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规律的思考(续一)

 YJsyxofie3977d 2020-12-11

(三)规律的普遍性

规律的普遍性是说规律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德国哲学家康德曾举例论述规律的普遍性。他说:“自然——无论是非生物界还是生物界——中的一切,都是依照规律发生的,虽说这些规律我们并非总能认识到。水位依照重力法则下降,动物依照规律行走。鱼在水中游,鸟在空中飞,都是依照规律进行的。一般说来,整个自然界无非是现象依据规律的联系;什么地方也没有杂乱无章的东西。我们力量的施展,也是按照我们所依从的某些规律发生的。起初,对于这些规律我们是无知的;通过尝试和较长时间使用我们的力量,我们达到对规律的认识;最后,我们对之如此闲熟,以致花费许多气力在抽象中思考它们。例如,普通语法就是语言的一般形式。人们不懂语法,却也在讲话,不懂语法而讲话的人,事实上也有语法,其讲话也依从规律,但是对于这规律他却没有自觉到。”

康德举的这些例子有的可能并不好懂,我们就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比如起床后要刷牙,刷牙不能一直刷,一定得变成不刷牙,刷牙——不刷牙——又刷牙,遵循的就是辩证法规律,只是我们日用而不知罢了。睡觉、坐车、上班、吃饭等,无不遵循辩证法的向反面转化规律。在一九五八年的成都会议上,毛主席一口气举了二十几个对立面相互转化的例子。他说:“做事总是有缓有急,是苦战和休整的统一。打仗也是有节奏的。从前打仗,两个战役之间必须有一个休整、补充和练兵的时间。不可能一个接一个地打。但在中央苏区,那些‘百分之百的尔什克’,就是反对休整,主张‘勇猛果敢,乘胜直追,直捣南昌‘,那怎么行呢?苦战和休整的对立统一,这是规律,而且是互相转化的,没有一种事情不是互相转化的。急转化为缓,缓转化为急,劳转化为逸,逸转化为劳。’’’苦战和休整,也是如此。劳和逸、急和缓有统一性,苦战和休整也有统一性。睡眠和起床也是对立统一的。试问,谁能担保起床以后就不睡觉?反之,‘久卧者思起’。只要一开会就包含着散会的因素,我们不能在成都开一万年的会。《红楼梦》里说,‘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宴席。’这是真理。散会以后,问题积起来了,转化为开会。”“团结转化为斗争,斗争再转化为团结,”“生产转化为消费,消费转化为生产。”“生产与消费,建设与破坏,都是对立的统一,是互相转化的。”“播种转化为收获,收获转化为播种。播种是消费种子,种子播下后,就向反面转化,由种子变为秧苗,以后收获,又得到新的种子。”“春夏秋冬也是相互转化的,春夏的因素就包含在秋冬中。生与死也是相互转化的,生物转化为死物,死物转化为生物。”“苏联出版的《简明哲学词典》中有一条专门与我作对,他们说生与死、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战争与和平相互转化是不对的。那么究竟谁对?请问,生物不是由死物转化来的,那是如何而来的呢?”“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也是相互转化的,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地主阶级和农民的关系就是这样。”“战争转化为和平,和平转化为战争。”毛主席还说,就连唱戏、走路、写字也都遵循辩证法规律。他说:“世界上的事物,因为都是矛盾着的,都是对立统一的,所以,它们的运动、发展,都是波浪式的。太阳的广射来叫光波,无线电台发出的叫电波。水有水波,热有热浪。在一定意义上讲,走路也是起波的,一步一步走就是起波。唱戏也是起波的,唱完一句再唱第二句,没有一口气唱七八句的。写字也起波,写完一个字再写一个字,不能一笔写几百个字。”(《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0页。)

我们还可以从矛盾的普遍性认识和理解规律的普遍性。毛主席在《矛盾论》中讲到矛盾的普遍性时说:“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又说:“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因为矛盾既对立又统一,矛盾即规律,所以矛盾的普遍性也就是规律的普遍性。

规律的普遍性可比于道、理、佛的普遍性。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本身就包含有规律的意思。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道生成万物后又作为万物存在的根据而蕴涵于万物之中。道是普遍存在的,它无间不入,无所不包。经商有经商之道,企业有经营之道,身体有养生之道,做人有处世之道,《庄子》甚至说“盗也有道”。俗话说:“小鸡尿尿,各有便道”。这些话都表明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又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意思是说,宇宙万物都有阴与阳两个方面组成,它们既对立又统一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之道,就是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

