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经之三一、道恒无名,知止不殆

 随顺乘风 2021-06-03

帛书校订本:

道恒无名,朴虽小,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俞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俾道之在天下也,犹川谷之于江海。


白话通译本:

道总是无名无形的,朴虽然很微小,可是天下没有人能支配它。侯王如果能循道执朴而行,万物就会自动归附。

天地相交,就会降下甜美的露水,没有人能教它怎么做,却自然分布均匀。

(无中生有,万物兴起。)天下万物开始有了各种名位;名位既然已经产生,那么就应该知道什么是适可而止。知道了适可而止(才能行有所止,有所争有所不争,有所为有所不为),就不会有什么危险了。

譬如“大道”行于天下,万物自然归附,就好像河流归入大江大海一样自然而然。

 

解读与评述:

老子从下面论述了“道”贯于天地之间,虽然无名无形,但却是宇宙间最大的法则(自然规律)。“朴虽小”,却是器(为治理国家而制定的各种社会制度时)必须执行的指导思想,其中的奥妙只有得道之人才会真正领悟。修道之人若能去妄执朴,自然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用“朴”守身,于躯体则能驱邪避毒,延年益寿;任事则能取舍进退而游刃有余。

由修身之道扩展到治国之道,“朴虽小”,在协调处理社会中强弱群体关系、贵贱关系和防止违法犯罪等方面也是十分有效的。一个国家制定的相关制度应该以民为本,体现全民意志和基本的生存权利,以平衡各方的利益关系为出发点。

老子以“甘露”为例,说明“循道而行”就是顺应自然规律,让天下万物、芸芸众生怡然自化,各得其所。“天地相合,以俞甘露”,对应的是“政通人和,物阜民丰”。一个国家制定的各种社会制度如果能够达到“民莫之令而自均”,很好地实现老百姓基本的生存权利,那么老百姓就会因为生活有了切实的保障而衷心拥护现有政权和社会制度。这样的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又怎么会有危险呢!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及其管理人员如果能够执“以百姓之心为心”之朴,以人民的意志和基本生存权利为根本出发点,就应该通过合理的分配制度来减少社会贫富差距,用严格的法律条文来约束强权富贵、严厉打击违法乱纪的行为。在这种倡明抑暗的社会风气作用下,人们自然会主动约束自己的言行而安居乐业,从而达到社会安定,天下大治。

所谓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讲就是用“道”修身,执“朴”以济天下的道理吧!

结合前面的文章,老子对“道”进行了一系列的阐述。由“道本无”,到“无中生有”,然后“有以为万物”,最后“万物又总归于无”,从中我们得出很多感悟。在第二十八章中提出了“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的治国思想。本章中老子又阐述了“循道执朴”后,才能“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的观点。既然知道了“道”是“无中生有……有归于无”的这个道理,那么我们行事就不会自以为是,一味蛮干用强。知道了循道执朴,我们在制定国家制度时就有了衡量的标准,就能避免不合理政策可能导致的社会风险了。知道了“适可而止”就是循道执朴,行有所止,有所争有所不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意思,我们在遇到问题时就能知道症结所在,知道如何灵活有效有应对,适时制定或变更政策法则,不会在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时顾此失彼颇了。

我想这就是老子一直想阐述的治国理念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