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孩子有内驱力,好像这事儿也没那么难办

 昵称44943940 2020-12-15

一层层剥开,一层层找解药。

——小7妈

我之所以敢说“内驱力这事儿其实也没多难办”,那是因为小7还是个婴孩的时候,我就开始未雨绸缪——

从最初的生活起居到后来的游戏,再到现在逐渐开启的分科启蒙。虽然小朋友的内驱力和自制力还在不断培养中,但我感觉:

未来上学,小7应该不会在内驱力方面出现大问题。

因为如果一个两岁孩子会努力自己扣上一排小纽扣;那他/她这种克服困难努力做好的劲头,也会用在解决一道数学难题上。

如果一个三岁孩子在收拾玩具时,会拒绝爸爸的游戏邀请,说“爸爸,在铺床时再跟我玩。现在我在收拾呢!”,那以后也很可能会先写完作业再出去玩。

说实话,我和小7爸听到她这么说,互相对望了一眼,也有点没想到。

经过了生命头几年的反复捶打,内驱力会产生惯性,融进一个孩子的品格里。

一听说孩子“内驱力不足”,你脑海里可能会浮现出这样的场景:

  • 懒懒散散,不催不动

  • 没有目标感,把事情做成啥样都无所谓

  • 做事情虎头蛇尾、三心二意

  • 一遇到困难就想放弃

既然内驱力缺乏是个“综合症”。那就别幻想只用一味药,就能把毛病给治了!

面对“内驱力”这个复合的心理概念,得一层层剥开,一层层找解药才行:

第1层:野心 (ambition)

第2层:责任心(responsibility)

第3层:专心(whole-heartedness)

第4层:韧性(resilience)

请注意,这四层能力和上面说的四大症状,是一一对应的哟!

第①层:

野心(ambition)

野心越大,内驱力越足。

你看看人家没事炸个宇宙飞船玩的马斯克,野心大不大?内驱力足不足?

让孩子们有点野心,很重要!

所谓“野心”,就是即使对未知性有点恐惧,会冒着达不成的风险,但仍然愿意踮起脚来够一够

如果连这点“愿望”都没有,懒得跟自己较劲,就会出现上面说的第一种病症——懒懒散散,不催不动。

要让孩子有野心,其实并不难。就看你能不能学会正确地拍马屁了!

如果你正确的拍马屁,孩子们就会上头:

暂时忘记了自己是谁?今年几岁?即使还有诸多不确定和不可能,但仍旧愿意一试。

世上无难事,只要我肯试!💪 💪 💪 要的就是这个精神头!

我最常用的独家拍马屁方式,叫作“年龄对比法”:

因为三岁多的孩子,会开始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心理特征:“不愿被别人说自己小”,“认为年龄大是很牛A的事情”。

所以,我在企图说服小7够一够稍微超出自己现有能力时,经常会简单粗暴地把“能否做到”归咎于“年龄大小”。

“妈妈,这个好难。”

“是的,你两岁时肯定做不到。但你现在三岁了,都不用踮脚就能开水龙头啦!三岁比两岁会了很多事情,对不对?不试不知道,也许试一下说不定就会了呢?

如果还不会,也没关系。等四岁时肯定可以了!

除了归咎于“年龄不够”,我还会穿插怪罪“没有勤练习”

找个台阶,给个方向,留点希望。这算不算在培养成长型思维?

亲妈超喜欢小7被她爸虐哭的这张图。身虽小,志得坚

第②层:

责任心(responsibility)

有初始的野心很重要。但光有野心,肯定远远不够!

要坚持完成一件事情,需要孩子有足够的责任心。

所谓“责任心”,就是让孩子认为“达成目标”很重要。做不到会有不甘心,不会认为做不到也完全无所谓。

回过头来想,其实1~3岁是个培养责任心的黄金阶段。

因为自从孩子迈出了人生第一步,各种“第一次”便接踵而至:

生活上的:

走了第一个10米,自主吃了第一口饭,脱下第一只袖子,穿上了第一只鞋子,完成了第一次刷牙,第一次起夜上厕所不喊爸妈......

学习上的:

叠起了第一块积木,拼出了第一个拼图,认识了第一个汉字,搭建了第一款乐高,上了第一次网课坐满35分钟......

这么多第一次,都是我们增强孩子内在自信力,告诉他/她“完成一件事,感觉有多好”的绝好机会!

