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存在问题与思

 新用户65147843 2020-12-28

教育部在2003年公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明确提出,“学校在保证开设好所有必修模块的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制定开设选修课程的规划,逐步开设丰富多彩的、高质量的选修课程。”我校在积极完成《信息技术基础》等必修课程基础上,先后开设了多门信息技术选修课,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纵观各学校状况,我们觉得信息技术校本选修课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下面,我就结合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以及本校实践进行解读。

● 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存在的问题

1.重技能轻教育价值

许多高中学校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开设了不少的信息技术选修课,但是很多学校开设的课程过于强调技能训练而缺乏教育价值的沉淀。很多学校开设选修课时主要是从培养学生技能的角度出发。《音视频编辑技术》、《OFFICE高阶技术》等技能化课程成为选修课程的主流。当然,我们不否认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中技能课程的价值,但是不能够仅仅让技能培训成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选修课的主流,却淡化了其应有的对学生的长远价值的考虑。技能训练可以成为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关注学生对技术的深度理解,尽量培养他们对技术的热爱。

2.课程开设缺乏规划

高中开设信息技术选修课,一般只是几位一线教师根据自身的特长以及学生的需要就决定开设了。但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并不足以让他们自信地开设选修课。从目前各所高中开设的信息技术选修课程来看,有图形图像设计类、有算法程序设计类、有音频视频处理类、有二维三维动画制作类等,五花八门,涉及课程标准中必修和选修模块内容。但是从某一所学校来看,往往只是根据本校教师能力开设了不多的几门课程,可供学生选择的内容太少,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信息技术类课程“更多选择权”的需求。

3.教学评价缺乏规范

既然为校本选修课程,那么自然是由各所学校自己考核评价,甚至某些学校的校本选修课程完全是由教师自己决定课程内容和评价方法。同时,由于缺乏教研规范、督促以及引导,导致了选修课程教学与评价的随意性,缺乏必要的规范。

4.设备环境缺乏保障

信息技术课对硬件设施的要求向来就高,选修课自然需要硬件作为基本保证,但由于经费投入的原因,短期内很难满足这方面的需求,限制了课程的有效开展。同时,课时也是制约选修课开设的因素。按照要求选修课程获得一个学分需要18课时,但学校往往不能上足课,受学习时间的限制,学习内容更难于拓展和延伸,学生也往往处于不尽兴和不满足的状态。

● 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开设与实施的思考

虽然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的开设与实施存在诸多的问题,但是从我们学校的开设经验来看,丰富的选修课能够拓展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涵与价值。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如何更好地开设与实施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

1.研读课程标准做好国家课程校本化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选修课程,是指在遵循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办学理念,根据教师所面临的实际教学情境及教师的业务能力,从学生学习的特点及学习需求出发,优化课程结构、重组课程内容、改善教学组织形式和课程评价而做出的创造性实践。校本选修课程不是随意开设或者凑数开设,甚至沦为技能培训班的,它一定是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体理念之下的校本发展课程。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开发的第一步就是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按照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课程目标来创造性开发校本选修课程。要进行国家课程校本选修课程实践的尝试,需要在分析多个版本教材的基础上,选择以一种教材为基础,面对全体学生,依据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整合教材,对教学顺序进行个性化调整,对教学内容进行改编、补充和拓展。例如,我校将《简单动画》纳入到常规课中来,对那些学有所长的学生,开设《高级算法与程序设计》、基于项目的《智能机器人》竞赛课程。后来,我们又将《图形、图像的简单处理》、《DV短片的制作》引入到选修课程。参考论文

2.区域联动支撑选修课程

面对高中信息技术校本选修课开发与实施,单独依靠某位教师或者某所学校其实都难以真正、更好地实现。基于学校开展信息技术学科校本选修课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我们设想不妨走出校园,从一个相对便利的区域出发组建选修校际联盟教研组,开展校际联盟式的校本协同教研,为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开辟新的空间。区域联动支撑选修课程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要落实组织方式。推举好组织者(召集人),一般轮流在各校开展教研活动,各校轮流承办。二要确定教研内容。定时、定点、定主题、定流程、定分工,确保教研时间能明确,教研地点能确定,教研主题够具体,教研流程落实,教研活动能分工合作。三要物化研讨成果。每次开展校际间的教学研讨时,都要事先对成果形式进行预设,提前做好相应方案设计与具体安排。事实证明,基于区域联动方式开展校本选修课的支撑协作,能够很好地协调软硬件设备,特别是促进了教师教研水平,更好地让教师之间互通交流,提高教师改进校本选修课质量的信心。

3.规范过程强化教学

面对教学随意性和不规范化,我们需要进一步规范教学过程。基于校本或者区域,对于校本选修课教学要有具体的规范和指导。特别是教学评价,每门选修课程需要提前制定選修课评价方案,并且需要获得学校的审核。同时,校本选修课教学过程要加强差异化任务设计。对于小规模的作业,基础好的学生大约在30~50分钟左右能够完成,因为他要思考、设计,再用技术手段实现,剩余时间作为奖励时间,在遵守一定的纪律要求下,学生自主安排,而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在5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也会完成作业,也有一定的自主安排时间。在学生做课堂作业的时候,教师要进行单独指导,或是快速浏览学生作业,不合格的作业,要求学生修改。另外,校本选修课应该更多地应用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例如,建立常规课堂的教学服务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通过动态的教学网站,把课堂教学的每一个主题、每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相关教学资源、学生作品、作品评价等,统一组织到网页中,利用专题教学网站开展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更有利于积累和更新教学资料,克服以往教学中每堂课都要向学生发资料包、学生浏览不方便、学生端又不能长期保留的弊端。学生作品在动态网页上提交并显示出来,更有利于多元评价,对学生完成的作品,不仅教师可以评价,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评价。

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只是信息技术课程发展之中的问题。有一些问题是所有学科都有的,但是有一些问题是信息技术自身所独有的。我们梳理问题不是仅仅为了呈现出来,而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一直处于发展之中,在发展中不断完善自我,校本选修课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验田,具有其独有的价值。校本选修课程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正在经历从有到优,将来还会经历从优到精,每一个阶段都会出现不可避免的问题,需要所有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地改进和完善。

参考资料http:///index.php?c=show&id=525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