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信息技术学科校本课程的“ 研 ”与“ 学 ”

 江边微影 2020-12-12

作者:河北区教师进修学校 刘丽颖   发布时间:2016/2/22 10:51:21 已经阅读5892次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地不断深入以及素质教育的实施,校本课程以其独有的特色强化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信息技术学科更是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必然的发展趋势吸引着孩子们的兴趣。因此,开发优秀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并保证课程的开设落到实处,是实施素质教育和突出学校特色的有效途径。

一、校本课程的研发和教研

1.校本课程的研发

(1)校本课程的研发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研发,应该以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知识结构为基础,着重于应用,使课程的知识难度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以利于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尽量避免从知识深度上纵向开发,避免和下一个学段的知识发生重叠,从而影响学生对下一个学段学习的兴趣。

(2)校本课程的研发要与学校办学特色相结合

以我区校本课程的开发现状为例,我区大部分学校都已通过现代化达标的验收,从硬件配备上具备了开展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就是如何开发具备学校特色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了。我区的河北中学又名美术中学,学生除文化课外,美术专业课是他们的必修课,高考对应美术专业院校,因此他们的校本课程以PHOTOSHOP为主。开展电脑绘图的学习,既符合学生的专业发展需要又突出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一举两得。我区的兴华小学,校领导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发展,专门派老师到北京进行了单片机的学习,并采购了近20台单片机用于教学。他们学校是我区唯一一所以硬件教学为校本课程的学校,许多学生因此对计算机的应用原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促进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学生在信息学奥赛、科技创新大赛等多项赛事中取得佳绩,成绩的取得以单片机为主的校本课程功不可没。我区的红星路小学是书法传统校,结合孩子们的书法基础开发了“FLASH动画”,孩子们通过学习让自己书写的字动起来,既解决了学习书法中的枯燥训练又通过制作笔画的运动过程进一步理解了书法的运笔规律,促进了书法的学习和水平的提高,校本课程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突出了学校的特色。

(3)校本课程的研发要与信息技术教师的特长相结合

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和本校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相结合。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实施者一般都是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开发的课程尽量与教师专长相结合。这样有利于课程的教学,不增加教师的负担,教师还能结合课上的教学进行有效调整,使校本课程的学习成为国家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有益补充而不是负担,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以我区的二中为例,多名教师在网络方面有一技之长,学校结合教师特长和网络选修模块的教材,开发了校本课程——“网络的实践与操作”,培养了一批网络操作高手。现在学校网站的大部分管理工作都由参与校本课程学习的学生担任。孩子们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有利于他们大学的学习。

2.加强校本课程的教研保证校本课程教学质量

(1)校本课程的教学需要教研指导

校本课程作为三级课程之一,同样需要教研保驾护航。教学研究指导有利于教师较好地掌握教材,科学地、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校本课程作为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难免有不严谨之处,教研员与骨干教师的教学指导,能够为授课教师把握教材提供更准确更科学的信息,保证教学质量。

(2)校本课程的教研应该立足于本校,教研员适时点拨

因为校本课程的开发立足于本校的特色,因此学校之间的课程大相径庭,只有立足于本校之间的教学与研究,才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这就要求参与校本课程教学的老师建立教研小组,定期开展研究活动,教研员适时参与点拨,为校本课程的实施保驾护航。

(3)教研员把握全局,使全区的校本课程有良好的发展态势

教研员应该定期组织关于校本课程的研讨,传播国内外校本课程的发展现状及观点和理论,督促教师不断改进和完善校本课程的内容和教法,统领全局,并适时开展专题的展示交流活动,使校本课程的教研成为常规教研的有益补充,同样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全区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校本课程的教法与学法的探究

1.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

(1)校本课程与正规课程不同之处

与国家和地方课程相比,校本课程具有课时少、内容集中、效果明显的特点,因此信息技术课常用的一些教学方法在校本课程教学中不太实用。

(2)精讲多做是校本课程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常规的信息技术教学以任务驱动、情景教学、尝试教学等方法开展教学,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目标,这需要有充分的课时作保障。而校本课程课时相对偏少,如果还以常规方法组织教学则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因此,笔者认为精讲多做是校本课程中较为合理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所谓“精讲”是指,教师要提前精备课,将教材的内容融会贯通。以40分钟一节课为例,大约用10分钟进行精讲,把知识、技能,以及操作中要避免的问题一次性给学生,再辅以课件作为补充说明。所谓“多做”而不是“多练”意义在于,学生在校本课程中要学以致用,真正从“学操作”上升到“出作品”的层次。因此,从课程伊始,学生的操作就是整体大作品中的小环节,逐课递进,最终完成作品,而不是为了强化操作的无目的的“多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短课时中学知识、长技能、出成果,体现校本课程的意义。另外,在下课前教师要用3至5分钟的时间再次精讲,此时精讲是短时间内将学生创作中的问题统一梳理,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不留漏洞,保证下节课的顺利进行。这需要老师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教师而言是难得的锻炼和提升的机会。因此这种方法也可以称作“两讲一做”,讲在开头和结尾,创作在其中。

2.校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是课堂的主角,积极鼓励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但校本课程的课时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方法的选择,学生没有多余的课时自主探究一些问题。因此,学生的学习方法应是积极主动接受教师讲解,通过自学课件解疑答惑巩固新知,在自主创作中应用新知。 当然这种学法不是绝对的,因课而异、因人而异,但是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和实用性。

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校本课程发展的助推器

1.信息化设备和无线网络的发展为校本课程提供发展条件

随着天津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校校通”工程的推进,以及“三通两平台”的积极搭建,为我市的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有利于发展的空间。信息化手段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深化学校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的同时,也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供了有利的支持,成为校本课程发展的助推器。

2.有线、无线网络的搭建使教育模式发生重大变革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将面临重大改革。目前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的发展已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其中翻转课堂的理念更是将课下通过网络自学和探究有针对性的学习新知,然后在课上教师再综合引领,有效突破。这就需要学生课下进行自学和探索。目前,全日制学校不可能将这种翻转课堂全面推行,这样我们正常的教学秩序会被打乱,而校本课程由于它具有自主、自由、自学的特性,能将翻转课堂有效引进、大胆尝试。特别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校本课程,更是离不开网络的自学和探究,因此,教育信息化是校本课程发展的重要支撑。

3.教师和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是校本课程良性发展的保障

第六周期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已经把信息技术的研修作为所有科目教师的必修课,同时,继续教育本身也是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换句话说,我们可以把继续教育当成老师自己的校本课程开发来看待。许多有追求的教师也会把信息技术融入到校本课程中进行有效尝试。我们区有的学校开设的“十字绣”校本课程就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入其中,将针法、技法、型法通过视频直观传授给孩子,课上不能很好掌握的孩子,可以通过访问学校的网站进行再学习,将课堂有效延伸到课外,有效提升了校本课程的达成度。

对校本课程的“研”与“学”的探究,使学生获得比书本上更为实用的技能技巧,使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得到了提升,使学校应用信息技术突显了学校的特色,增强了办学实力,使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得到有效落实。因此,大力开发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现代化学校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 (责任编辑:高淑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