“可怕的两岁”(terrible twos),更是训练责任心的良辰吉年。

  • 自己闯的祸,自己承担后果(乱扔的玩具,收拾完了才能玩别的);

  • 自己乱发的脾气,自己来收场(跟爸妈道歉了,我们才会继续和她做朋友)。

自己对自己负责——应该是3岁前,就在日常生活中传达完毕的重要概念。

小7第一次完全自己煮麦片粥

但孩子毕竟是孩子。

他们有时不能够具化地理解“什么叫完成一件事情”,“完成一个任务的成就感”,或者“中途放弃的后果”。

所以,我是用这样一个行为自律表来帮助小7“看到”责任心。

做到了,贴小星星;没有做到,贴小陨石。

其实光是贴小星星本身,对孩子来讲就具有足够的内部驱动力了。甚至我们都不需要额外给一些外在的奖励。

内在驱动力=我想做(如满足乐趣,兴趣和个人挑战)

外在驱动力=我不得不做(如获得金钱,能力和高分)

很难界定“行为自律表”这种形式到底是属内还是属外,两者是混合存在的。

比如小7每天力争“一排小星星”,这就是内驱力的个人挑战;如果一周下来达到指标,我们会请她吃好吃的,这就算外驱力了。

每天临睡前,全家一起总结今天的表现,让孩子先说。

因为不想让小7感到时时活在别人的评价中,我们总会先问她:“你自己觉得这项做的怎么样?”,鼓励孩子学会客观地自我评价。

如果小7的自评和我们观察到的有出入,我们会举例具体的事例,提出异议。最后综合爸妈和她自己的评价,决定是贴小星星还是小陨石。

这个自律表上线不到一周时间,小7不但每天提醒我要安排认字或学英语,更戒掉了屡教不改的“玩口水”毛病(用口水吐泡泡,这事我小时候也干过)。

为什么这么神奇?

因为她之前看不到“玩口水”的直接后果,现在能看到了(贴“陨石”),所以知道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来。

每天临睡前的“星星or陨石”,成了小7结束一天的小仪式。

第③层 

专心(whole-heartedness)

有了完成达成一件事情的野心和责任心,下一步就到了至关重要的执行环节——要专心!

所谓专心,就是为了达成目标,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避免分心;还要学会时间管理,做事有条理。

如果一个人经常没法专心完成一件事情,做事情总是虎头蛇尾。久而久之,对其他事情也不会有强大的内驱力。

但要专心完成一件事情,对孩子的认知能力也有要求。

比如专注力和我一直强调的“抑制控制力”(控制对无关事情的反应)。它们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强,但也可以通过日常训练来提高。

有关“抑制控制力”(inhibitory control),我从很多角度都写过。这里列举几篇:

除了这些基础能力,如果孩子有了时间概念,也能侧面帮助他们有意识地集中注意力,在规定时间内把事情做掉。

对于三四岁的孩子,相比“教认钟”本身,让他们感受时间的流逝,和流逝带来的紧迫感更有意义。

最后还有一点,请同学们不要忽视了:

孩子在精力充沛的时候,比较容易集中注意力;疲惫的时候,很难坐得住。所以尽量把需要动脑子和长时间专注的事情,放到精神好的时候。

这篇给每天做计划的文章,新同学可以拿去参考下:《早出晚归时间紧,花式鸡娃任务重。怎么有效管理时间?》

第④层:

韧性(Resilience)

尽管有了责任心和专心,但还是很可能出现做不到的情况。

成功了笑嘻嘻,失败了叫嗷嗷——刚开始出现这种情况时,其实是好事。这说明孩子特别想把事情做好,值得肯定。

但是,我们当然不能“鼓励”这种行为。

在遇到挫折后能够“自我修复和反弹”,或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保持积极和乐观——这种“韧性”是内驱力长盛不衰的秘诀。

不过,也许会颠覆你认知的是:

锻炼韧性,不能专挑孩子直面血淋淋失败的时候。因为他们之所以有勇气笑对失败,还是基于底层的自信。

我是这样锻炼小7的韧性的,写出来给同学们参考下:

情况① 

遇到孩子能做到/喜欢做的事情时,问结果

设定一点小小的目标!孩子如果真做到了,会助长他们小小的“野心”和自信。看到自己有能力,是面对失败时勇气的来源。

情况②

遇到孩子暂时还做不到/不喜欢做的事情时,不问结果

和孩子一起复盘时,忽略没有做到的结果,强调过程中的具体努力小点滴。只要打卡就是胜利!相比完成得好不好,“能完成”更重要。

这跟我逼自己跑步,是一个道理。

话说我上周日因为有事没有按原计划跑步,小7一天提醒了我三回,包括临睡前。

“妈妈,你今天没有跑步,我要告诉太爷爷。”😢

虽然我说“内驱力”不难办,那是因为已经如履薄冰走过了这三年。

内驱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家庭教育的产物。培养孩子的内驱力,其实是个复杂又纠结的心理工程——从生活到游戏,再到学习的方方面面。

我们大人为完成一件事情努力或放弃的过程,也会被孩子看在眼里。

孩子就像上帝给我们发的牌,每个人手中的牌不一样。

所以,你在培养自己孩子内驱力的时候,用到的方法和所需的时间也可能不同。尽管如此,我还是真挚希望,今天的分享会给你一点启发。

上周欠下的步,这周一定找时间给跑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