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杭州文二路“场花”的新生意经:菜场接入外卖,年入近百万

 电商在线 2020-12-15

 /袁玥

编辑 / 斯问

在杭州文二街农副产品综合市场,靠中间的一处摊位前,经常有几个外卖小哥在此候着。彼此聊着天,间隙时刷下手机,看看自己的订单。

到了买菜高峰期,围拢来的人更多了。有食客,有外卖小哥,有附近摊贩请教问题的,也有特地赶来看老板娘的。

摊主是一位27岁的姑娘,乌黑的头发,齐刘海加上清丽的模样,周边人都喊她“菜场西施” 。

外卖小哥都喜欢到她家摊位前来守生意,除了新鲜的食材,自然也有这方面的成分在,“这家摊子的老板娘,长得特别好看。”

但更为关键的是,姑娘上演了一场鲜食革命,将方寸菜场搬上了互联网,通过外卖平台卖菜,生意不亚于一家外婆家门店,如今月入四五万元。

菜场搬上互联网

当熹微的晨光从地平线浮出,推着儿童车、牵着泰迪的五六十岁阿姨,齐齐出现在文二路街农贸市场,市井百姓的一天开始了,戎晓梅一天的工作也随之忙碌起来。

戎晓梅是安徽阜阳人,27岁。约见时,她正架了个小板凳,坐在摊位后面,处理表面因为磕碰而看起来不太新鲜的菜叶。摊位上搁放的蔬菜是她心底的珍宝——每天午夜开始进货,一个个挑选过滤,然后截取最新鲜的那部分。这样的活计要从凌晨12点持续到清晨5点。

她是一边择菜一边我和聊天的,说话的时候,露出个脑袋,眼神刚好可以扫到摊位,她习惯这样,便于掌握着市场上的每一处情况。

近距离观察戎晓梅,83斤的体重,158厘米的个头,装在宽大的蓝灰色套头衫里,显得人很娇小,但在低眉间,长长的睫毛格外动人。

周边有人打趣地称她是:菜场西施。

“可能比上班族是好一点。”谈到收入时,戎晓梅并不忌讳,只是扭头甜甜一笑。

她是典型的“菜二代”,父母守着文二路农贸市场里7平方米的摊位,如今已是第11年了。

“菜二代”的日子,并没有想象中的如意。

2017年前,戎晓梅生了二胎便一直在家里全职带娃,摊位只有父母两个人在经营,每天起早贪黑,一天营收一两千块钱 。菜市场每天有两次的买菜高峰期,中午11点到下午1点,下午3点到4点半,过了这段时间,菜场几乎是空置状态。

“原先做这行,忙的时候特别忙,闲的时候特别闲。”戎晓梅摊了摊手。

那年2月,戎晓梅也加入到了父母的菜市场经营中来,因为空闲时间比较多,她在想要如何扩大生意的半径,如何增加原先固定的客源。

是不是可以将菜场搬上互联网?

戎晓梅平时自己就常点外卖,她觉得店里都是叔叔阿姨们来买菜的,鲜有年轻人,他们越来越忙,根本没时间来逛。

文二路的综合农贸市场,在莫干山路的493号,四周名都苑、石灰新桥村等老小区环绕,还有老年大学,来市场买菜的基本都是住在附近40岁以上的居民。

“外卖,可能年轻一点吧。”她觉得。

17年8月,戎晓梅的「杭州文二街农副产品市场」上线了。刚开始她也只是想试试,外卖的单量并不大,最多一个月才四五百单。但是,在平时空闲的时间也可以卖菜了。

更重要的是,线上生意的服务不能比线下的要差,线下还能挑挑选选,线上就不能,东西不好,那就是一锤子买卖。戎晓梅从一开始就定下,要为用户提供两个方面确定性服务:品质的确定,时间的确定。

