望,幸福生活的要求是实实在在的。

解决愿望的问题是画饼充饥,解决生活的问题是要有柴米油盐。

1984年春晚殷秀梅唱了一首歌——《幸福在哪里》,火遍中华大地。

歌中唱道:

幸福在哪里

朋友我告诉你

它不在柳荫下

也不在温室里

它在辛勤的工作中

它在艰苦的劳动里

百万农民工哼着这首歌进城了,现在是城里人也找不到工作了,而大部分二代农民工则陷入了留也留不下、回也回不去的尴尬境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