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下历史《月考试卷(12月)》

 家有学子 2020-12-15
考试范围:九下历史第1—3单元。包括:第1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第2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第3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试卷满分50分,闭卷考试。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归类法是我们常见的一种学习历史的方法。如果我们把反抗同一殖民者的民族英雄放在一组那么下面历史人物可以归为一组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④④
2.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农民在法律上获得解放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自然经济的瓦解扩大了国内市场。材料说明农奴制改革
A.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
B.使俄国走上了对外扩张道路
C.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D.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
3.1862年,林肯在一封信中写道:“如果不解放一个奴隶就能保存联邦,我就一个不放;如果解放全部奴隶就能保存联邦,我就全部解放;如果解放一部分奴隶,不解放其他奴隶就能保存联邦,我也照办。”这段话表明林肯的主要目的是
A.维护奴隶制度
B.争取民族独立
C.维护国家统一
D.废除奴隶制度
4.1861年到1868年,日本农民的反抗斗争达到194次之多,社会矛盾尖锐,统治集团为加强统治,进一步加强了 对人民的统治,并严格禁止与国外交流。根据材料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A.明治维新的实施
B.农民处境恶化、幕府面临危机
C.日本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D.农民成为反封建和推动改革的主力
5.19世纪中期俄国的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均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主要依据是
A.两国的改革都是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进行的
B.两国的改革都是采取自上而下的形式
C.改革使两国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D.改革使两国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6.把工业革命、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四大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探究,探究的主线应是
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扩展
C.世界走向战争
D.和平与发展
7.在1750—1850年间,欧洲人口从1.4亿增加到2.35亿,到1900年猛增到4亿。这主要是由于
A.欧洲城市扩大与发展
B.欧洲开放的移民政策
C.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
D.欧洲国家联合的结果
8.石油资源被大量开采和使用开始于
A.新航路的开辟
B.北美独立战争
C.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9.19世纪以后,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的目的是:
A.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B.满足资产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C.适应工人阶级斗争的需要
D.调节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10.他是一位小说天才,曾在其作品的“总序”中写道:法国社会将要作为历史学家,我只能当它的书记员。该作品是
A.《哈姆雷特》
B.《人间喜剧》
C.《复活》
D.《战争与和平》
11.一部《英雄交响曲》把欧洲两位伟大人物紧紧地连在一起。欧洲这两位同时代的人物是
A.马克思和恩格斯
B.拿破仑和贝多芬
C.华盛顿和贝多芬
D.罗伯斯庇尔和梵高
1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称赞华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材料主要说明了
A.赴法华工的表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中国的参战是协约国赢得战争的根本原因
C.赴法华工为协约国贏得战争胜利做出了贡献
D.中国参加“一战”并收回了一些主权和利益
13.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正确的是(  )
①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系②从背景看交战各国都是非正义的③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④一战的爆发与世界市场的形成有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4.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经历了由空想到科学,由理念到实践,再由理念到现实的发展过程。下列各项中,第一次实现社会主义“由理念到现实”的史实是:
A.十月革命的胜利
B.欧洲工人运动的兴起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D.巴黎公社的成立
15.九(3)班的王小明同学在教材中看到这张表格。他对此表进行了解读,其中有误的是

A.此表归纳了《凡尔赛条约》的主要内容
B.瓜分殖民地的规定最能体现其分赃性质
C.对德日等国的处罚过于严厉,埋下了战争的隐患
D.部分规定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慨,引发了五四运动
16.分析图表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据下表可以推断,苏俄(联)这  一时期成就的取得得益于(  )

A.废除农奴制改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C.实行多党制、赫鲁晓夫改革
D.农业集体化、戈尔巴乔夫改革
17.有学者说: “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该学者评价的是苏联(苏俄)的
A.农奴制改革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马歇尔计划
18.“我们应该朝着他的精神方向努力:不是通过暴力达到我们的目的,而是不同你认为邪恶的势力结盟”。美国科学家爱因斯坦评价的人物是
A.孙中山
B.李大钊
C.列宁
D.甘地
19.甘地说“报复的本质只是增加了邪恶。因剑得到的亦将因剑失去。”凯末尔说:“我们国家与我国民族的唯一使命是用我们的刺刀把敌人从我们的土地上赶走。”甘地和凯末尔在斗争方式上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  )
A.提倡民族独立
B.反对帝国主义
C.采用暴力革命
D.坚守民族传统
20.在德国,汽车时代的到来,引起了居住方面的革命……汽车的普及推动了一场社会革命,遏制了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从而使人口得以从饱和的城市向郊区扩散。由此可见,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在德国出现的人口移动趋势是
A.由农村向城市集中
B.由城市向郊区扩散
C.由德国向欧洲扩散
D.由大城市向小城市扩散