菜都是精挑细选的,当天买当天卖;时间是催出来的,外卖小哥来取菜时,都会关切地说上一句,“辛苦了”,久而久之,关系好了生意上也会帮衬下。

用户慢慢有了积累,从去年2月份开始,订单量一直在稳步上升。最多的时候,一天在饿了么平台上可以做2700单,美团500-600单。

现在,这个7平方米的菜场摊由四个人打理,戎晓梅负责外卖的打包,联系顾客,婆婆负责实体摊位的经营,戎晓梅的老公和公公轮流负责外卖平台的运营和采购。

客单价高了,销量也大了

接近中午,戎晓梅刚打包了一份外卖,就跑到菜场卖活鲜的摊位,拿着螃蟹上下掂量,又捞起一网活虾,然后捏起大拇指和食指,小心地把不太鲜活的夹了出来。

这一单,有人在网上点了850块钱的海鲜蔬菜外卖,9只大闸蟹、6只肉蟹、1斤大花螺、一斤活虾、2斤板栗、2条鲫鱼、2斤花甲和荷兰豆、西兰花、毛豆角、土豆等蔬菜。

戎晓梅告诉我,这是她做外卖业务时,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单子。她的父母同样惊讶,他们在文二路的菜市场摊位守了11年,做了一辈子农贸生意,也很少有人来一次性购买近千元的菜品。一般线下摊位,平均客单价才几十块钱,外卖业务提升了客单价到100块钱左右。

但线上的经营并不容易,“稍稍一不用心,订单量就下来了。”戎晓梅说抹了抹头发说。

打开「杭州文二街农副产品市场」的外卖店,当天特惠中,本地番茄0.01元,黄心土豆0.01元,4枚土鸡蛋0.01元,毛毛菜0.1元……

“我们的活动会随时更改,比如现在这个季节,是买菜的淡季,所以满减多一点,折扣菜也会多一点。我们属于薄利多销,现在是吃春粉和芦笋的季节,我们也设置的很优惠,几乎不赚钱。”但是这种运营方式能够让用户留下来。现在,戎晓梅的外卖店80%都是老客户,线上生意3倍于线下。

「您有一个新的饿了么订单」从11点左右开始,戎晓梅的手机不间断地传出声音。

自从开了外卖业务,戎晓梅几乎没了休息的时间,高峰时一个个的订单砸过来,忙得说不出话来。曾经一个中午,3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她打包了185份单。戎晓梅的微信运动每天都收到十几个点赞,就在在小小的农贸市场内,每天至少走上两万步,占据了大部分人的封面。

“3点多还没吃上一口饭,是经常的事。“她说得轻描淡写,但是戎晓梅的妈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经常累得腿痛到睡不着觉。”

线上的买主是严苛的,因为豆腐、番茄等等在配送的过程中被压碎了,或者筒骨肉太少,都会被骂。有一次戎晓梅打包了100多个外卖后,刚趴在摊位上休息一会,接到一个电话,对方劈头盖脸骂过来,说买了60多块钱的河虾,送晚了,虾都不活了。

戎晓梅形容当时真的很想哭,因为所有的虾都是她一个一个挑出来的,怎么不活了呢?后来了解到配送的外卖员因为路上电动车出了故障,虾在袋子里时间久都变质了。

最后她还是全款给用户退了回去,后来遇到菜破损的问题,都会同样的进行处理。

累并快乐着

接入外卖平台后,戎晓梅更忙碌了,连同带动了一家人的节奏。

戎晓梅的丈夫,经常午夜出去采购,到第二天清晨5点左右,然后回到摊位帮忙处理食材,直到中午,才回家睡觉。搁在之前,都是3点钟起来,五点钟就回来了。

挑选食材占据了一大半的时间。对于生鲜来说,最主要的就是新鲜。600多种蔬菜产品,全部要一个一个的挑选,比方说西红柿,都是按照几十斤的量进货,全部要一个一个精挑细选,否则买到一个烂的,卖不出去就变成了成本。

“做这个行业蛮难的,质量肯定要好,不然没人来买。”戎晓梅说。

如果自己家没有的菜品,戎晓梅会在别人家的摊子上,精挑细选地买下来。待晚上农贸市场关门后,回到家里,戎晓梅经常还能收到预定的单子,常会有客户要求在早上6点左右送货,她就要5点多起来打包,然后骑车送过去。

饿了么和美团在本地即时生活的较量,在社区生鲜到家业务的赛道上时刻上演着。扩大了生意的半径,对于在市井做着蔬菜生鲜买卖的戎晓梅来说,生活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变得更忙了,但打破了摊位卖菜的壁垒,让客流变得更多元宽广。

这一些都是值得的,她嘿嘿地笑着说:“单量再稍微多一点也能承受得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