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费金融,风口处转角——传统银行的自我救赎!

 文野 2020-12-15
消费金融,风口处转角——传统银行的自我救赎!

08年金融危机,出口拉动中国经济出现增长瓶颈,12年经济转型新常态,降杠杆导致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同样面临转向。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兴起,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成为热门风向,购物经济、消费主义成为年轻人新的时尚,消费金融也随之迎来万亿级别的蓝海市场。这一新的经济增长点能否成为银行转型的自我救赎呢?

自从2013年余额宝以黑马姿态杀进金融市场开始,互联网科技企业便开始在传统金融领域迅速抢滩,跑马圈地,马云甚至宣称要颠覆传统金融,彻底改变中国银行业。在互联网与金融科技的步步紧逼下,银行到底还有多少闪转腾挪空间,在消费金融领域互联网金融又是如何攻城掠地的呢?

无门槛 无边界 一站式服务 互联网金融三大法宝

互联网金融的内核是金融科技,金融科技的内核是通过技术做金融,确切的说是基于数据的建模和风险定价,将金融与资本的力量从信用风险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毕马威对金融科技公司(Fintech)的理解是:非传统企业以科技为尖刀切入金融领域,用更高效率的科技手段抢占市场,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及更好地管理风险。消费金融这一领域的典型特点就是小额分散,天然更契合互联网时代金融的诉求。

传统的消费金融,像车贷、房贷和消费分期,都是特定的人群与特定的场景,金融科技就用打破地域边界、大破业务门槛的方式无限拓展了消费金融领域的想象力。例如,在淘宝上购物的同时就可以直接办理分期甚至直接信用消费,一站式服务的业务场景彻底打破消费金融的门槛和边界。

此外,互联网企业可以利用排他性的统一平台,能够在同一场景内获得可计算为零的获客成本,庞大的用户基数产生的规模效应,独特历史数据源、样本大、可用机器模型做风控,风控成本低等等银行不具备的独特优势。甚至消费金融业务本身可以不盈利,只要能促进主营业务增长,互联网金融就可以获得独一无二的让利竞争模式。

由此可见,消费金融在金融科技的牵引下已经呈现出全新的业务特点:如果要在这一领域有所建树,那么银行必须同样做到较低的风控成本、更加广泛的获客场景、多元化盈利空间等。

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消费金融还得银行唱主角 落幕只是幻觉

在互联网经济兴起以来,中国的金融格局是银行业一家独大的局面,像基金、保险、信托等都是要看银行老大哥吃饭的。统一便捷的支付渠道、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独家信用中介以及专业的风险控制能力,是传统银行赖以生存甚至可以躺着赚钱的实力基础。但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支付、信用中介、风险管理,三大领域都受到互联网金融的逐渐侵蚀,这是不是就意味着传统银行的日薄西山呢,其实并不然。在金融领域银行依旧具有低廉的资金成本、优质的金融资产以及庞大的客户基础,这些都是互联网金融企业在短时间内无法超越的。

今天人们之所以有互联网即将颠覆银行的错觉,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话语权是掌握在尽享互联网经济实惠的年轻人手中,在他们眼中,银行这一上古时期的老套路就应该被放进博物馆里,Fintech才是时代的未来。但是从居民储蓄角度来说,中国最有钱的还是中国大妈们,她们依旧钟爱银行。所谓消费金融,有钱才是王道,有钱才能带动消费。而年轻人的超前消费、剁手党们在中国本质还是父母经济,父母的钱最终还是在银行。银行在中国是唯一合法的储蓄归集场所,银行所欠缺的只是如何更高效的利用这一优势资源。

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银行在消费场景与消费渠道上已经严重落伍了。作为消费金融主力军的白领、普通民众等长尾用户,这部分市场在传统金融看来是苍蝇肉,难啃又不好吃,交易成本与风控成本都是传统金融机构无法承担的,很难满足长尾曲线中后部客户对于金融服务便利性、可得性和性价比的需求,而这也是银行转型走上自我救赎的必经之路。

向共享经济靠拢 转变经营思路 银行救赎之路

我们来分析一下,银行的自我救赎之路在哪里呢?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应当充分借鉴和利用互联网金融企业所独有的那种技术分析能力。

举一个例子,假如一个资产达到一百万级别的优质客户要去买一辆汽车,那么他完全有能力支付20到30万左右家庭轿车的全款付费,但是银行可以给他提供这样的一种便利,我既然知道你有足额的消费能力,那么可以给予一定的优惠利率,提供一笔汽车消费分期,同时再将同等金额的资金用于购买理财或者投向其他投资渠道。一旦消费分期利率与客户投资收益率倒挂,就是说,客户支付的利率低于获得的投资收益,那么银行就具有了金融服务的核心竞争优势,这种优势是具有排他性的,也是互联网金融很难复制的,毕竟只有银行才具备投资与支付领域的封闭运作能力。

有人会提出疑问,这种操作对银行而言不是亏本生意么,能推广运用么?其实,虽然在单笔业务上可能是亏损的,但是,在综合运营上等于银行用更低的成本圈存了客户,稳定了现金资产。在消费端对客户的让利完全可以通过多元化投资渠道来弥补。否则,客户全款支付,银行将完全损失30万的金融资产,再去获取同等规模的资金所付出的成本将更高。由此可见,在共享经济时代,多元化、一站式金融服务是新的消费刚需,也是全新的经营理念。

既然银行有这种优势,他们为什么不能大规模去应用它?一个核心的原因就在于传统的银行对于金融的核心思维以及经营管理理念已经落后了。传统的银行更加习惯于进行条线和产品的管理,也就是说一个领域,有一个条线或部门去单独管理一个产品,不能把所有产品综合运用。换句话说,银行在现在拥有最优质的资产和客户的情况下,习惯算小账,而不能算大账,这是管理体制所造成的。

我们可以举一个逆向反推的例子,例如招商银行、广发银行和平安银行等,他们能在四大国有银行手中撬走一部分的市场份额,利用的就是跨条线管理的事业部制。就是在处理很多业务的时候,他可以来通盘的去算大账,在具体某一领域具备差异化竞争优势,如此可以给提供给客户提供更多的便利以及,可以让更多的利给客户。这就是竞争格局当中的田忌赛马策略。但是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之下,股份制银行的这一优势也被很大程度上削弱和瓜分了。

小额 分散 场景细分 消费金融的主战场

互联网金融利用社交网络、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搜索引擎等形成的庞大数据量,使得云计算和行为分析理论使大数据挖掘成为可能,它可以将消费金融切割成更加小额分散的细分场景。数据安全技术使隐私保护和交易支付顺利进行,这些技术的发展极大减小了金融交易的成本和风险,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边界。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人们看着韩剧就能随时购买主角同款的各种服装和首饰,在支付的同时还可以享受免息消费分期。这种生活场景的实现与普及,都会对传统银行固守的房贷、车贷和信用卡分期等领域造成极大的规模上的挤压,如果银行不能及时跟上转型的脚步,转变经营理念,即使守着金山银山也于事无补了,或许将来的某一天真的会变成博物馆里的上古生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