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格局决定结局,书法也一样!

 旷世缘q33hh84b 2020-12-16

到当代书法,几十年来取得的成就可以用巨大来形容,书法爱好者群体不断壮大、书法教育如火如荼,原来没有这一学科的大专院校建立书法专业,扩招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大量的书法从业者涌向社会、全国各类、各级展览展事名目繁多,中国书坛一派满融景象,同时带来了诸多问题,用一句话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书法家”名头之多,“展览”“展事”“大赛”之盛,书法市场市场的活跃,回看历史没有哪个时期可以和今天相提并论;然而若论及当代书法的“格局”与“气度”,则恐怕史上也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像今天这样狭小与局促。

书法展览
当代书法表面繁盛的背后,是书法家格局、气度的缺失。从技法上看,当今书法人的整体水平的确有相当大的提高,甚至有有人认为,今天最好的一批书家的作品比古代某些书家都毫不逊色,有超越可能。不可否认,技能功夫水平确实提高了,但中国书法艺术是综合文化,技能水平的提升只是表象的,或者说是浅层的,掩盖不了即便当代最优秀的作者作品背后格局和苍白的气度。

小学生练习书法
无论我们把书法视作是传统文化还是艺术,它被千万人追捧、热衷甚至痴迷的原因,笔者以为门槛低,只要会写字就能写书法,当然这是人们的一种低级的认知,岂不知书法不仅仅是技法,也不仅仅是写好字,而是带有一种常规的人类活动和生活起居行为所不具备的形而上的艺术追求,书法是高级的文化艺术现象。无论是书法作品还是书法家都有一种开阔、包容的气象。
从古代到当代中国书法史,那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法大师,他们为书法所赋予的并不仅仅是技法上的更新和娴熟,更重要的是,他们不断累积书法背后的光环,让书法本身散发出无穷的魅力。然而反观当今书坛,我们在赞叹于技法的娴熟,对经典法帖的逼肖甚至形式制作的新意的同时,文化修养出现了缺失,但即便是当今一些具备一定教育程度的书家、甚至近年来涌现出的一大批书写自作诗词的作品,都仍然不能够令我们满意。因此,“文化修养缺失”固然是限制当代书法发展的一大瓶颈,但还必须从创作主体的角度出发另外寻找背后的原因。

电视剧《书圣王羲之》中练习书法的场面
在近年来与各种层次书法作者交流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到当代书法创作群体在追求方面的缺失,正是这种缺失限制了书法家的格局和气象。很多年轻的书家热衷于各种比赛和展览,将书法成功的标准简单地设定为“入展”或“获奖”。这些年轻的作者的字越写越熟练,甚至写到“游刃馀地,运斤成风”(苏轼《吴道子画后》),但他们除了参加比赛和展览,似乎找不到其他的舞台。这就造就了中国书法界特有的“获奖专业户”现象—一由于同时掌握了“书法技法”和所谓“投稿秘笈”,所以这些作者的名字和身影频繁出现在各种展览名单之中,所谓“不是在领奖,就是在去领奖的路上”。然而,除了日复一日地投稿、领奖,这些身为职业书法家的“获奖专业户”们,似乎并不清楚自己未来的路往哪里走。
笔者在上个月“首届恒美花都杯全国书法大展”(河北永清,28日)展览开幕现场注意到,获奖作者中很大一部分是刚刚从“云冈杯”首届全国魏碑书法双年展(山西大同,22日)获奖后赶来的书法家,虽是时间先后的巧合,真的让人感觉是在赶场子,不由得想起了那句流行在中国书坛的话“不是在领奖,就是在去领奖的路上”

“首届恒美花都杯全国书法大展”现场
此次“首届恒美花都杯全国书法大展”获奖者领取的领取的不叫奖金,而是美其名曰“创研金”,换汤不换药。当然这是好事,企业家为书法文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奉献,推动我们书法艺术的发展,也算是对中国文化的贡献,皆大欢喜。就像笔者在采访时,有获奖者说“非常感谢主办方对书法艺术所做的奉献和对书法家的厚爱。有钱的企业家很多,有多少能为我们的文化艺术慷慨解囊呢?”这句话掷地有声,看来搞艺术还是需要经济基础的。
不仅是这些年轻的作者,就连当今一些相对成熟的中年书法家也面临“无路可走”的困境。以前是“学而优则仕”,现在仿佛是“书而优则仕”—一前些年通过“流行书风”和后来的“二王风”涌现出来的一些领军人物,现在早已经不再向“国展”投稿,他们的战场转向了方兴未艾的书法市场。不过,市场这东西可绝对不是什么人生理想和追求,市场在给你提供可观的经济收入的同时,也是要向你要回报的一一所谓的“回报”,就是你不能轻易改变你的书写风格,甚至要迎合大众、迎合市场,市场需要的就是你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当代书坛那些不乏有一批重复地写《心经》、《兰亭》市场书家,书法每平尺的单价不可谓不低,比起画价来,那真是“工薪族也承受得起”,但产量可绝对不小。可是,当你写了成百遍、上千遍《心经》、《兰亭》之后,到底是“技进乎道”了,还是失去自我突破和创新的能力了呢?

神龙本王羲之《兰亭序》
当代书法必须拓展自己的格局与气度。对于一个真正有抱负的当代书家来说,“入展”、“获奖”这些只是虚幻的泡沫,一个当代书家必须意识到,只有书法背后那些永恒不朽的东西才是真正值得我们追求的东西。
当今,中国书法实用的功能几乎消失,可以说成了纯艺术,然而这一现象又不得不说,书法的“艺术化”只是一种形式,而最终落实大实处似乎还是功利,并没有发挥其“成教化助人伦”的审美意义。参加各类书法展览无非是为了获奖,获奖之后首先是带来经济上的收入,其次就是名声,一旦名声有了,也就不愁利了。照这样说,从是书法依然成了职业,到也无可厚非,吃着碗里瞧着锅里再去搞艺术,更有物质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