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热在胸膈的凉膈散,到防风通圣散

 行唐中医李宏奇 2020-12-16

当身体热聚胸膈时,身热口渴,胸膈烦热,火热上冲出现口舌生疮,面赤唇焦,咽痛,吐衄,燥热內结,不从下泄,而便秘溲赤,或大便不畅,这时我们用凉膈散。

从凉膈这个名字,就可以知道,方中药物可以使胸膈间的热清理下来,凉膈散所针对的病症为上、中二焦火热炽盛,热壅阻于上焦,患者出现口渴,面赤唇焦,咽喉红肿痛,口舌生疮,热聚于胸膈,津液耗伤,患者身体发热,胸膈烦热,燥热內结,不从下泄,化火上冲,而见目赤吐衄,肠胃燥涩,所以便秘溲赤,用凉膈散就可以清上泄下,泻火通便。

我们看凉膈散中的药物,首先是用了轻清宣泄的药物,重用连翘以清热为主,薄荷、竹叶外疏内清,清彻上中之火,栀子可以通泻三焦之火,引火下行,我们以前分析过栀子豉汤的运用,栀子这味药就是常见的栀子花的果实,也是常用的一味清热除烦,如果我们拿一颗栀子泡水喝,泡出来的水淡黄清澈,只有一点淡淡的味,就跟栀子花一样,淡淡的清香,因此栀子有很好的解郁作用,能够开郁散热,导热下行,作用的范围较广。

方中还用了调胃承气汤,用大黄、芒硝以荡涤肠胃,去其结而逐其热,让身体的郁热通过大肠排泄一部分。

凉膈散虽然并不是刘河间所创,但却是他非常推崇使用的一张方剂,凉膈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凉膈散的方义清上泻下,由清除胃肠燥热的调胃承气汤和轻清宣泄上焦火热的栀子、连翘、薄荷、竹叶、黄芩等药物组成,从方中的药物组成我们可以看出,凉膈散所针对的是脏腑积热,患者有烦躁多渴,面赤唇焦,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等一系列上焦火热的症状,同时还有肠胃燥热,大便秘结等下焦实热的症状,由此可见凉膈散是治疗身体上下积热的方剂。

但凉膈散适用于身体郁热比较轻薄的情况,当身体的郁热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风热壅盛,表里俱实时,身体出现咽喉肿痛,咳嗽等表邪犯肺证,或是咽喉肿痛,胸膈痞满,头目昏眩,目赤睛痛的风热上攻证,或者是出现疮疡肿毒,衄血呕血迫血妄行等里热壅盛证,此时身体外有风寒束表,里有实热郁结,表里三焦俱实,就不能单单用凉膈散了,于是刘河间在凉膈散的基础上加了分消热邪的药物,创制了防风通圣散,我们说凉膈散是用于热在身体上下,那防风通圣散就是用于身体热在里外,而且热势要更强烈。

从凉膈散发展到防风通圣散,处理身体郁热的方法就更多面了,防风通圣散中药物解表、清热、攻下,外有表邪,用麻黄、荆芥、防风、薄荷疏风解表,使风邪从汗而解,清宣透解,气机调畅了郁热自解,内有郁热,用石膏、黄芩、桔梗、连翘清解肺胃之热,大黄、芒硝泄热通便,通腑泄热,清理阳明燥热,栀子、滑石清热利湿,使身体的热量从二便而解,同时方中还川芎、当归、芍药、白术以和血益脾,使解表清热通腑泄热的同时,达到汗不伤表,下不伤里的目的。

在我刚开始学医的时候,对这些热性疾病强调清热泻火解毒,常用石膏、大黄、黄连、黄柏等药物比较多,喜欢用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等方剂,后来随着学习的深入,当学习了当代温病大家赵绍琴的视频讲座和书籍后,看到赵绍琴讲述温病治疗的视频,说到动情处他总是眼里噙着泪花,一遍一遍不厌其烦的强调轻清宣泄的治疗温热病的重要理念,我也是满怀激情的对这位大家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后来学习金元四大家以清热派为主的刘完素的学术思想,也明白了,对于身体的火热壅盛,不能单纯用清热解毒泻火的药物方剂从下而解,过用凉药会伤及脾胃,而是让热从各个渠道分消走泄,从凉膈散到防风通圣散,再到双解散,都是刘完素火热论的核心方剂,治疗思路也是秉承着刘完素清热寒凉,轻清宣泄的学术思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