规律的普遍性可比于“理”的普遍性。理学家说:“世上的事物,其所以能存在,必须有一个‘理’而且居于某个物中。如果有一物,就必有一理。但如有一理,可能有,也可能没有与它相对应的物。”冯友兰说:“一切事物,无论是自然的,或人为的,都自有其理。”这些话是说理的普遍性,由此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规律的普遍性。

规律的普遍性还可比于佛的普遍性。佛家认为,一切有情物皆有佛性。道生说:“一切众生,莫不是佛,亦皆涅槃。”《大乘玄论》甚至说:“不但众生有佛性,草木也有佛性。”据说,有一个禅僧进入庙里,向佛像身上吐痰。庙里人批评他,他说:“请告诉我,何处无菩萨?”佛家认为,人达到顿悟以后,这时候一切都是佛事,处处都见佛陀。佛的普遍性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规律的普遍性。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可以把这句话改为:处处留心皆规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一行的状元都是掌握了一定规律的人,否则就成不了状元,只是他们有的没有自觉意识到罢了。过去中央电视台播了几期“大国工匠”,那些大国工匠们将事物规律内化于心,达到了人与物合二为一的境界。记得大约是2014年底前后,中央电视台报道一则新闻,有一个被称为“超级红娘”的人,成功介绍了一千七百多对。这说明连介绍对象都有规律。规律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啊!

我曾写一篇文章,引用焦裕禄的话说,凡事物皆有规律,风有风路、沙有沙路、水有水路、人有人路、鼠有鼠路,也是讲规律的普遍性。

(四)规律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凡规律都有适用范围,在其适用范围内规律总是正确的,称为规律的绝对性;超出其适用范围规律就变得不正确了,称为规律的相对性。比如牛顿力学的规律,在低速宏观领域总是正确的,这是它的绝对性,但是在高速微观领域和大尺度宇宙空间它就不正确了,这又是它的相对性。

再如优胜劣汰是达尔文进化论揭示的生物进化规律,在生物界总是正确的,这是这个规律的绝对性。但是,这个规律在社会领域并不总是正确的,在有的领域反而是老子说的“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又是它的相对性。

在社会领域,马克思在《资本论》前言中引用别人的评论,这样描述他研究经济学的方法,指出:“有人会说,经济生活的一般规律,不管是应用于现在或过去,都是一样的。马克思否认的正是这一点。在他看来,这样的抽象规律是不存在的。”“根据他的意见,恰恰相反,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它自己的规律。一旦生活经过了一定的发展时期,由一定阶段进入另一阶段时,它就开始受另外的规律支配。”“例如,马克思否认人口规律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相反的,他断言每个发展阶段有它自己的人口规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生产关系和支配生产关系的规律也就不同。” 马克思的这些论述表明,社会规律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主席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这条革命路线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正确的,它要求革命分子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把农村放在工作的中心位置,遵循先农村后城市的革命路线。实践证明,遵循这个革命路线我们的工作就取得胜利,否则就会遭遇失败,这是这个规律的绝对性。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我们的工作顺序反了过来,变成了先城市后农村,城市领导农村,把城市工作放在了中心位置,这又是农村包围城市革命路线的相对性。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说:“从一九二七年到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在乡村,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采取这样一种工作方式的时期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中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在南方各地,人民解放军将是先占城市,后占乡村。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决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如果这样想,那是完全错误的。但是党和军队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 正确认识规律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毛主席说:“当着革命的形势已经改变的时候,革命的策略,革命的领导方式,必须跟着改变。”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

新变化新特点,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工作方法。

再如人民民主专政这个概念是毛主席提出来的,它是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必须遵循的一个规律,这个规律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不会过时,这是它的绝对性。但是,人民民主专政规律并不适用于社会的所有领域,它不适用于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又是它的相对性,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必须用民主协商的办法。

最后想说,既不能用规律的绝对性否定规律的相对性,也不能用规律的相对性否定规律的绝对性。规律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对立的统一。比如牛顿力学不适用于高速微观领域和大尺度宇观领域,这不能由此就全盘否定牛顿力学,事实上它在低速宏观领域仍然是正确的,仍然是真理。

关于规律的思考(续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