二、综合题
21.(7分)
19世纪中叶,美国上空翻滚着不安的阴云。《走遍全球》栏目组来到了美国,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时刻关注着美国。
材料一:“当前南部与北部之间的斗争不是别的,而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马克思
(1)   材料一中所说的“两种社会制度”分别指的是什么?美国当时的社会矛盾最终导致了什么战争的爆发?(2分)
  
材料二:林肯当选了,但他明白,等待他的,绝不是就职仪式上的万民欢呼,而是一场大规模的腥风血雨的搏杀。
(2)   用史实证明林肯当选导致了“一场大规模的腥风血雨的搏杀”。(1分)
 
材料三:从1863年1月1日起,凡在当地人民尚在反抗合众国的任何一州之内,或一州的指明地区之内,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3)这一政策出台后,对当时的美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材料四:马克思评价林肯:“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的人物。这位出类拔萃和道德高尚的人竟是那样谦虚,以致只有在他成为殉道者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
(3)   材料四中的“倒下去”指的是什么事件?马克思认为林肯是一位英雄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
  
22.(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主要国家城市化速度模拟图(1300-1800年)
材料二  从手工工场制到工厂制的过程,使经济基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各主要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成几倍、十倍的增长。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  如英国的曼彻斯特在1780年建立起第一个大型机械化的棉纺织厂,不久便成为一个主要的纺织中心,人口由1750年的18000人增加到1851年人口普查时的30万人,……大大超过了城市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何成刚《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
材料四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许多重大的发明创造都是出自科学家与工程师之手,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推动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生产力,在这里成为实实在在的论断。——梅朝荣《人类简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中期以后城市化急剧加速的是哪个国家?促成该国城市化急剧加速的主要历史事件是什么?(2分)
  
(2)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同时期的煤、石油产量呈现怎样相同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带来这种变化的原因。(2分)
 
(3)   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2分)
 
(4)   根据材料四,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和特点。(2分)
 
(5)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1分)
 
23.(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任何外国的主神向我们说道:'怎么办?世界已分割完了!’……如果英国人谈论建造大不列颠帝国,法国人谈论建造新法兰西帝国,俄国人谈论占领亚洲领土,那么,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国……”。——德国外长皮洛夫1899年12月在议会的演说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2分)
 
材料二:列宁说:“帝国主义战争也唤醒了东方,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了国际政治生活。中国的“五四运动”、印度的“A”        土耳其的“B        ”等等,说明:“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2)   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把材料二中的空白处填写完整。(2分)
 
材料三:一战的极端残酷性以及交战各国经济危机的加深,使人民的反战情绪日益高涨。战后欧美各国的反战与和平运动得到了大发展。……一战曾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摘编自徐蓝《一战史研究的新问题新进展新观点》
(3)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后国际社会在重建世界秩序和争取世界和平两个方面分别作出的努力。(2分)
 
24.(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选集》
材料二  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跟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
(1)   材料一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是指什么办法?为了纠正这个错误,列宁换一个思路。材料二中“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指什么?(2分)
 
(2)   这一政策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实施的?有何作用?(2分)
 
(3)“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1分)
 
(4)“苏联的模式”是指什么模式?该模式建立的标志是什么?有何特点?(3分)
参考答案
1.B    2.D    3.C    4.B    5.C
6.B    7.C    8.D    9.A    10.B
11.B    12.C    13.B    14.A    15.C
16.B    17.C    18.D    19.C    20.B
21.
(1)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和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南北战争(或美国内战)。
(2)林肯就任美国总统,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直接引发了美国内战的爆发。
(3)影响:调动了黑人奴隶的积极性,他们踊跃参军,扭转了战局,使南方陷入了绝境。
(4)事件:南北战争结束后,林肯遇刺。依据:因为林肯为解放黑人奴隶和维护国家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
22.
(1)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
(2) 上升幅度大;煤炭用量的上升,主要是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改良蒸汽机的广泛应用。石油产量的上升,主要是因为内燃机的发明和大量使用。
(3)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城市人口的增长;带来城市居住、健康、环境等问题。
(4)电力的广泛应用;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5)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保护环境,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3.
(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的掠夺战争。
(2)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
(3)一战后为重建世界秩序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国际联盟。
24.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2)1921年;作用: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3)把社会主义与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4)斯大林模式;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特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